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临敌易将-原文
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
然事当审其是非,
当易而不易,亦非也。
秦以白起易王翦而胜赵,
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
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
将岂不可易乎!
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
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
以赵葱易李牧而灭,
魏使人代信陵君将,
亦灭,
将岂可易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临敌易将-译文
面对敌人更换将领,这是兵家大忌,但是事情应当审慎判断其是非,该换而不换,也是不对的。
秦国用白起替换王翦而战胜了赵国,用王翦替换李信而灭亡了楚国,魏国的公子无忌替换晋鄙而战胜了秦国,难道将领就不能替换吗!
燕国用骑劫替换乐毅而失败,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而失败,用赵葱替换李牧而灭亡,魏国派人替换信陵君担任将领,结果也灭亡了,难道将领可以随意替换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临敌易将-注解
临敌:面对敌人,指在战斗或冲突中。
易将:更换将领,指在战斗中更换军队的指挥官。
兵家:古代指军事家,也泛指研究军事的学者。
忌:忌讳,忌惮,指避免某些行为或决策,以免造成不利后果。
审:审查,审视,指仔细考虑、判断。
是非:对错,指事情的真相和正误。
当易而不易:应该更换而不更换,指在面对应该更换将领的情况下没有更换。
秦:古代国家名,指现在的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以勇猛著称。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曾率军灭赵、燕等国。
赵:古代国家名,指现在的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将领,以智谋著称,曾率军伐齐,大破齐军。
燕:古代国家名,指现在的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骑劫:战国时期燕国将领,曾取代乐毅成为燕国主将,但未能继续乐毅的辉煌战绩。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因纸上谈兵而败于长平之战。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将领,以勇猛著称,是赵国的主要将领之一。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曾大破秦军,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魏:古代国家名,指现在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以智谋和仁义著称,曾帮助赵国打败秦国。
代信陵君将:代替信陵君担任将领,指更换了信陵君的职位。
灭:灭亡,指一个国家或势力被消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临敌易将-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史记》,作者通过对历史上几个重要战役中将领更换的描述,深入探讨了兵家对将领更换的态度以及将领更换的成败因素。
首句‘临敌易将,固兵家之所忌’直接点明了兵家对临战更换将领的忌讳。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作为军队的核心,其才能和指挥能力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
‘然事当审其是非,当易而不易,亦非也’这句话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更换将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者认为,虽然更换将领通常被视为兵家之大忌,但在某些情况下,更换将领是必要的,且不应轻易更换。
‘秦以白起易王翦而胜赵,以王翦易李信而灭楚’这两句话以秦国的两个战役为例,说明了更换将领成功的情况。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国的杰出将领,他们的更换并未导致军队的失利,反而取得了胜利。
‘魏公子无忌易晋鄙而胜秦’这句话讲述了魏国公子无忌更换将领战胜秦国的故事,进一步证明了更换将领的可行性。
然而,‘燕以骑劫易乐毅而败,赵以赵括易廉颇而败,以赵葱易李牧而灭’则反面论证了更换将领可能导致失败。骑劫、赵括、赵葱等将领的更换并未带来预期的胜利,反而导致了失败。
‘魏使人代信陵君将,亦灭’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更换将领的风险。信陵君是魏国的名将,他的更换导致了魏国的灭亡。
通过以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作者指出将领更换并非绝对不可行,关键在于是否审时度势,是否选择合适的将领。更换将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更换的原因、新将领的能力以及军队的适应能力等。
最后,作者以‘将岂不可易乎?’的疑问句结束,既是对更换将领可行性的肯定,也提醒人们在考虑更换将领时要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