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真宗末年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真宗末年-原文

真宗末年属疾,每视朝不多语言,命令间或不能周审,前辈杂传记多以为权臣矫制,而非也。

钱文僖在翰林,有天禧四年《笔录》,纪逐日琐细家事,及一时奏对,并他所闻之语,今略载于此。

寇莱公罢相之夕,钱公当制,上问:“与何官得?”钱奏云:“王钦若近出,除太子太保。”

上曰:“近上是甚?”云:“太子太傅。”

上曰:“与太子太傅。”又云:“更与一优礼。”钱奏但请封国公而已。

时枢密有五员,而中书只参政李迪一人,后月余,召学士杨大年,宣云:“冯拯与吏书,李迪与吏侍。”更无他言。

杨奏:“若只转官,合中书命词,唯枢密使、平章事,却学士院降制。”

上云:“与枢密使、平章事。”杨亦忧虑,而不复审,退而草制,以迪为吏部侍郎、集贤相,拯为枢密相。

又四日,召知制诰晏殊,殊退,乃召钱。

上问:“冯拯如何商量?”钱奏:“外论甚美,只为密院却有三员正使,三员副使,中书依旧一员,以此外人疑讶。”

上云:“如何安排?”钱奏:“若却令拯入中书,即是彰昨来错误,但于曹利用、丁谓中选一人过中书,即并不妨事。”

上曰:“谁得?”钱奏:“丁谓是文官,合入中书。”

上云:“入中书。”遂奏授同平章事。

又奏兼玉清宫使,又奏兼昭文国史。

又乞加曹利用平章事。

上云:“与平章事。”

按此际大除拜,本真宗启其端,至于移改曲折,则其柄乃系词臣,可以舞文容奸,不之觉也。

寇公免相四十日,周怀政之事方作,温公《纪闻》,苏子由《龙川志》、范蜀公《东斋记事》,皆误以为因怀政而罢,非也。

予尝以钱《录》示李焘,焘采取之,又误以召晏公为寇罢之夕,亦非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真宗末年-译文

真宗皇帝晚年身体不好,每次上朝时说话不多,有时候发布的命令也不能周全地审查,前人的杂传记中多数认为是权臣篡改了命令,其实并不是这样。

钱文僖在翰林院的时候,有《天禧四年笔录》,记录了每天的琐事,以及当时的奏对情况,还有他听到的其他人的话,现在简要地记载在这里。

寇莱公被罢相的那天晚上,钱公负责起草命令,皇帝问他:‘任命什么官职?’钱公回答说:‘王钦若最近出京,任命为太子太保。’皇帝问:‘最近是什么官职?’钱公回答:‘太子太傅。’皇帝说:‘那就任命太子太傅。’又说:‘再给他一个优待。’钱公只请求封他为国公。

当时枢密院有五名官员,而中书省只有参政李迪一个人。一个月后,皇帝召见学士杨大年,宣读命令说:‘冯拯与吏部尚书,李迪与吏部侍郎。’没有其他的话。杨大年上奏说:‘如果只是调动官职,按照中书的命令,只有枢密使和平章事可以由学士院降旨。’皇帝说:‘那就任命枢密使和平章事。’杨大年也感到忧虑,但没有复审,退下后起草了命令,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集贤相,冯拯为枢密相。

又过了四天,皇帝召见知制诰晏殊,晏殊退下后,皇帝又召见钱公。皇帝问:‘冯拯如何商量这件事的?’钱公回答说:‘外界的议论都很美好,只是因为枢密院有三位正使和三位副使,中书省依旧只有一位,所以外界有所疑虑。’皇帝问:‘怎么安排?’钱公回答说:‘如果让冯拯进入中书省,那就是公开承认之前的错误,但只要在曹利用、丁谓中选一人进入中书省,就不会有问题。’皇帝说:‘谁可以?’钱公回答说:‘丁谓是文官,应该进入中书省。’皇帝说:‘那就任命他进入中书省。’于是钱公上奏任命丁谓为同平章事。

钱公又上奏任命丁谓兼玉清宫使,又上奏任命丁谓兼昭文国史。钱公还请求加封曹利用为平章事。皇帝说:‘那就任命他为平章事。’

按照这个时期的重大任命,本应由真宗皇帝启动,至于调动和改动的细节,实际上是由词臣掌握,他们可以舞文弄墨,掩盖奸诈,而皇帝并没有察觉。

寇公被罢相四十天后,周怀政的事情才发生,温公的《纪闻》,苏子由的《龙川志》、范蜀公的《东斋记事》,都错误地认为是因为周怀政的事情而被罢相,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曾经把钱的《录》给李焘看,李焘采纳了其中的内容,又错误地认为召见晏公是在寇公罢相的那天晚上,其实也不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真宗末年-注解

真宗:指宋真宗赵恒,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间推崇儒学,加强中央集权。

属疾:指患病,身体不适。

视朝:指皇帝上朝处理国事。

矫制:指擅自改变皇帝的命令。

钱文僖:指钱若水,北宋时期官员,曾任翰林学士。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宋真宗赵恒的年号。

笔录:指官员的日常记录或日记。

琐细家事: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奏对:指官员向皇帝汇报或请示。

寇莱公:指寇准,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宰相。

太子太保:古代官名,为太子师傅之长,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太子太傅:古代官名,为太子师傅之一,负责教导太子。

