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晋之亡与秦隋异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晋之亡与秦隋异-原文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

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

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

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

唐之后又分八九国,本朝合之。

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

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

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有余年。

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晋之亡与秦隋异-译文

从尧帝、舜帝到今天,天下经历了四次分裂和统一:周朝末年分裂成七个战国,秦国将其统一;汉朝末年分裂成三国,晋朝将其统一;晋朝混乱时分裂成十几个国家,争战了三百年,隋朝将其统一;唐朝之后又分裂成八九个国家,我们这个朝代将其统一。

然而,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晋武帝传位给惠帝,隋文帝传位给炀帝,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只有我们这个朝代,历经九代,持续了一百七十年,却不幸遭遇了靖康之难,这在三代以下的历史上是没有的。

秦朝、晋朝、隋朝的情况都很相似,但秦朝和隋朝一旦灭亡,就彻底消失了,晋朝的东晋虽然说是‘牛继马后’,最终还是守护了司马氏的祭祀,也有百余年。大概是因为秦朝和隋朝的恶行遍及四海,天意要惩罚他们,晋朝的八王之乱,是因为惠帝的昏庸无知,并非得罪了百姓,所以他们的灭亡,与秦朝和隋朝的情况是不同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晋之亡与秦隋异-注解

尧:尧是中国古代的传说帝王,被认为是五帝之一,以德治天下著称。

舜:舜也是中国古代的传说帝王,继尧之后,以仁德著称。

天下裂而复合:指天下经历了分裂和统一的过程。

周之末:指周朝末年,即东周时期。

七战国:指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为七个主要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合之:指秦朝统一了战国七国。

汉之末:指汉朝末年,即东汉时期。

三国:指三国时期,即魏、蜀、吴三个国家。

晋合之:指晋朝统一了三国。

晋之乱:指晋朝晚期的八王之乱,是晋朝内部的一场大规模内战。

十余国:指晋朝晚期分裂出的十多个国家。

隋合之:指隋朝统一了晋朝分裂的国家。

唐之后:指唐朝之后的历史时期。

八九国:指唐朝之后分裂出的八九个国家。

本朝:指作者所生活的朝代,通常指宋朝。

胡亥:秦始皇的儿子,即秦二世,因其暴政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晋武帝: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惠帝:晋惠帝,司马衷,晋武帝的儿子,因其昏庸无能,导致八王之乱。

隋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炀帝:隋炀帝,杨广,隋文帝的儿子,因其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根本,即国家的根基。

靖康之祸:指金朝入侵北宋,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导致北宋灭亡的事件。

三代以下: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的历史时期。

治安:指国家的安定和治安状况。

牛继马后:指晋朝司马氏的继承者司马睿,其祖先有牛姓,因此有此说法。

守司马氏之祀:指司马氏的祭祀得以继续,即司马氏的血脉得以延续。

毒流四海:指秦朝和隋朝的暴政使得恶政蔓延至全国。

天实诛之:指天意要惩罚这些暴政。

八王擅兵:指晋朝八王之乱中,八个司马氏的王公争夺权力,导致内战。

孽后盗政:指晋朝末年,皇帝的继承者多为年幼或昏庸,导致政权被宦官或外戚所控制。

昏蒙:指昏庸无知,不明事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晋之亡与秦隋异-评注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八九国,本朝合之。

此句开篇即以时间跨度为引,从上古的尧、舜时代讲起,直至作者所处的时代,概述了天下分裂与统一的四次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同时也暗示了统一的重要性。

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

此句指出秦、晋、隋三朝的短命,并归因于继位者的昏庸。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晋武帝传位给惠帝,隋文帝传位给炀帝,均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里通过对这些朝代末代皇帝的描述,揭示了皇位传承中的潜在风险。

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

作者以“独”字强调本朝的历史特殊性,指出本朝历经九代皇帝,持续了一百七十年,但不幸遭遇靖康之变,这是自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治安灾难。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作者以此对比,突显靖康之祸的严重性。

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有余年。

此句比较了秦、晋、隋三朝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秦、隋的灭亡迅速而彻底,而晋朝虽然经历了“牛继马后”的混乱,但最终司马氏的祭祀得以维持百余年。这里的“牛继马后”是指晋惠帝司马衷的母亲贾南风干预朝政,导致政权混乱,而“守司马氏之祀”则表明司马氏的统治得以延续。

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此句进一步分析了三朝灭亡的原因。秦、隋的灭亡是由于其统治者的暴政和毒害,而晋朝的灭亡则是因为惠帝的昏庸和八王之乱的内部斗争。作者认为晋朝的灭亡并非因为得罪了民众,因此与秦、隋的灭亡有本质的不同。这里的“天实诛之”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命和天意的信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晋之亡与秦隋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