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原文

西晋南渡,国势至弱,元帝为中兴主,已有雄武不足之饥,余皆童幼相承,无足称算。

然其享国百年,五胡云扰,竟不能窥江、汉,苻坚以百万之众,至于送死淝水,后以强臣擅政,鼎命乃移,其于江左之势,固自若也,是果何术哉?

尝考之矣,以国事付一相,而不贰其任,以外寄付方伯,而不轻其权,文武二柄,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见矣。

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

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

自渡江讫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

顷尝为主上论此,蒙欣然领纳,特时有不同,不能行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译文

西晋南迁之后,国家势力变得非常弱小,元帝作为中兴之主,虽然有雄才大略,但已经显露出力不从心的迹象,其余的人都是年幼继位,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他们统治国家一百年,尽管五胡乱华,却始终未能攻占江、汉地区,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最终在淝水之战中送命,后来因为权臣专政,政权转移,但在江左地区的势力依然稳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发现将国家大事交给一个宰相,并且不让他有二心,将外交事务委托给方伯,并且不轻易削弱他们的权力,文武两方面的权力都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其他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会稽王司马昱、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因为是宗室,王敦、两个桓氏兄弟因为是叛逆而取得权力,这些都暂且不提,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王坦之等人都不担任重要职务,真正托付国家重任的,只有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这八个人。

方伯的职责,没有比荆州和徐州更重要的了,荆州是国家的西门,刺史常常总管七八个州的政务,力量强大,分得天下的一半。从渡江到太元年间,八十年多的时间里,承担边疆重任的,只有王敦、陶侃、庾亮的弟弟庾翼、桓温、桓豁、桓冲、石崇这八个人,他们不是在军队中一直任职就不会轻易更换,将士们在下边习惯了他们的领导,敌人也在外面敬畏他们,不是那种忽来忽去,军队不适应将领,将领不适应军队的情况。

我最近曾经向君主论述过这些,他欣然接受,但因为时机不同,不能立即实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注解

西晋南渡:指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晋朝皇室被迫南迁至建康(今南京),开始了东晋时期。

国势至弱:指晋朝在南迁后国力衰弱,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受到少数民族的威胁。

元帝:指晋元帝司马睿,他是西晋末年南迁的皇帝,也是东晋的开国皇帝。

中兴主:指有恢复国家往日繁荣的愿望和能力的君主。

五胡:指五世纪时,中国北方多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云扰:比喻局势动荡不安。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这里代指晋朝的南方领土。

苻坚:指前秦的君主苻坚,他试图统一北方,最终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击败。

淝水:淝水之战发生地,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

强臣擅政:指权臣掌握政权,不遵从皇帝的意志。

鼎命:指国家的命运,比喻国家的兴衰。

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这里指东晋的统治区域。

方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长官,这里指州牧。

会稽王昱:指东晋会稽王司马昱,是东晋时期的皇族。

道子:指司马道子,是东晋时期的皇族。

元显:指司马元显,是东晋时期的皇族。

王敦:指王敦,是东晋时期的权臣,因谋反被杀。

二桓:指桓温、桓冲,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以军事起家。

逆取: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权力。

卞壸:指卞壸,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陆玩:指陆玩,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郗鉴:指郗鉴,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陆晔:指陆晔,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王彪之:指王彪之,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坦之:指王坦之,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托国者:指托付国家重任的人。

王导:指王导,是东晋时期的权臣,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庾亮:指庾亮,是东晋时期的权臣。

何充:指何充,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庾冰:指庾冰,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蔡谟:指蔡谟,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殷浩:指殷浩,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谢安:指谢安,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以政治才能著称。

刘裕:指刘裕,是东晋末年的权臣,后来建立了南朝宋。

荷阃寄者:指承担国家重任的人。

陶侃:指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庾氏之亮、翼:指庾亮、庾翼,是东晋时期的权臣。

桓氏之温、豁、冲、石民:指桓温、桓豁、桓冲、桓石民,是东晋时期的权臣。

忽去忽来:指频繁更换将领,导致军队不稳定。

兵不适将,将不适兵:指士兵与将领之间不熟悉,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评注

西晋南渡,国势至弱,元帝为中兴主,已有雄武不足之饥,余皆童幼相承,无足称算。

这段话描绘了西晋南渡后的国家形势,指出国力衰弱,元帝虽为中兴之主,但自身能力有限,其他官员多由年幼者继承,无法承担重任。这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混乱和人才的匮乏,为后文论述治国之术做了铺垫。

然其享国百年,五胡云扰,竟不能窥江、汉,苻坚以百万之众,至于送死淝水,后以强臣擅政,鼎命乃移,其于江左之势,固自若也,是果何术哉?

这里提到西晋虽然历经百年,但在五胡乱华的背景下,仍然未能保住江、汉之地,苻坚百万大军也未能改变淝水的战局。作者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顾,引出对治国之术的探讨,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在如此困境下,江左之地依然稳固?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治国策略的思考。

尝考之矣,以国事付一相,而不贰其任,以外寄付方伯,而不轻其权,文武二柄,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见矣。

作者在此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术,即把国家大事交给一个宰相,不让他有二心;同时,把地方事务交给方伯,不轻视他们的权力。文武两方面的权力都得到了合理的运用,这样国家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一目了然。这反映了作者对权力分配和官员职责的清晰认识。

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

作者在此列举了百年间真正能够托付国家重任的八位人物,他们分别是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点评,作者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并突出了这八位人物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

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

作者提到方伯之任的重要性,尤其是荆、徐两地的方伯,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重要的门户,拥有强大的力量,分割了天下的一半。这反映了作者对地方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重视。

自渡江讫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

作者再次列举了八位在军事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强调了他们对于国家的贡献。作者指出,这些人物能够稳定军队,使得将士服从,敌人敬畏,这体现了他们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治国方略。

顷尝为主上论此,蒙欣然领纳,特时有不同,不能行尔。

最后,作者提到曾经向君主论述过这些治国之术,君主也表示赞同,但由于时机不同,未能实施。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