枢密:指枢密院,宋代中央军事机构。

中书:指中书省,宋代中央行政机构。

参政:指参知政事,宋代宰相的副手。

学士:指翰林学士,宋代负责起草诏令的官员。

冯拯:指冯拯,北宋时期官员。

吏书:指负责文书处理的官员。

吏侍:指负责侍从的官员。

枢密使:指枢密院的最高长官。

平章事: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

知制诰:指负责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

晏殊:指晏殊,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曹利用:指曹利用,北宋时期官员。

丁谓:指丁谓,北宋时期官员。

玉清宫使:指负责玉清宫的官员。

昭文国史:指负责编纂国史的官员。

大除拜:指大规模的官职任命。

李焘:指李焘,北宋时期史学家。

苏子由:指苏轼的弟弟苏辙,北宋时期文学家。

范蜀公:指范镇,北宋时期文学家。

周怀政:指周怀政,北宋时期官员,因参与政变被杀。

舞文容奸:指玩弄文字,掩盖真相,纵容奸邪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真宗末年-评注

真宗末年属疾,每视朝不多语言,命令间或不能周审,前辈杂传记多以为权臣矫制,而非也。

这段文字首先点明了真宗末年因疾病导致身体衰弱,无法如常视朝,导致其命令有时不能周全审慎。前人的记载多认为这是权臣假借皇帝的名义进行擅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反映了真宗晚年身体状况的脆弱,以及当时朝政的微妙局势。

钱文僖在翰林,有天禧四年《笔录》,纪逐日琐细家事,及一时奏对,并他所闻之语,今略载于此。

钱文僖作为翰林学士,记录了天禧四年的一些日常琐事和朝廷的奏对情况,以及他所听闻的言论。这段文字强调了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尤其是个人记录对于了解历史细节的珍贵价值。

寇莱公罢相之夕,钱公当制,上问:“与何官得?”钱奏云:“王钦若近出,除太子太保。”上曰:“近上是甚?”云:“太子太傅。”上曰:“与太子太傅。”又云:“更与一优礼。”钱奏但请封国公而已。

这段文字描述了钱文僖在寇莱公被罢相的当晚,真宗询问钱文僖关于官员任命的问题。钱文僖的回答体现了他对官职任命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皇帝旨意的尊重。

时枢密有五员,而中书只参政李迪一人,后月余,召学士杨大年,宣云:“冯拯与吏书,李迪与吏侍。”更无他言。

此段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权力分配的微妙。枢密院有五员官员,而中书省只有参政李迪一人。皇帝在召见学士杨大年时,只提及冯拯和李迪的任命,没有其他言语,这体现了皇帝对人事任命的精准控制。

杨奏:“若只转官,合中书命词,唯枢密使、平章事,却学士院降制。”上云:“与枢密使、平章事。”杨亦忧虑,而不复审,退而草制,以迪为吏部侍郎、集贤相,拯为枢密相。

杨大年对官职任命的程序表示担忧,认为应该由中书省下令,但皇帝坚持由学士院降制。杨大年虽然有所忧虑,但并未复审,最终草拟了任命书,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集贤相,冯拯为枢密相。

又四日,召知制诰晏殊,殊退,乃召钱。上问:“冯拯如何商量?”钱奏:“外论甚美,只为密院却有三员正使,三员副使,中书依旧一员,以此外人疑讶。

这段文字展现了皇帝对官员任命的细致考量。晏殊退下后,皇帝再次召见钱文僖,询问冯拯的任命问题。钱文僖的回答表明,外界对中书省和枢密院官员数量的不平衡表示疑虑。

上云:“如何安排?”钱奏:“若却令拯入中书,即是彰昨来错误,但于曹利用、丁谓中选一人过中书,即并不妨事。”上曰:“入中书。”遂奏授同平章事。

钱文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让冯拯进入中书省,以纠正之前的错误。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并最终任命冯拯为同平章事。

又奏兼玉清宫使,又奏兼昭文国史。又乞加曹利用平章事。上云:“与平章事。”

钱文僖还提出了其他任命,包括兼玉清宫使和昭文国史,以及请求增加曹利用的平章事职位。皇帝对此表示同意。

按此际大除拜,本真宗启其端,至于移改曲折,则其柄乃系词臣,可以舞文容奸,不之觉也。

这段文字评价了当时的大规模官员任命。真宗开启了这一过程,但实际的移改和曲折则由词臣(文官)掌控,他们可以利用文字来掩盖真相,而皇帝并未察觉。

寇公免相四十日,周怀政之事方作,温公《纪闻》,苏子由《龙川志》、范蜀公《东斋记事》,皆误以为因怀政而罢,非也。

这里指出了一些历史记载的错误。温公、苏子由、范蜀公等人的著作都错误地认为寇莱公被免相是因为周怀政的事情,实际上并非如此。

予尝以钱《录》示李焘,焘采取之,又误以召晏公为寇罢之夕,亦非也。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曾经向李焘展示钱文僖的《笔录》,李焘采用了其中的内容,但同样犯了一个错误,即误以为召见晏公是在寇莱公被罢相的那天,这同样是不正确的。这段文字强调了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真宗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