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治生从宦-原文
韩诗曰:‘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
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
然治生从宦,自是两涂,未尝有兼得者。
张释之以赀为郎,十年不得调,曰:‘久宦减兄仲之产,不遂。’
欲免归。
司马相如亦以赀为郎,因病免,家贫无以自业,
至从故人于临邛,
及归成都,
家徒四壁立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治生从宦-译文
韩诗说:‘闲居在家吃食不足,做官又有力不从心。这两件事都损害人的性情,一生常常苦闷。’然而,谋生和做官,本就是两条路,从未有人能同时得到两全。
张释之用钱买了个郎官的职位,十年都没有得到升迁,说:‘长期做官耗尽了哥哥张仲的财产,事情没有成功。’想要辞官回家。
司马相如也是用钱买了个郎官的职位,因病被免职,家中贫穷没有其他生计,以至于回到临邛,家里只有四面墙壁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治生从宦-注解
韩诗:指古代的诗歌,这里可能引用的是《诗经》中的某篇诗歌,或者是指韩愈等唐代诗人的作品。
居闲食不足:居闲,指居家闲散;食不足,指食物不够吃,形容生活贫困。
从仕:从仕,指从事官职,即做官。
力难任:力难任,指能力难以胜任,这里指做官需要的能力和精力。
两事:两事,指居家和从仕这两件事。
害性:害性,指损害性情,这里指从事这两件事都会让人心性受损。
一生常苦心:一生常苦心,指一生都在为生活所苦。
治生:治生,指谋生,即为了生活而劳作。
从宦:从宦,指从事官职,即做官。
两涂:两涂,指两条道路,这里指居家和从仕两条道路。
未尝有兼得者:未尝有兼得者,指从未有人能同时在这两条道路上都取得成功。
赀为郎:赀为郎,赀指财产,郎指官名,这里指用财产换取官职。
调:调,指调动官职,即升迁。
久宦减兄仲之产,不遂:久宦减兄仲之产,不遂,指长期做官使得哥哥的家产减少,而且没有得到预期的升迁。
欲免归:欲免归,指想要辞官回家。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因病免:因病免,指因为生病而辞官。
家贫无以自业:家贫无以自业,指家中贫穷,没有其他生计来源。
临邛:临邛,古县名,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这里指司马相如曾去过的那个地方。
成都:成都,古蜀国都城,今四川省省会,这里指司马相如最终返回的地方。
家徒四壁立而已:家徒四壁立而已,形容家中空无所有,一贫如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治生从宦-评注
韩诗曰:‘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这句话开篇便揭示了古人在居闲与从仕之间的矛盾心态。‘居闲’指的是隐居状态,‘食不足’则指物质生活的匮乏;‘从仕’则是指投身官场,‘力难任’则表达了在官场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这两句诗反映了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以及在这种抉择中所产生的痛苦与无奈。
‘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进一步强调了无论是居闲还是从仕,都会对人的本性造成伤害,导致一生的苦闷。‘害性’指的是损害人的本真性情,‘苦心’则是对生活状态的深刻感叹。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然治生从宦,自是两涂,未尝有兼得者。’这句话指出,治生(即谋生)与从宦(即做官)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两者往往不能兼得。‘两涂’指的是两条道路,‘未尝有兼得者’则强调了这种选择的不可调和性。
‘张释之以赀为郎,十年不得调,曰:“久宦减兄仲之产,不遂。”欲免归。’这一段讲述了张释之因家道中落而投身官场,但十年间未能得到提升,导致家产减少,最终决定辞官归隐。这里‘赀为郎’指的是用家财买官,‘不得调’则是指没有得到升迁。张释之的辞官归隐,体现了他对于官场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个人理想的坚持。
‘司马相如亦以赀为郎,因病免,家贫无以自业,至从故人于临邛,及归成都,家徒四壁立而已。’这段描述了司马相如的经历。他同样因家道中落而投身官场,但因病免官,家境贫寒,最终回到成都,家中空无所有。‘赀为郎’与张释之相同,‘因病免’则是指因病辞官,‘家徒四壁立’则形象地描绘了司马相如归家后的贫困状况。
这两段故事通过张释之和司马相如的经历,展现了古代士人在官场与隐逸之间的挣扎。他们的选择和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士人的理想,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对于古代士人生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