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石砮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石砮-原文

东坡作《石砮记》云:

《禹贡》荆州贡砺、砥、砮、丹及箘、簵、楛,梁州贡砮、磬。

至春秋时,隼集于陈廷,楛矢贯之,石砮长尺有咫,问于孔子,孔子不近取之荆、梁,而远取之肃慎,则荆、梁之不贡此久矣。

颜师古曰:楛木堪为笴,今豳以北皆用之。

以此考之,用楛为矢,至唐犹然,而用石为砮,则自春秋以来莫识矣。

案《晋书•挹娄传》:

有石砮、楛矢,国有山出石,其利入铁。

周武王时,献其矢、砮。

魏景元末亦来贡。

晋元帝中兴,又贡石砮。

后通贡于石虎,虎以夸李寿者也。

‘《唐书•黑水靺鞨传》:

其矢,石镞长二寸。

盖楛遗法,然则东坡所谓春秋以来莫识,恐不考耳。

予家有一砮,正长二寸,岂黑水物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石砮-译文

苏东坡在《石砮记》中写道:《禹贡》记载荆州贡献砺石、砥石、砮石、丹砂以及箘竹、簵竹、楛木,梁州贡献砮石和磬。到了春秋时期,一只隼落在陈国的朝廷上,用楛木箭射中了它,箭头是石制的,长度一尺有咫(古代长度单位)。向孔子询问,孔子没有从荆、梁两地就近取材,而是从遥远的肃慎国取材,这说明荆、梁两地很久以前就没有贡献这种石砮了。颜师古注释说:楛木可以用来制作箭杆,现在豳地以北都使用楛木箭。根据这个情况来看,用楛木制作箭矢,到了唐朝还是这样,而用石头制作砮石,自从春秋以来就没有人知道了。

查阅《晋书•挹娄传》记载:挹娄国有石砮、楛矢,国家有山出产石头,石头的锋利程度可以比铁。周武王时,他们献上了箭矢和砮石。魏景元末年,他们也来进贡。晋元帝中兴后,又进贡了石砮。后来通贡于石虎,石虎以此向李寿炫耀。《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载:他们的箭矢,石制箭头长二寸。这应该是楛木箭的遗风,那么苏东坡所说的春秋以来没有人知道用石砮,可能是因为没有仔细考察。

我家里有一件砮石,正好长二寸,难道是黑水靺鞨国的物品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石砮-注解

东坡:指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石砮记:苏轼所著的一篇散文,记录了古代一种用石头制成的箭头。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和贡赋制度。

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长江中游地区。

砺:磨刀石,这里指磨砺用的石头。

砥:砺石,磨刀石。

砮:箭头,这里指用石头制成的箭头。

丹:朱砂,一种红色矿物。

箘:竹子的一种,可以用来制作箭杆。

簵:一种竹子,也可以用来制作箭杆。

楛:一种树木,其木质坚硬,适合制作箭杆。

梁州: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南部。

隼:一种猛禽,这里指隼鸟。

陈廷:陈国的朝廷,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楛矢:用楛木制成的箭。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肃慎:古代东北的一个民族,后来被称为挹娄。

颜师古:唐代学者,注释《汉书》等书。

笴:箭杆。

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北部。

石砮:用石头制成的箭头。

利入铁:指石砮的锋利程度。

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

献:进贡。

魏景元末:魏国景元年间末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237年。

晋元帝: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317年建立晋朝。

石虎: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君主,公元335年至349年在位。

李寿:十六国时期成汉的君主,公元338年至343年在位。

黑水靺鞨:古代东北的一个民族。

石镞:用石头制成的箭头。

二寸:古代长度单位,一寸约为现代的三点三厘米,二寸约为六点六厘米。

楛遗法:指用楛木制作箭头的传统方法。

予家:我家中。

黑水物:指来自黑水靺鞨的物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石砮-评注

东坡在《石砮记》中,以《禹贡》中的荆州、梁州贡品为引,探讨了古代的箭矢制作与贡赋制度。首先,他引用《禹贡》中荆州、梁州所贡的砺、砥、砮、丹等物品,说明了这些物品在古代的重要性和用途。这里的‘砺’、‘砥’、‘砮’等字眼,体现了古人对石器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工具的精细加工和利用。

接着,东坡提到春秋时期隼集于陈廷,楛矢贯之的故事,通过孔子对石砮来源的回答,暗示了荆、梁两地已经很久不再贡献石砮。这里的‘楛矢’指的是用楛木制成的箭矢,‘楛’木因其坚韧而适合制作箭杆,‘矢’则是指箭头。孔子的话暗示了石砮的来源已经远离了荆、梁。

颜师古的注释进一步解释了楛木的用途,指出楛木适合制作箭杆,并且至今在豳以北地区仍然使用。这里的‘豳’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北’则是指北方地区。颜师古的注释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记录。

东坡接着引用《晋书•挹娄传》和《唐书•黑水靺鞨传》的记载,说明了石砮和楛矢在晋朝和唐朝仍然存在。‘挹娄’和‘黑水靺鞨’都是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他们的贡品中包含了石砮和楛矢,这表明这些物品在古代东北地区仍然被制作和使用。

东坡家中有一砮,长二寸,他推测这可能是黑水靺鞨所贡。这里的‘砮’指的是石制的箭头,‘黑水’则是指黑水靺鞨,一个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东坡的这一推测,既是对古代历史的追溯,也是对个人收藏品来源的探究。

整篇文章通过引用古籍记载和个人的观察,展现了东坡对古代文化的深厚兴趣和独到见解。他通过对石砮和楛矢的探讨,不仅展现了古代的贡赋制度和文化交流,也反映了古代人对工具和武器的重视。东坡的《石砮记》不仅是一篇考古学的论文,更是一篇充满文化内涵和历史思考的佳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石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