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武赏功明白-原文
卫青为大将军,
霍去病始为校尉,
以功封候,
青失两将军,
亡翕侯,
功不多,
不益封。
其后各以五万骑深入,
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
裨校封候益邑者六人,
而青不得益封,
吏卒无封者。
武帝赏功,
必视法如何,
不以贵贱为高下,
其明白如此。
后世处此,
必曰青久为上将,
俱出塞致命,
正不厚赏,
亦当有以慰其心,
不然,
他日无以使人,
盖失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武赏功明白-译文
卫青是担任大将军的,霍去病最初只是校尉,因为立功被封为侯爵,但卫青失去了两位将军的头衔,也失去了翕侯的封号,他的功绩并不多,所以没有增加封地。
之后,他们各自带领五万骑兵深入敌境,霍去病因此增加了五千八百户的封地,六个副校尉也被封为侯,增加了封地,但卫青没有得到任何增加封地的机会,他的士兵也没有被封赏。
汉武帝在赏赐功绩时,一定会根据法律来决定,不会因为地位的高低来决定赏赐的多少,他的态度就是这样明确。
后世的人如果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说卫青长期担任上将,和霍去病一起出塞执行任务,即使不给予厚重的赏赐,也应当有一些方式来安慰他的心,否则,将来就没有办法激励其他人,这确实是失误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武赏功明白-注解
卫青:卫青,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舅舅,曾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功被封为长平侯,后官至大将军,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
霍去病:霍去病,西汉名将,卫青的外甥,以勇猛著称,多次率军北击匈奴,因功被封为冠军侯,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
校尉:校尉,古代官名,是汉代军队中的一种中级军官,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士兵。
封候:封候,古代封爵制度中的一种,指被封为侯爵,享有封地。
将军: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负责统领大军。
亡翕侯:亡翕侯,指霍去病曾封的翕侯因某种原因被剥夺爵位。
功不多:功不多,指功绩不多,即战功不大。
不益封:不益封,指没有增加封地或爵位。
五万骑:五万骑,指五万骑兵。
深入:深入,指深入敌境。
益封:益封,指增加封地或爵位。
裨校:裨校,古代官名,是校尉的副手,负责协助校尉管理军队。
益邑:益邑,指增加封地。
吏卒:吏卒,指官吏和士兵。
武帝:武帝,指西汉的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皇帝,以开疆拓土、强化中央集权著称。
赏功:赏功,指对有功的人进行奖赏。
视法如何:视法如何,指根据法律和规定来决定奖赏。
贵贱:贵贱,指地位的高低。
高下:高下,指优劣、好坏。
上将:上将,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出塞:出塞,指出征边疆。
致命:致命,指拼死作战。
厚赏:厚赏,指丰厚的奖赏。
慰其心:慰其心,指安慰他们的心情。
使人:使人,指让人信服,即让人愿意效命。
盖失之矣:盖失之矣,指这样做是错误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武赏功明白-评注
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始为校尉,以功封候,青失两将军,亡翕侯,功不多,不益封。
此句通过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对比,展现了汉代对功臣的封赏制度。卫青作为大将军,虽然功勋卓著,但因失去两将军之位和翕侯之封,导致功不多,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封赏。这一描写反映了汉代赏罚严明的制度,即功绩与封赏成正比,不以官职高低为标准。
其后各以五万骑深入,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裨校封候益邑者六人,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
此句进一步对比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封赏情况。霍去病虽为校尉,但因其深入敌后,战功显著,被封五千八百户,裨校也因功被封候,六人增邑。而卫青未能得到益封,吏卒更是无封。这表明汉代对功臣的封赏不仅仅取决于战功,还与官职和地位有关。
武帝赏功,必视法如何,不以贵贱为高下,其明白如此。
此句点明了汉武帝赏功的原则,即依据法律和功绩来决定封赏,而不以官职和地位为标准。这种赏罚严明的制度体现了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
后世处此,必曰青久为上将,俱出塞致命,正不厚赏,亦当有以慰其心,不然,他日无以使人,盖失之矣。
此句是对卫青未能得到封赏的反思。后世之人可能会认为,卫青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虽然未能得到厚赏,但也应该有相应的慰藉,否则将来难以激励士气。这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中,对将领的激励和安抚问题。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卫青和霍去病封赏情况的对比,揭示了汉代赏罚严明的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中将领激励和安抚的问题。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