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原文
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年。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公元前二零四年)
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擒矣。”
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
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代齐,何若而有功?”
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
广武君曰:“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陉,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韩信曰:“然则何由?”
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遣使报汉,且请以张耳王赵,汉王许之。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张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
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
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
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
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
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
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楚使项声、龙且攻九江,数月,龙且破九江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兵杀之,乃间行与何俱归汉。十二月,九江王至汉。汉王方踞床洗足,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及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皆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九江王兵,与俱屯成皋。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承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何则?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此同事而异情者也。
故曰: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昩、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昩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昩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
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
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楚因而四面击之。
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
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
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
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
曰:“已出去矣。”
羽烧杀信。
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
因杀魏豹。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
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
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
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
是月,彭越渡睢,与项声、薛公战下邳,破,杀薛公。
羽乃使终公守成皋,而自东击彭越。
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
六月,羽已破走彭越,闻汉复军成皋,乃引兵西拔荥阳城,生得周苛。
羽谓苛:“为我将,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
周苛骂曰:“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若非汉王敌也!”
羽烹周苛,并杀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
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
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
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
楚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
临江王龙薨,子尉嗣。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
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脩武,欲复与楚战。
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
汉王听其计,使将军刘贾、卢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度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而已。
楚兵击刘贾,贾辄坚壁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彭越攻徇梁地,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
九月,项王谓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
羽引兵东行,击陈留、外黄、睢阳等城,皆下之。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
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
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
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
郦生曰:“归汉。”
曰:“先生何以言之?”
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
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
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韩信引兵东,未度平原,闻郦食其已说下齐,欲止。
辨士蒯彻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以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于是信然之,遂渡河。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四年(戊戌,公元前二零三年)
冬,十月,信袭破齐历下军,遂至临淄。
齐王以郦生为卖己,乃烹之;引兵东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
田横走博阳,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军于胶东。
楚大司马咎守成皋,汉数挑战,楚军不出。
使人辱之,数日,咎怒,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咎及司马欣皆自刭汜水上。
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项羽下梁地十馀城,闻
成皋破,乃引兵还。
汉军方围钟离昩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
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
数月,楚军食少。
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项王从之。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
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羽曰:“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矫杀卿子冠军,罪二;救赵不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罪六;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罪七;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为政不平,王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公,何苦乃与公挑战!”
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
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
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
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
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袴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
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
韩信储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
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
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
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
信遂追北至成阳,虏齐王广。
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进至博阳。
田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军于嬴下。
田横亡走梁,归彭越。
婴进击齐将田吸于千乘,曹参击田既于胶东,皆杀之,尽定齐地。
立张耳为赵王。
汉王疾愈,西入关。
至栎阳,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
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
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必终为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已去,蒯彻知天下权在信,乃以相人之术说信曰:“仆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韩信曰:“何谓也?”
蒯彻曰:“天下初发难也,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百姓罢极怨望,无所归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聚,据强齐,从赵、燕,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
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愿足下熟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
蒯生曰:“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
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大夫种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尽而猎狗烹。
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之于句践也,此二者足以观矣!
