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
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
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
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读其《与子俨等疏》云:
“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
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
况同父之人哉!”
然则犹有庶子也。
“《责子》诗云:
“雍、端年十三。
此两人必异母尔。
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
曰: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五十亩种粳。
其自叙亦云: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犹望一稔而逝,
然仲秋至冬,
在官八十余日,
即自免去职。
所谓秫粳,
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
悲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译文
陶渊明这个人生活简朴、清静,是晋朝和宋朝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说到他饥饿的时候,他的饭篮和瓢常常是空的,他的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他寒冷的时候,他的粗布衣服破烂不堪,夏天穿的衣服冬天还穿着;他居住的地方简陋空旷,连风和阳光都无法遮挡。他贫穷困苦的情况,可以说是到了极点。
他在《与子俨等疏》这篇文章中写道:“遗憾的是家里没有菜园,只能忍受这种苦闷。你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但也应该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管仲和鲍叔牙能够分财不分心,别人都能这样,何况我们同父同母的兄弟呢!”然而,他还是有一个庶出的儿子。
他在《责子》这首诗中写道:“雍、端兄弟今年十三岁。”这两个人肯定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
陶渊明在彭泽做官时,让公田都种上了高粱,他说:“我只要能经常喝醉酒就足够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坚持要种稻米,于是他让二顷五十亩地种高粱,五十亩地种稻米。他自己也说过:“公田的收成足够用来酿酒,所以我才要求这样种植。”他原本希望等到一季庄稼成熟后就离开,但是到了仲秋到冬天,他在官职上已经八十多天,就自己辞去了职务。
所谓的高粱和稻米,他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一粒能够入口的粮食,真是令人悲哀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注解
陶渊明: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晋、宋:晋指东晋,宋指南朝的宋。这里指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和宋初两个时期。
箪瓢:箪和瓢都是古代的盛物器,箪是竹制的盛饭器,瓢是木制的舀水器。箪瓢屡空形容生活贫困,经常没有食物。
缾:缾是古代的一种盛物器,类似于现在的坛子。
储粟:储粟指储存的粮食。
裋褐:裋褐是古代贫苦人穿的一种粗布衣服。
穿结:穿结指衣服破烂,有破洞。
絺绤:絺和绤都是古代的细麻布,这里指细麻布衣服。
环堵萧然:环堵指四周的墙壁,萧然形容简陋、空旷。
风日不蔽:风日不蔽指房屋简陋,无法遮挡风和日。
至矣:至矣是古汉语中的感叹词,表示到了极点。
与子俨等疏:《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他对家庭和亲情的看法。
莱妇:莱妇指贫苦的妇女。
四海皆兄弟:四海皆兄弟是指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强调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管仲、鲍叔:管仲和鲍叔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臣,他们之间有深厚的友谊,这里用来说明朋友之间的情谊。
分财无猜:分财无猜指分财物时没有猜疑,形容友谊的纯洁。
公田:公田是古代官府或集体所有的土地。
秫:秫是一种古代的谷物,可以酿酒。
粳:粳是一种稻谷,是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一稔:稔指一季的收获,这里指希望得到一季的收成。
自叙:自叙是陶渊明自己写的自传性质的文章,记录了他的生平和思想。
颗粒到口:颗粒到口指真正吃到嘴里,这里指真正得到收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评注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此句开篇即点明了陶渊明在晋宋时期文坛的地位,‘高简闲靖’四字,既描绘了其人清高简朴、宁静淡泊的个性,也暗示了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此三句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生动地描绘了陶渊明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箪瓢屡空’、‘缾无储粟’、‘裋褐穿结’、‘絺绤冬陈’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其生活的艰辛。
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此段引文展现了陶渊明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他倡导兄弟间的和睦相处,并以管仲、鲍叔的典故来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此句通过提及陶渊明的庶子,反映了其家庭生活的复杂性,同时也暗示了他在家庭关系处理上的矛盾与无奈。
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此段描述了陶渊明在彭泽时的生活情景,他虽然生活贫困,但仍保持着对酒的喜爱,这种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的真性情。
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一稔而逝’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短暂,而‘悲夫’则流露出他对未能实现归隐梦想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