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鲁昭公-原文
春秋之世,列国之君失守社稷,其国皆即日改立君,无虚位以俟者。
惟鲁昭公为季孙意如所逐而也于齐,又适晋,凡八年乃没。
意如在国摄事主祭,岁具从者之衣履而归之于乾侯。
公薨之明年,丧还故国,然后其弟公子宋始即位,他国无此比也。
岂非鲁秉周礼,虽不幸逐君,犹存厥位,而不敢绝之乎?
其后哀公孙于越,《左传》终于是年,不知悼公以何时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鲁昭公-译文
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君主如果失去了国家,他们的国家就会立刻改立新的君主,没有留下空位等待的情况。
只有鲁国的昭公被季孙意如驱逐后逃到了齐国,后来又去了晋国,一共过了八年才去世。
意如在国中代理国事主持祭祀,每年都会准备好随从的衣物鞋子,然后送回乾侯。
昭公去世的次年,丧事返回了故国,然后他的弟弟公子宋才开始即位,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情况。
难道不是因为鲁国坚持周代的礼制,即使不幸驱逐了君主,仍然保留了他的位子,不敢废除吗?
后来,鲁国的哀公的孙子在越国,而《左传》的记载到那一年就结束了,不知道悼公是在什么时候即位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鲁昭公-注解
春秋之世:指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以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列国之君:指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君主。
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社稷合称,代指国家。
即日:当天,立刻。
改立君:更换君主。
无虚位以俟者:没有空缺的位子等待新君即位。
鲁昭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名姬奭。
季孙意如:鲁国的大夫,名意如,是鲁昭公的亲族。
逐:驱逐。
于齐:到了齐国。
适晋:又去了晋国。
凡八年乃没:总共八年之后去世。
摄事:代理国事。
主祭:主持祭祀。
岁具:每年准备。
从者:随从的人。
衣履:衣服和鞋子。
归之于乾侯:归还给乾侯。
公薨:君主去世。
丧还故国:灵柩返回故国。
公子宋:鲁昭公的弟弟。
他国无此比也: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情况。
鲁秉周礼:鲁国坚持周代的礼制。
虽不幸逐君:尽管不幸被驱逐君主。
犹存厥位:仍然保留君位。
不敢绝之:不敢废除它。
哀公孙于越:鲁国的哀公的孙子在越国。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的注释,由左丘明所著。
终于是年:在这一年结束。
不知悼公以何时立也:不知道悼公是在什么时候即位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鲁昭公-评注
春秋之世,列国之君失守社稷,其国皆即日改立君,无虚位以俟者。
这句话描绘了春秋时期列国政治动荡的现实。在古代中国,社稷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失守意味着国家的动荡和危机。‘失守社稷’一语双关,既指君主失位,也指国家失去根基。‘即日改立君’则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迅速变化,没有留下空缺的君位等待合适的继承者。这种政治格局体现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权力的争夺和更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
惟鲁昭公为季孙意如所逐而也于齐,又适晋,凡八年乃没。
此句讲述了鲁昭公被季孙意如逐出,先后流亡于齐、晋两国,历时八年才去世的遭遇。‘为季孙意如所逐’揭示了季孙意如的权势之大,以至于能够驱逐君主。‘也于齐,又适晋’表明了鲁昭公流亡的艰辛,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凡八年乃没’则强调了鲁昭公流亡时间之长,突显了其悲剧色彩。
意如在国摄事主祭,岁具从者之衣履而归之于乾侯。
此句描述了季孙意如在国内代理国事,每年都会为从者准备衣物和鞋子,并将它们送回乾侯。‘摄事主祭’说明季孙意如虽然代理国事,但仍然履行祭祀职责,体现了其对国家事务的重视。‘岁具从者之衣履’则反映了季孙意如对从者的关怀,也暗示了他对国家稳定的追求。‘归之于乾侯’则可能意味着季孙意如对鲁国的一种忠诚,尽管他驱逐了君主。
公薨之明年,丧还故国,然后其弟公子宋始即位,他国无此比也。
这句话讲述了鲁昭公去世后,其弟公子宋继位的情况。‘公薨之明年’指的是鲁昭公去世的次年,表明了鲁国政治的平稳过渡。‘丧还故国’说明鲁昭公的丧事得以妥善处理,体现了鲁国对先君的尊重。‘然后其弟公子宋始即位’则强调了公子宋继位的合法性,‘他国无此比也’则将鲁国的政治稳定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突显了鲁国在春秋时期的特殊性。
岂非鲁秉周礼,虽不幸逐君,犹存厥位,而不敢绝之乎?
这句话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鲁国政治制度的赞赏。‘鲁秉周礼’指的是鲁国遵循周朝的礼制,这种礼制强调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和君位的不可动摇。‘虽不幸逐君’则指出了鲁昭公被逐的事实,‘犹存厥位,而不敢绝之’则表明鲁国在君主被逐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君位的延续,不敢轻易废除。这种做法体现了鲁国对周礼的尊重,也反映了鲁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其后哀公孙于越,《左传》终于是年,不知悼公以何时立也。
此句讲述了鲁哀公在越国去世,而《左传》记载到这一年的情况。‘其后哀公孙于越’表明了鲁哀公去世的时间和地点。‘《左传》终于是年’则说明了《左传》的记载截止到这一年的情况。‘不知悼公以何时立也’则反映了作者对鲁悼公继位时间的疑问,可能意味着鲁悼公的继位存在争议或不确定性。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历史记载的不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