愿足下深虑之。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
后数日,蒯彻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审豪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
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秋,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
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是岁,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昌,苛从弟也。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
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
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
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
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汉王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译文
从强圉年(丁酉年)开始,到著雍年结束,共两年。
汉太祖高皇帝三年(丁酉年,公元前204年)
冬季,十月,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军队向东进攻赵国。赵王和成安君陈馀听说后,集结军队在井陉口,号称有二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对成安君说:“韩信和张耳乘胜而来,远离国土作战,他们的锋芒不可阻挡。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食,士兵会挨饿;砍柴做饭,军队无法吃饱。’现在井陉的道路狭窄,车辆无法并行,骑兵无法列队;行军数百里,他们的粮食必定在后面。希望您借给我三万奇兵,从小路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您则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不要与他们交战。他们前进无法战斗,后退无法返回,野外没有东西可掠夺,不到十天,两位将领的头颅就可以送到您的麾下;否则,我们必定会被他们擒获。”
成安君曾自称是义兵,不使用诈谋奇计,说:“韩信兵少且疲惫,如果我们避而不战,诸侯会认为我们胆怯,轻易来攻打我们。”
韩信派人暗中侦察,得知成安君没有采用广武君的计策,非常高兴,于是大胆率军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军队停下休息。半夜时分,韩信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红旗,从小路绕到山上观察赵军。韩信告诫他们说:“赵军看到我们撤退,必定会倾巢而出追击我们;你们要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还命令副将传令全军:“今天攻破赵军后,大家一起吃饭!”将领们都不相信,假装答应说:“好。”
韩信说:“赵军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作为营地;而且他们还没有看到我们的大将旗鼓,不会轻易出击,担心我们遇到险阻后会撤退。”于是韩信派出一万人先行,背水列阵。赵军看到后大笑。
天亮时,韩信竖起大将旗鼓,击鼓前进,从井陉口出击;赵军打开营门迎战,双方激战良久。这时,韩信和张耳假装丢弃旗鼓,逃向水边的军队;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他们进入,再次激战。赵军果然倾巢而出争夺汉军的旗鼓,追击韩信和张耳。韩信和张耳已经进入水边的军队,全军拼死作战,无法被击败。韩信派出的两千奇兵等到赵军倾巢而出争夺战利品时,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无法抓到韩信等人,想要返回营地;但营地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赵军大惊,以为汉军已经抓住了赵王和将领,军队顿时大乱,纷纷逃跑,赵将虽然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于是汉军两面夹击,大败赵军,在泜水边斩杀了成安君,俘虏了赵王歇。
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休息后,纷纷向韩信祝贺,并问道:“兵法上说:‘右边靠山,前面和左边靠水。’今天将军却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破赵后一起吃饭’,我们都不服,但最终却胜利了,这是什么战术呢?”
韩信说:“这也在兵法中,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不是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我平时并没有特别训练士兵,这就是所谓的‘驱使普通人去作战’,如果不把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人人自为战,他们就会逃跑,怎么可能用他们来作战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这不是我们所能想到的。”
韩信悬赏千金,招募能活捉广武君的人。有人将广武君绑到韩信面前,韩信解开他的绑绳,让他面向东坐下,以师礼对待他。韩信问道:“我想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样才能成功?”
广武君推辞说:“我是败军之将,怎么有资格参与大事的谋划呢!”
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时秦国称霸;并不是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明,而是用与不用,听与不听的问题。如果成安君听从了您的计策,我韩信早就被擒获了。正因为没有用您的计策,我才能在这里侍奉您。现在我诚心向您请教,希望您不要推辞。”
广武君说:“现在将军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擒获了夏说;东下井陉,不到一天就击败了赵国的二十万大军,诛杀了成安君;名声传遍天下,威震四方,农夫们都放下农具,穿好衣服,吃好饭,侧耳倾听您的命令,这是将军的长处。然而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难以再战。现在将军想率领疲惫的军队,驻扎在燕国的坚城之下,想战不能战,攻城又攻不下,形势会越来越不利;时间一长,粮食也会耗尽。燕国如果不投降,齐国必定会加强边境防御。燕国和齐国相持不下,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未分,这是将军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对方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对方的短处。”
韩信问:“那该怎么办呢?”
广武君回答说:“现在为将军考虑,不如按兵不动,安抚赵国的百姓,百里之内,每天送来牛羊和美酒,犒劳将士;然后向北进军燕国,派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书信,向燕国展示您的长处,燕国必定不敢不听从。燕国一旦顺从,再向东威胁齐国,即使有聪明人,也无法为齐国谋划了。这样一来,天下大事都可以图谋了。用兵之道,有时是先声夺人,后发制人,这就是这个道理。”
韩信说:“好!”采纳了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前往燕国,燕国果然顺从;韩信又派使者向汉王报告,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汉王同意了。楚国多次派奇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张耳和韩信来回救援赵国,趁机平定赵国的城邑,派兵支援汉王。
甲戌日,日食。十一月,癸卯日,日食。
随何到达九江,九江的太宰接待了他,但三天都没有见到九江王。随何对太宰说:“大王不见我,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这正是我作为使者的原因。如果我能见到大王,说的话有道理,是大王想听的;如果说的不对,我和我的二十名随从愿意在九江被处死,足以证明大王背弃汉国而投靠楚国。”
太宰于是向九江王报告。九江王接见了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恭敬地向大王献上书信,我私下里奇怪大王为什么与楚国如此亲近!”
