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杜悰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杜悰-原文

唐懿宗咸通二年二月,以杜悰为相。

一日,两枢密使诣中书,宣徽使杨公庆继至,独揖悰受宣,三相起避。

公庆出书授悰,发之,乃宣宗大渐时,宦官请郓王监国秦也。

且曰:‘当时宰相无名者,当以反法处之。’

悰反复读,复封以授公庆,曰:‘主上欲罪宰相,当于延英面示圣旨。’

公庆去,悰谓两枢密曰:‘内外之臣,事犹一体。今主上新践阼,固当以仁爱为先,岂得遽赞成杀宰相事!若习以性成,则中尉、枢密岂得不自忧乎!’

两枢密相顾默然,徐曰:‘当具以公言白至尊,非公重德,无人及此。’

三相复来见悰,微请宣意,悾无言。

三相惶怖,乞存家族。

悰曰:‘勿为他虑。’

既而寂然。

及延英开,上色甚悦。

此《资治通鉴》所载也。

<新唐史>云:‘宣宗世,夔王处大明宫,而郓王居十六宅。帝大渐,遗诏立夔王,而中尉王宗贯迎郓王立之,是为懿宗。久之,遣枢密使杨庆诣中书独揖悰。他宰相毕諴、杜审权,蒋伸不敢进,乃授悰中人请帝监国秦,因谕悰劾大臣名不在者。’

悰语之如前所云,庆色沮去,帝怒亦释。

予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绹、曰萧邺、曰夏侯孜、曰蒋伸,到是时唯有伸在,三人者罢去矣。

諴及审权乃懿宗自用者,无由有斯事。

盖野史之妄,而二书误采之。

温公以唐事属之范祖禹,其审取可谓详尽,尚如此。

信乎,修史之难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杜悰-译文

唐懿宗咸通二年二月,任命杜悰为宰相。有一天,两位枢密使来到中书省,宣徽使杨公庆随后到达,只有他向杜悰行礼,三位宰相都起身回避。杨公庆拿出文书交给杜悰,打开后,是宣宗病重时,宦官请求郓王监国的命令。他还说:‘当时没有名字的宰相,应当用反法处置他们。’杜悰反复阅读,又封好交给杨公庆,说:‘如果皇帝要处罚宰相,应当在延英殿亲自宣布圣旨。’杨公庆离开后,杜悰对两位枢密使说:‘内外大臣,事情都是一样的。现在新皇帝刚刚登基,当然应当以仁爱为重,怎么能立刻同意杀宰相的事呢!如果习惯了这种做法,那么中尉、枢密大臣难道不应当自己担心吗!’两位枢密使相互看了看,默默无言,然后慢慢地说:‘我们会把你的话如实禀告皇帝,如果不是你德高望重,没有人会说出这样的话。’三位宰相又来见杜悰,委婉地询问宣旨的意思,杜悰没有回答。三位宰相非常害怕,请求保全家眷。杜悰说:‘不要担心别的。’不久之后,事情就平静了。等到延英殿会议开始,皇帝脸色非常高兴。这是《资治通鉴》记载的。

《新唐史》说:‘宣宗时期,夔王住在大明宫,而郓王住在十六宅。宣宗病重时,留下遗诏立夔王为太子,但中尉王宗贯迎接郓王立他为帝,这就是懿宗。过了一段时间,派遣枢密使杨庆到中书省,单独对杜悰行礼。其他宰相毕諴、杜审权,蒋伸不敢进见,于是把宦官请求皇帝监国的命令交给杜悰,并告诉他要弹劾那些名字不在名单上的大臣。杜悰按照前面所说的那样回答,杨庆脸色沮丧地离开,皇帝的怒气也消了。我根据史书考察,懿宗即位的那一天,有四位宰相,分别是令狐绹、萧邺、夏侯孜、蒋伸,到这个时候只剩下蒋伸还在,其他三人已经被罢免了。毕諴和杜审权是懿宗自己任命的,没有理由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显然是野史的胡言乱语,而这两本书误采了这些内容。司马光把唐朝的历史交给范祖禹负责,他审慎选取史料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但还是这样。可见修史是多么困难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杜悰-注解

唐懿宗咸通二年:唐懿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咸通二年指的是公元861年,这是他的统治时期。

杜悰:杜悰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此段文字中提到他被任命为宰相。

相: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总理或首相。

枢密使:古代官职,掌管军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宣徽使: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杨公庆:杨公庆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此段文字中提到他是宣徽使。

