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易举正-原文
唐苏州司户郭京有《周易举正》三卷,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举人等本,或将经入注,用注作经,小象中间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辞注内移,后义却处于前,兼有脱遗,两字颠倒谬误者,并依定本举正其讹,凡一百三节。”
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于此:《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今本于象文“霜”之下误增“坚冰”二字。
《屯》六三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
今本脱“何”字。
《师》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
元本“之”字行书向下引脚,稍类“言”字,转写相仍,故误作“言,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也。”
《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顺也。”
今本误倒其句。
《贲》:“亨,不利有攸往。”
今本“不”字误作“小”字。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注云:“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今本脱“刚柔交错”一句。
“坎”卦“习坎”上脱“坎”字。
“姤”:”九四,包夫鱼。”
注:“二有其鱼,故失之也。”
今本误作“无鱼”。
“蹇”:”九三,往蹇来正。”
今本作“来反”。
“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
今本“谷”字下多“幽”字。
“鼎”彖:“圣人亨以享上帝,以养圣贤。”
注云:“圣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养圣贤。”
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故注文亦误增“大亨”二字。
“震”彖曰:“不丧匕鬯”一句。
“渐”象曰:“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
注云:“贤德以止巽则居,风俗以止巽乃善。”
今本正文脱“风”字。
“丰”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
今文脱“志”字。
“中孚”彖:“豚鱼吉,信及也。”
今本“及”字下多“豚鱼”二字。
“小过”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
今本脱“可”字,而“事”字下误增“吉”字。
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
注:“阳已止下故也。”
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误作“阳已上故止也”。
“既济”彖曰:“《既济》,亨小,小者亨也。”
今本脱一“小”字。
“系辞”:”二多誉,四多惧。”
注云:“惧,近也。”
今本误以“近也”字为正文,而注中又脱“惧”字。
“杂卦”:”蒙稚而著。”
今本“稚”误作“杂”字。
予顷于福州《道藏》中见此书而传之,及在后省见晁公武所进《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书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易举正-译文
唐朝苏州的司户郭京有《周易举正》三卷,书中说:‘我曾经得到王辅嗣、韩康伯亲手书写的并加以注定的真本,与现在流行的版本以及国子监、乡贡举人的版本进行了比较,发现有的将经文融入注解中,用注解当作经文,小象中间以下的句子反而放在上面,爻辞的注解被移动,后面的意思却放在前面,还出现了缺失和字词颠倒的错误。我根据定本对这些错误进行了纠正,总共有一百三处。’现在我简要选取其中二十处明白的例子记载如下:《坤》卦初六爻辞:‘踩着霜,坚硬的冰就要来了。’象辞说:‘踩着霜,是因为阴气开始凝结,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就会变成坚硬的冰。’现在的版本在‘霜’字下面错误地增加了‘坚冰’两个字。
《屯》卦六三爻辞的象辞说:‘追逐鹿却没遇到猎人,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跟随着猎物。’现在的版本缺少了‘何’字。
《师》卦六五爻辞:‘田里有禽兽,有利于捉住它,没有过错。’元本的‘之’字书写时向下引脚,稍微像‘言’字,转写时仍然如此,所以误写成‘言’,注释中也没有用‘言’字来解释。
《比》卦九五爻辞的象辞说:‘失去了前面的禽兽,放弃逆势,选择顺势。’现在的版本错误地将句子顺序颠倒了。
《贲》卦卦辞:‘亨通,不利于有所前往。’现在的版本中将‘不’字误写成‘小’字。
‘刚柔交错,这是天文;文明以止,这是人文。’注解说:‘刚柔交错形成文采,这是天的文采。’现在的版本缺少了‘刚柔交错’这句话。
《坎》卦‘习坎’上缺少了‘坎’字。
《姤》卦九四爻辞的注解说:‘二爻有鱼,所以失去了它。’现在的版本误写成‘没有鱼’。
《蹇》卦九三爻辞的注解说:‘前往时困难,回来时顺利。’现在的版本写作‘来反’。
《困》卦初六爻辞的象辞说:‘进入幽深的山谷,是因为不明。’现在的版本在‘谷’字下面多了一个‘幽’字。
《鼎》卦彖辞说:‘圣人用它来享祭上帝,来养育圣贤。’注解说:‘圣人使用它,向上用来享祭上帝,向下用来养育圣贤。’现在的版本正文多出了‘而大亨’三个字,所以注解中也误增加了‘大亨’两个字。
《震》卦彖辞说:‘不会丢失酒器。’
《渐》卦象辞说:‘君子因此居住在贤德之中,培养良好的风俗。’注解说:‘贤德因为停止在巽位而居住,风俗因为停止在巽位而变得良好。’现在的版本正文缺少了‘风’字。
《丰》卦九四爻辞的象辞说:‘遇到那善良的主人,吉祥,因为志向得以实现。’现在的版本缺少了‘志’字。
《中孚》卦彖辞说:‘猪鱼吉祥,是因为诚信。’现在的版本在‘及’字下面多出了‘猪鱼’两个字。