九江王说:“我面向北方,臣服于楚国。”
随何说:“大王与项王同为诸侯,面向北方臣服于楚国,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托付国家。项王攻打齐国时,亲自背负版筑,身先士卒。大王应该率领九江的全部军队,亲自指挥,作为楚国的先锋;现在却只派了四千人去帮助楚国。面向北方臣服于人,难道是这样的吗?汉王进入彭城时,项王还没有从齐国回来。大王应该率领九江的全部军队渡过淮河,日夜在彭城下会战;大王却安抚着数万军队,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袖手旁观谁胜谁负。托付国家于人,难道是这样的吗?大王拿着空名向楚国示好,却想借此自保,我私下里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明智的!然而大王不背弃楚国,是因为认为汉国弱小。楚军虽然强大,但天下人都认为他们不义,因为他们背弃盟约,杀害了义帝。汉王收服诸侯,坚守成皋、荥阳,从蜀、汉运来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兵把守要塞。楚军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士兵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汉军坚守不动,楚军前进无法攻破,后退无法解围,所以说楚军不足为恃。如果楚国战胜汉国,诸侯们会自危而互相救援。楚国的强大,只会招来天下的军队。所以楚国不如汉国,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大王不与万全的汉国结盟,却自托于危亡的楚国,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困惑!我并不是因为九江的兵力
这足以使楚国灭亡;大王如果发兵背叛楚国,项王一定会留下来;停留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我请求与大王一起提剑归顺汉王,汉王一定会分封土地给大王;更何况九江必定是大王的。”
九江王说:“我听从命令。”暗中答应背叛楚国归顺汉国,但不敢泄露。
楚国的使者在九江,住在驿站,正急切地要求九江王发兵。随何直接进去,坐在楚国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经归顺汉国,楚国凭什么能让他发兵?”九江王感到惊讶。楚国使者站起来。随何趁机对九江王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可以立即杀掉楚国使者,不让他回去,然后迅速投奔汉国并合力对抗楚国。”九江王说:“就按使者说的办。”于是杀了楚国使者,随即起兵攻打楚国。
楚国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几个月后,龙且打败了九江的军队。九江王想带兵投奔汉国,担心楚军会杀他,于是秘密行动与随何一起归顺汉国。十二月,九江王到达汉国。汉王正坐在床上洗脚,召九江王进来见面。九江王非常愤怒,后悔来投奔,想要自杀;等到他出去到住处,发现帐幕、饮食、随从官员都与汉王的待遇一样,九江王又非常高兴,超出预期。于是派人去九江;楚国已经派项伯接收了九江的军队,杀光了九江王的妻子和孩子,九江王的使者找到了一些老朋友和亲信,带着几千人归顺汉国。汉王增加了九江王的兵力,与他一起驻扎在成皋。
楚国多次侵夺汉国的粮道,汉军缺乏粮食。汉王与郦食其商量削弱楚国的权力。郦食其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桀的后代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纣的后代在宋国。如今秦国失去道德,抛弃仁义,侵略诸侯,灭亡他们的国家,使他们没有立足之地,陛下如果能重新立六国的后代,这些国家的君臣和百姓一定会感激陛下的恩德,无不向往陛下的仁义,愿意成为陛下的臣子。德义已经施行,陛下向南称霸,楚国一定会恭敬地朝拜。”汉王说:“好!赶快刻印,先生去执行吧。”