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宣帝忌昌邑王-原文
汉废昌邑王贺而立宣帝,
贺居故国,帝心内忌之,
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戒以谨备盗贼。
敞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
上知贺不足忌,始封为列候。
光武废太子强为东海王而立显宗,
显宗即位,待强弥厚。
宣、显皆杂霸道,治尚刚严,
独此事显优于宣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宣帝忌昌邑王-译文
汉朝废除了昌邑王贺的封号,并立宣帝为新的皇帝,昌邑王贺回到了他的封地,但宣帝内心对他有所猜忌,于是赐予山阳太守张敞一封玺书,警告他要小心防备盗贼。张敞上奏了昌邑王贺的居住情况,并记录了他被废黜后的效果。皇帝知道昌邑王贺不足以构成威胁,于是开始封他为列侯。
光武帝废除了太子刘强,让他成为东海王,并立刘庄为新的太子,即显宗。显宗即位后,对待刘强更加优待。宣帝和显宗都混合了霸道和仁政,治理方式都偏向刚严,但在这件事上,显宗比宣帝做得要好得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宣帝忌昌邑王-注解
昌邑王贺:昌邑王贺,即汉昌邑王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的封号来源于他的封地昌邑。在汉废昌邑王贺而立宣帝的背景下,刘贺被废黜,这是汉朝历史上的一次宫廷政变。
宣帝:宣帝,即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的第十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西汉中期的明君之一。
故国:故国,指昌邑王刘贺原来的封国昌邑,这里指刘贺被废后居住的地方。
内忌:内忌,内心有忌讳,指汉宣帝对昌邑王刘贺的忌惮和猜疑。
山阳太守张敞:山阳太守张敞,是汉朝的一位官员,汉宣帝赐给他玺书,即皇帝的印信文书,让他警惕并防范昌邑王刘贺。
玺书:玺书,古代皇帝的印信文书,用于传达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谨备盗贼:谨备盗贼,指小心防备盗贼,这里是指汉宣帝让张敞注意保护昌邑王刘贺的安全。
条奏:条奏,指逐条上奏,这里是指张敞详细地上奏昌邑王刘贺的居处情况。
著其废亡之效:著其废亡之效,指记录昌邑王刘贺被废后的情况,以证明其废黜的合理性。
光武:光武,即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他在位期间,建立了东汉王朝,结束了汉朝末年的战乱。
太子强:太子强,即汉光武帝刘秀的太子刘强,后来被废为东海王。
显宗:显宗,即汉明帝刘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光武帝的政策,国家稳定,经济繁荣。
霸道:霸道,指以武力或权谋统治,这里指宣帝和显宗的统治风格都比较强硬。
治尚刚严:治尚刚严,指治理国家崇尚刚毅严明,这里指宣帝和显宗的治国理念都偏向于严厉和果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汉宣帝忌昌邑王-评注
汉废昌邑王贺而立宣帝,贺居故国,帝心内忌之,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戒以谨备盗贼。
此句描述了汉宣帝时期,昌邑王贺因被废黜而居住在故国,宣帝心中对其怀有忌惮。为了防止贺有所举动,宣帝赐予山阳太守张敞玺书,要求他严密防范盗贼。这一举措反映了汉宣帝对昌邑王贺的猜忌之心,同时也体现了汉宣帝对地方官员的信任和授权。
敞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
张敞根据昌邑王贺的居处情况,详细上奏,记录了贺被废后的生活状况及其废亡的后果。这表明张敞对昌邑王贺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为皇帝提供决策依据。
上知贺不足忌,始封为列候。
宣帝通过张敞的上奏,认识到昌邑王贺已不足以构成威胁,于是开始封赏昌邑王贺,封其为列候。这显示了宣帝的明智和宽容,能够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光武废太子强为东海王而立显宗,显宗即位,待强弥厚。
此句讲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废黜太子刘强,立刘庄为显宗的故事。显宗即位后,对被废的太子刘强待遇更加优厚。这反映了光武帝的宽厚和对家族关系的重视。
宣、显皆杂霸道,治尚刚严,独此事显优于宣多矣。
宣帝和显宗都采用了霸道治国的方法,治理手段严格。然而,在这件事上,显宗的处理方式比宣帝更为出色。这表明显宗在处理家族关系和继承问题上,比宣帝更为成熟和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