《小过》卦彖辞说:‘柔爻得中位,因此可以处理小事。’现在的版本缺少了‘可’字,而在‘事’字下面误增加了‘吉’字。六五爻辞的象辞说:‘密云不降雨,是因为已经停止了。’注解说:‘因为阳气已经停止向下。’现在的版本正文写作‘已上’,所以注解也误写成‘阳已上故止也’。
《既济》卦彖辞说:‘《既济》,亨通小事,小事可以亨通。’现在的版本缺少了一个‘小’字。
《系辞》说:‘二爻多赞誉,四爻多恐惧。’注解说:‘恐惧,接近。’现在的版本误将‘近也’字当作正文,而注解中又缺少了‘恐惧’字。
《杂卦》说:‘蒙昧而显著。’现在的版本‘稚’字误写成‘杂’字。
我最近在福州的《道藏》中看到了这本书,并将其传播开来,后来在省里看到晁公武所进的《易解》,其中多引用了这本书,世间很少见到这样的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易举正-注解
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它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由六个爻组成,爻有阴爻(–)和阳爻(——)两种,用以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王辅嗣:王辅嗣,即王弼,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被誉为‘易学三圣’之一,对《周易》的注解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韩康伯:韩康伯,东晋时期学者,对《周易》也有深入研究,其注解与王弼并称。
手写注定:指亲自书写并加以注解的版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比校:比较校对,指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比对,以发现其中的差异。
小象:《周易》中,每卦之后都有六条小象,用以解释卦象的意义。
爻辞:《周易》中,每卦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下面都有爻辞,用以描述爻的状态和意义。
脱遗:指文本中的缺失。
颠倒谬误:指文本中的错误。
行书:一种书法字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
元本:指最早的版本。
象文:指小象中的文字。
卦:《周易》中的基本单位,由六个爻组成。
彖:《周易》中,每卦之后都有彖辞,用以解释卦的整体意义。
注:对文本的注释,用以解释原文。
正文:文本的主要内容。
道藏:道教经典的总称。
世罕有其书:世上很少有这样的书,表示这本书非常珍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易举正-评注
唐苏州司户郭京所著《周易举正》三卷,是对《周易》经文的一次重要校订。从郭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周易》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后世流传版本的关注。
郭京提到自己曾得到王辅嗣、韩康伯手写的《周易》真本,并以此为基础,对比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版本,包括国学、乡贡举人等版本。这表明郭京对《周易》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而是结合了历史文献和学术传承。
郭京指出,后世流行的版本中存在诸多错误,如将经文与注解混淆、注解位置错误、文字颠倒谬误等。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经文的准确性,也可能导致读者对《周易》的理解产生偏差。
以《坤》初六为例,郭京指出今本在“霜”字下误增了“坚冰”二字,这违背了《周易》经文的原本含义。这种注解与经文分离的现象,正是郭京所批评的‘用注作经’。
在《屯》六三中,郭京指出今本脱去了“何”字,这导致句意不完整。这种脱字现象可能是由于传抄过程中的失误。
在《师》六五中,郭京指出元本中的“之”字被误写为“言”,这与注解中的解释不符。这反映出后世传抄过程中对字形的误解。
在《比》九五中,郭京指出今本将句子顺序颠倒,这改变了原句的意思。这种颠倒现象可能是由于传抄过程中的误解。
在《贲》卦中,郭京指出今本将“不”字误作“小”字,这改变了原句的否定意义。这种字形的错误可能导致对卦意的误解。
在《坎》卦中,郭京指出今本脱去了“坎”字,这影响了卦名的完整性。
在《姤》卦中,郭京指出今本将“无鱼”误作“二有其鱼”,这改变了原注解的含义。
在《蹇》卦中,郭京指出今本将“来正”误作“来反”,这改变了原句的走向。
在《困》初六中,郭京指出今本在“谷”字下多出了“幽”字,这改变了原句的意思。
在《鼎》卦彖辞中,郭京指出今本正文多出了“而大亨”三字,这影响了注解的准确性。
在《震》卦彖辞中,郭京指出今本脱去了“风”字,这影响了卦意的完整性。
在《丰》卦九四象中,郭京指出今本脱去了“志”字,这影响了原注解的含义。
在《中孚》卦彖辞中,郭京指出今本在“及”字下多出了“豚鱼”二字,这改变了原句的结构。
在《小过》卦彖辞中,郭京指出今本脱去了“可”字,而“事”字下误增了“吉”字,这改变了原句的意思。
在《小过》卦六五象中,郭京指出今本正文作“已上”,而注解误作“阳已上故止也”,这反映了传抄过程中的误解。
在《既济》卦彖辞中,郭京指出今本脱去了一“小”字,这影响了卦意的完整性。
在《系辞》中,郭京指出今本误以“近也”字为正文,而注解中又脱去了“惧”字,这反映了传抄过程中的误解。
在《杂卦》中,郭京指出今本将“稚”误作“杂”,这改变了原注解的含义。
郭京在福州《道藏》中发现了此书,并将其传承下来。这表明他在学术传承方面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晁公武所进的《易解》中多引用了郭京的《周易举正》,这说明郭京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后人的认可。
郭京指出,当时世罕有其书,这反映了《周易举正》在学术界的稀缺性。这也说明了郭京在《周易》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