郦食其还没有出发,张良从外面进来拜见。汉王正在吃饭,说:“子房过来!有客人给我出主意削弱楚国的权力。”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说:“怎么样?”张良说:“谁给陛下出这个主意的?陛下的大事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张良回答说:“我请求借用面前的筷子,为陛下分析一下。从前商汤、周武王封夏桀、商纣的后代,是因为他们能控制这些人的生死;现在陛下能控制项籍的生死吗?这是第一个不可行的原因。周武王进入殷商,表彰商容的里巷,释放箕子的囚禁,封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二个不可行的原因。发放巨桥的粮食,散尽鹿台的钱财,赐给贫穷的人,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三个不可行的原因。殷商的事情已经结束,把战车改为普通的车,倒置武器,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四个不可行的原因。把马放在华山的南面,表示不再用兵,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五个不可行的原因。把牛放在桃林的北面,表示不再运输粮食,现在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六个不可行的原因。天下的游士,离开他们的亲戚,抛弃他们的坟墓,离开他们的故旧,跟随陛下游历,只是希望日夜得到一点土地;现在重新立六国的后代,天下的游士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回到他们的亲戚、故旧、坟墓那里,陛下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这是第七个不可行的原因。而且楚国只是没有强大,六国如果重新立国,一定会削弱并归顺楚国,陛下怎么能让他们臣服呢?这是第八个不可行的原因。如果真的采用这个计谋,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停止吃饭,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儒生差点坏了我的大事!”命令赶快销毁印章。
荀悦评论说:制定策略决定胜负的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形势,二是时机,三是人心。形势,说的是大局的得失;时机,说的是临时的适宜、进退的时机;人心,说的是人心的向背。所以策略相同、事情相同而结果不同的,是因为这三种方法不同。
当初,张耳、陈馀劝陈涉恢复六国,为自己树立党羽;郦食其也劝汉王这样做。所以劝说的内容相同而结果不同,是因为陈涉起兵时,天下都想灭亡秦国;而楚、汉的分裂还没有确定,现在天下未必想灭亡项籍。所以恢复六国,对陈涉来说,是增加自己的党羽而削弱秦国的敌人;而且陈涉还没有完全控制天下的土地,这是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施行虚假的恩惠而获得实际的利益。恢复六国,对汉王来说,是割让自己的东西去资助敌人,设立虚假的名声而承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事情相同而形势不同。
至于宋义等待秦国、赵国灭亡,与从前卞庄刺虎的说法相同。在战国时期,邻国互相攻打,没有临时的急迫,这样做是可以的。战国的建立,已经很久了,一场战争的胜负,未必能决定存亡;当时的形势并不急于灭亡敌国;进攻时乘机获利,退守时自保,所以积累力量等待时机,等待敌人灭亡,这是当时的形势使然。现在楚、赵的兴起,与秦国的形势不能并存,安危的关键,瞬息万变,进攻就能建立功业,退守就会遭受祸害。这是事情相同而时机不同。