宣宗大渐:宣宗大渐指的是唐宣宗病情加重,大渐是病重的意思。

郓王:郓王是唐朝的一位王子,此段文字中提到宦官请他监国。

监国:指代国君,此处指代唐宣宗。

延英:延英是古代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阼:阼是指君主登基的地方,此处指新皇帝即位。

中尉:古代官职,掌管禁军,相当于现代的禁卫军司令。

中人:古代指皇帝的使者或官员。

夔王:夔王是唐朝的一位王子,此段文字中提到他在大明宫。

十六宅:十六宅是唐朝宫殿之一,此处指郓王居住的地方。

遗诏:遗诏是指皇帝临终前留下的诏书。

具以公言白至尊:具以公言白至尊是指将公庆的话详细地报告给皇帝。

野史:野史是指非官方的历史记载,通常包含一些传说和未经证实的说法。

温公:温公是指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段历史。

范祖禹:范祖禹是北宋的一位历史学家,他曾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杜悰-评注

唐懿宗咸通二年二月,以杜悰为相。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人物,唐懿宗时期,杜悰被任命为宰相,标志着朝廷人事的一次重大调整。

一日,两枢密使诣中书,宣徽使杨公庆继至,独揖悰受宣,三相起避。此句描绘了杨公庆单方面拜访杜悰,并传达了宣宗的旨意,而其他两位宰相则起身回避,体现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与尊卑秩序。

公庆出书授悰,发之,乃宣宗大渐时,宦官请郓王监国秦也。且曰:‘当时宰相无名者,当以反法处之。’此句中,杨公庆拿出宣宗临终前的旨意,其中提到了宦官请求郓王监国的事情,并威胁要将未参与决策的宰相以反法处置,展现了当时宫廷政治的残酷与宦官的跋扈。

悰反复读,复封以授公庆,曰:‘主上欲罪宰相,当于延英面示圣旨。’杜悰对旨意进行反复阅读,然后将其封好交还给杨公庆,并强调如果皇帝要处罚宰相,应该亲自在延英殿面示圣旨,这体现了杜悰对皇帝权威的尊重和对自身职责的坚守。

公庆去,悰谓两枢密曰:‘内外之臣,事犹一体。今主上新践阼,固当以仁爱为先,岂得遽赞成杀宰相事!若习以性成,则中尉、枢密岂得不自忧乎!’杜悰在杨公庆离开后,对两位枢密使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强调内外官员应该团结一致,而且新皇帝即位应该以仁爱为先,不应轻易赞同杀害宰相的事情,这反映了他对国家政治稳定的考虑。

两枢密相顾默然,徐曰:‘当具以公言白至尊,非公重德,无人及此。’两位枢密使对杜悰的话表示沉默,然后表示会将他的话转达给皇帝,这表明他们认可杜悰的立场。

三相复来见悰,微请宣意,悾无言。三相惶怖,乞存家族。悰曰:‘勿为他虑。’此句中,其他两位宰相再次见到杜悰,询问宣宗的旨意,但杜悰并未透露,这表明他坚守原则,不轻易泄露皇帝的旨意。

既而寂然。及延英开,上色甚悦。此《资治通鉴》所载也。这句话总结了整个事件的结果,宣宗在延英殿听后,态度转好,这显示了杜悰的坚持最终得到了皇帝的理解。

《新唐史》云:‘宣宗世,夔王处大明宫,而郓王居十六宅。帝大渐,遗诏立夔王,而中尉王宗贯迎郓王立之,是为懿宗。’这段话引用了《新唐史》的记载,讲述了宣宗去世后,郓王即位成为懿宗的过程。

久之,遣枢密使杨庆诣中书独揖悰。他宰相毕諴、杜审权,蒋伸不敢进,乃授悰中人请帝监国秦,因谕悰劾大臣名不在者。这段话继续描述了杨公庆拜访杜悰的情景,以及其他宰相因恐惧而不敢进见的情形。

悰语之如前所云,庆色沮去,帝怒亦释。予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绹、曰萧邺、曰夏侯孜、曰蒋伸,到是时唯有伸在,三人者罢去矣。諴及审权乃懿宗自用者,无由有斯事。盖野史之妄,而二书误采之。温公以唐事属之范祖禹,其审取可谓详尽,尚如此。信乎,修史之难哉!这段话中,作者对《新唐史》的记载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中存在错误,并指出修史之难,反映了史书编纂中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六-杜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