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沐浴佩玉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沐浴佩玉-原文

石骀仲卒,有庶子六人,

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

五人者皆沐浴佩玉。

石祁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

不沐浴佩玉。

此《檀弓》之文也。

今之为文者不然,

必曰:“沐浴佩玉则兆,

五人者如之,

祁子独不可,

曰:‘孰有执亲之丧若此者乎?’

似亦足以尽其事,

然古意衰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沐浴佩玉-译文

石骀仲去世了,他有六个庶出的儿子,占卜来确定谁将是继承人,占卜的结果是:‘如果沐浴并佩戴玉饰,那么这个人将会是继承人。’其中五个儿子都沐浴并佩戴了玉饰。石祁子说:‘有谁在为父亲守丧的时候还沐浴并佩戴玉饰的呢?’他没有沐浴也没有佩戴玉饰。

这是《檀弓》中的文字。现在写文章的人不是这样,一定会说:‘沐浴并佩戴玉饰是吉祥的征兆,那五个儿子都照做了,只有祁子不这样做,他说:“有谁在为父亲守丧时会这样做呢?”’这样的描述似乎也足以说明事情的全部,但是古人的那种意境已经衰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沐浴佩玉-注解

石骀仲:石骀仲,人名,具体生平事迹不详,此处提及可能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故事。

庶子:庶子,指正室之外的子女,即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卜:卜,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龟甲或蓍草等来预测吉凶。

后者:后者,指在卜卦中所指代的后继者,即继承者。

沐浴佩玉:沐浴,指洗澡,古代认为沐浴可以清洁身体,去除不洁,通常在重要场合或祭祀前进行。佩玉,指佩戴玉石饰品,古代认为玉石具有吉祥的寓意。

兆:兆,占卜时所得的征兆,指占卜结果。

石祁子:石祁子,人名,与石骀仲同族,此处提及可能是为了对比其行为。

执亲之丧:执亲之丧,指承担或处理父母的丧事。

《檀弓》:《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古意:古意,指古代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沐浴佩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和风俗。首先,我们来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石骀仲卒,有庶子六人,这是故事的背景。石骀仲去世后,他的六个庶子为了争夺继承权,进行了一场卜卦,以决定谁将继承父亲的地位。

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这句话表明,他们通过占卜来确定继承人,条件是必须沐浴并佩戴玉器。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丧葬礼仪的重视,沐浴和佩玉被视为净化身体和灵魂的仪式。

五人者皆沐浴佩玉。这里描述了五个庶子都按照占卜的要求进行了沐浴和佩玉,显示出他们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遵守。

然而,石祁子提出了质疑:‘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这句话揭示了石祁子对传统礼仪的理解和坚持。他认为,在处理亲人的丧事时,应该保持哀悼和悲痛之情,而不是通过沐浴佩玉这样的仪式来表示。

石祁子的质疑体现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对于丧葬礼仪的深刻理解。在儒家看来,丧葬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体现。

‘不沐浴佩玉’这句话表明石祁子拒绝按照占卜的要求行事,他坚持自己的理解和信念。这种坚持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难得的,也体现了个人对传统礼仪的独立思考。

‘此《檀弓》之文也。’这句话点明了这段文字的出处,同时也强调了这段文字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今之为文者不然,必曰:“沐浴佩玉则兆,五人者如之,祁子独不可,曰:‘孰有执亲之丧若此者乎?’”’这里作者对比了古代和现代的文风。古代文风注重礼仪和道德,而现代文风则可能更加注重形式和表面的遵守。

‘似亦足以尽其事,然古意衰矣。’这句话总结了作者的观点。虽然石祁子的行为看似能够充分表达故事的主题,但作者认为这种文风已经失去了古代文风的深刻内涵,表明了古代文化精神的衰落。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沐浴佩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