攻打赵国的战役,韩信驻扎在泜水之上而赵国不能打败他。彭城的灾难,汉王在睢水之上作战,士兵们都跳入睢水而楚军大胜。为什么?赵国的军队出国迎战,看到有利就进攻,知道困难就撤退,心里有内顾之忧,没有拼死的决心;韩信的军队孤军驻扎在水上,士兵们必死无疑,没有二心,这是韩信胜利的原因。汉王深入敌国,设宴高会,士兵们安逸,战斗意志不坚定;楚国以强大的威势失去了国都,士兵们都有愤激的情绪,急于挽救败局,拼死一战,这是汉王失败的原因。而且韩信选择精兵防守,而赵国以内顾的士兵进攻;项羽选择精兵进攻,而汉王以懈怠的士兵应对,这是事情相同而人心不同。
所以说:权力不能预先设定,变化不能预先谋划。随着时间的变化,顺应事物的变化,这是制定策略的关键。
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陈平说:“项王身边忠诚的臣子如亚父、钟离昩、龙且、周殷等人,不过几个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让他们互相怀疑。项王为人,多疑且容易听信谗言,一定会内部互相残杀,汉国趁机出兵攻打,一定能打败楚国。”汉王说:“好!”于是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由他使用,不过问他的开销。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钟离昩等将领为项王效力,功劳很大,但最终没有得到封地,他们想与汉国合作,灭掉项氏并分封土地。”项王果然开始怀疑钟离昩等人。
夏天,四月,楚国在荥阳包围了汉王,情况紧急;汉王请求和解,割让荥阳以西的土地给汉国。亚父劝项羽加紧攻打荥阳;汉王感到担忧。项羽派使者到汉国,陈平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端上来时,见到楚国的使者,假装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把宴席撤下,换上粗劣的食物给楚国使者。楚国使者回去后,把情况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非常怀疑亚父。亚父想加紧攻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不肯听从。亚父听说项王怀疑他,愤怒地说:“天下大事已经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我请求告老还乡!”回去的路上,还没到彭城,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对汉王说:
情况紧急了!我请求去欺骗楚军,大王可以趁机逃脱。
于是陈平在夜晚从东门放出两千多名女子,楚军因此四面围攻。
纪信于是乘坐汉王的车,车上装饰着黄色的车盖和左边的旗帜,说:“粮食已经吃完了,汉王投降楚国。”
楚军都欢呼万岁,到城东观看。
因此汉王得以带着几十名骑兵从西门逃走,命令韩王信、周苛、魏豹、枞公守卫荥阳。
项羽见到纪信,问:“汉王在哪里?”
纪信说:“已经逃出去了。”
项羽烧死了纪信。
周苛、枞公互相说:“反叛的国王,难以与他一起守城!”
于是杀了魏豹。
汉王逃出荥阳,到达成皋,进入关中,收兵准备再次东进。
辕生对汉王说:“汉与楚在荥阳对峙多年,汉军常常处于困境。希望大王从武关出兵,项王一定会带兵向南撤退。大王深沟高垒,不要出战,让荥阳、成皋之间的军队得以休息,使韩信等人能够安定河北的赵地,连接燕、齐,大王再回到荥阳。这样,楚军需要防备的地方多,力量分散;汉军得以休息,再与楚军交战,一定能打败他们!”
汉王听从了他的计策,出兵到宛、叶之间。与黥布一起收兵。
项羽听说汉王在宛,果然带兵向南;汉王坚守壁垒,不与楚军交战。
汉王在彭城战败后,向西撤退,彭越也失去了他所攻下的城池,独自带领军队北上驻扎在黄河边,经常作为汉军的游兵袭击楚军,断绝楚军的粮道。
这个月,彭越渡过睢水,与项声、薛公在下邳交战,打败了楚军,杀了薛公。
项羽于是派终公守卫成皋,自己带兵向东攻打彭越。
汉王带兵北上,打败了终公,再次驻扎在成皋。
六月,项羽已经打败了彭越,听说汉军再次驻扎在成皋,于是带兵向西攻下荥阳城,活捉了周苛。
项羽对周苛说:“做我的将领,我封你为上将军,封三万户。”
周苛骂道:“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汉王,现在就是俘虏了;你不是汉王的对手!”
