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
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
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
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
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译文
诸葛孔明,一个千年之后的人,他带兵打仗,都是基于仁义和节制,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他思考问题,约束自己的行为,全都是出于真诚。他生活在乱世之中,亲自耕种田地,如果没有徐庶的一番话,刘备的三次拜访,他可能就只求保全性命,不会去追求名声和显赫。
他最初见到刘备时,就分析说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氏可以结盟但不能图谋,只有荆州和益州可以夺取。他的话就像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一样准确,终身都不会改变。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君主信任他,士大夫们敬仰他,四方百姓都服从他,敌人也害怕他。他上面能够取得君主的信任,所以刘备临终前才会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己选择继承人’;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但整个国家都听从他的命令而没有怀疑。
他下面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所以废除廖立而立李严,废除李严而让李严死。后主身边的人都是奸佞小人,但他们心中没有人想要害他。
魏国完全占据了中原,继承了曹操、曹丕积累的威望,猛将如云,不敢向西发动一箭来威胁蜀国,而诸葛亮六次出征,让魏国害怕蜀国如同老虎。司马懿考察过诸葛亮的营垒,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钟会攻打蜀国时,派人到汉川祭拜诸葛亮的庙宇,禁止士兵接近墓地砍柴采伐,这难道是智慧和策略所能达到的吗?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征,就想要请求一万人马,与诸葛亮走不同的路线在潼关会合,诸葛亮制止了他,不答应他的请求。他又想要请求五千人马,沿着秦岭向东,直接攻取长安,认为这样一举就可以平定咸阳以西。史官认为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的计划而没有采纳,但这并不正确。诸葛亮真正的是用正义之师,不用欺诈和奇计,他带领数十万大军,占据正道面对有罪之地,竖起旗帜,击鼓进军,直接指向魏国都城,必定会写信告诉他们,选择日期进行战斗,怎么会暗中行动,突然袭击来图谋咸阳呢!
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在世时诸葛亮去世,诸葛亮去世时才五十四岁,天不保佑汉朝,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霸气的西南已经停止,雄伟的图谋屡遭挫折。’杜甫的诗已经说尽了这一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注解
诸葛孔明:诸葛孔明(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其智谋和忠诚著称,被后世尊称为‘卧龙先生’。
仁义节制:仁义节制,指用兵之道应以仁义为本,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滥用武力,符合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正义和节制原则。
三代: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通常用来代表中国古代的早期历史。
徐庶:徐庶(176年-约217年),字元直,东汉末年著名谋士,后归附刘备,因母被曹操所囚而离开刘备。
玄德:玄德,指刘备,字玄德,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
三顾: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说服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荆、益:荆、益,指荆州和益州,是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地区。
蓍龟:蓍龟,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此处比喻诸葛亮的预言准确无误。
夷夏:夷夏,指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此处指天下。
嗣子不才:嗣子不才,指刘备的儿子刘禅,意指刘禅能力不足。
廖立:廖立,蜀汉官员,因被诸葛亮废黜而哭泣。
李严:李严,蜀汉官员,因被诸葛亮废黜而致死。
奸辟侧佞:奸辟侧佞,指奸邪小人。
中州:中州,指中原地区,古代常以中原为中心。
猛士如林:猛士如林,形容勇士众多。
魏都:魏都,指魏国的都城,即洛阳。
咸阳:咸阳,古代秦国和秦朝的都城,此处指长安。
杜诗:杜诗,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处引用杜甫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感慨。
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出自杜甫的诗句,意指诸葛亮的雄图大业未能实现,而天下大势也在不断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评注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此句对诸葛孔明的军事思想进行了高度评价,强调其用兵之道以仁义为本,节制有度,超越了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统军事思想。‘仁义节制’四字,不仅体现了孔明的军事哲学,也反映了其道德观念和治国理念。
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此句描绘了诸葛孔明的生平经历,突出了其忠诚、诚实的人格特质。‘操心制行,一出于诚’表明孔明行事谨慎,以诚为本。‘躬耕陇亩’则体现了他在乱世中的隐忍与坚持,若无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书生。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此句反映了诸葛孔明的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他对三国局势的判断准确无误,如‘言如蓍龟’,其言辞如同龟甲蓍草占卜一般精准,终身不渝。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此句概括了诸葛孔明一生的政治影响力。他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士大夫的敬仰,各民族的服从,甚至是敌人的敬畏,可见其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之大。
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此句说明了诸葛孔明在刘备和刘禅两代皇帝心中的地位。他不仅赢得了刘备的信任,也使后主刘禅对他深信不疑,体现了孔明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德。
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
此句展示了诸葛孔明在处理人事关系上的果断与公正。他敢于废除不称职的官员,即使这些官员对他有恩,也绝不姑息迁就,体现了他的政治原则和道德立场。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此句反映了诸葛孔明在朝廷中的威望,使得那些奸佞之徒不敢对他心生害意,体现了他的政治影响力。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
此句描述了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的壮举,以及他对抗曹魏的军事成就。他率领蜀军多次北伐,使得魏国不敢轻易西侵,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
此句表明了司马懿对诸葛孔明的敬佩之情。司马懿作为曹魏的杰出将领,对诸葛孔明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此句说明了诸葛孔明在后世的影响力和尊敬。锺会伐蜀时,特意派人祭祀诸葛孔明的庙宇,并禁止士兵打扰其墓地,可见孔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
此句反映了诸葛孔明在军事决策上的谨慎。魏延多次提出冒险的计划,但孔明都予以拒绝,这体现了孔明对军事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此句对诸葛孔明的军事思想进行了总结。史臣认为孔明不用险恶之计,实则孔明坚持正义之战,不搞阴谋诡计,以正义之师对抗有罪之国,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此句表达了诸葛亮英年早逝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无常和人力有时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
‘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此句引用了杜甫的诗句,对诸葛孔明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霸气西南歇’表明诸葛孔明在西南地区结束了战乱,‘雄图历数屯’则指他的宏伟蓝图未能实现,表达了对孔明一生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