项羽煮死了周苛,并杀了枞公,俘虏了韩王信,于是包围了成皋。
汉王逃走,独自与滕公一起乘车从成皋玉门逃出,向北渡过黄河,住在小脩武的驿站。
早晨,汉王自称是汉使,骑马进入赵军的营地。
张耳、韩信还没有起床,汉王就在他们的卧室里,夺走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用来召集将领,更换了他们的职位。
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吃一惊。
汉王夺取了两人的军队后,立即命令张耳巡视,守卫赵地。
任命韩信为相国,收编赵地未发动的士兵去攻打齐国。
将领们逐渐从成皋出来跟随汉王。
楚军攻下成皋,想要向西进军;汉军派兵在巩县阻挡,使楚军无法西进。
秋天,七月,有大星出现在大角星附近。
临江王龙去世,儿子尉继位。
汉王得到了韩信的军队,再次士气大振。
八月,汉王带兵到黄河边,向南进军,驻扎在小脩武,准备再次与楚军交战。
郎中郑忠劝汉王停止行动,建议他高筑壁垒,深挖壕沟,不要与楚军交战。
汉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将军刘贾、卢绾带领两万士兵,几百名骑兵,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协助彭越,烧毁楚军的粮草,破坏楚军的事业,使项王的军队无法得到粮食供应。
楚军攻打刘贾,刘贾坚守壁垒,不肯与楚军交战,而与彭越互相支援。
彭越攻打梁地,攻下了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
九月,项羽对大司马曹咎说:“小心守卫成皋。如果汉王想要挑战,千万不要出战,只要不让他东进就可以了。我十五天内一定会平定梁地,再回来与你会合。”
项羽带兵向东进军,攻打陈留、外黄、睢阳等城,都攻下了。
汉王想要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驻扎在巩县、洛阳以阻挡楚军。
郦生说:“我听说‘知道天意的人,王事可以成功’,王者以百姓为天,而百姓以粮食为天。敖仓是天下粮食转运的地方,我听说那里储存的粮食非常多。楚军攻下荥阳,却不坚守敖仓,反而带兵向东,只派一些士兵分守成皋,这是上天在帮助汉军。现在楚军容易攻取,而汉军却后退,自己放弃了有利的条件,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况且两雄不能并立,楚、汉长期对峙,天下动荡不安,农民放下农具,织女离开织机,天下人心未定。希望大王赶快进兵,收复荥阳,占据敖仓的粮食,守住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山的道路,阻挡蜚狐口,守住白马津,向诸侯展示汉军的威势,那么天下人就知道该归顺谁了。”
汉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再次谋划夺取敖仓。
郦食其又对汉王说:“现在燕、赵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下,田氏宗族强大,背靠大海和泰山,依靠黄河和济水,南边靠近楚国,人多变诈;大王即使派几万军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下齐国。我请求奉大王的命令去劝说齐王,让他归顺汉朝,成为东方的藩属。”
汉王说:“好!”
于是派郦生去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将归顺谁吗?”
齐王说:“不知道。天下将归顺谁?”
郦生说:“归顺汉王。”
齐王说:“先生为什么这么说?”
郦生说:“汉王先进入咸阳,项王违背约定,将汉王封在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听说后,带领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关后责问义帝的下落。汉王收编天下的军队,立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就封赏将领,得到财物就分给士兵;与天下人共享利益,豪杰贤才都愿意为他效力。项王有违背约定的名声,有杀害义帝的事实;对别人的功劳不记录,对别人的罪过不忘;战胜了却不赏赐,攻下城池却不封赏,不是项氏的人就不能掌权;天下人背叛他,贤才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所以天下的事归顺汉王,是理所当然的!汉王从蜀、汉起兵,平定三秦;渡过西河,打败北魏;出井陉,诛杀成安君;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是上天的保佑!现在汉王已经占据了敖仓的粮食,守住了成皋的险要,控制了白马津,堵住了太行山的道路,阻挡了蜚狐口;天下后归顺的人将先灭亡。大王赶快归顺汉王,齐国可以保全;否则,危亡就在眼前!”
在此之前,齐国听说韩信要带兵东进,派华无伤、田解带领重兵驻扎在历下以阻挡汉军。
等到齐王接受了郦生的建议,派使者与汉军讲和,于是撤除了历下的守备,与郦生一起纵情饮酒作乐。
韩信带兵东进,还没有渡过平原,听说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国,想要停止进军。
辩士蒯彻对韩信说:“将军奉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却派使者去劝降齐国,难道有命令让将军停止进军吗?为什么不行军呢?况且郦生只是一个书生,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军带领几万军队,一年多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作为将军多年,反而不如一个书生的功劳大吗!”
于是韩信听从了他的建议,继续渡河进军。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四年(戊戌,公元前二零三年)
冬天,十月,韩信袭击并打败了齐国的历下军,于是到达临淄。
齐王认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于是煮死了他;带兵向东逃到高密,派使者去楚国请求救援。
田横逃到博阳,守相田光逃到城阳,将军田既驻扎在胶东。
楚军大司马曹咎守卫成皋,汉军多次挑战,楚军不出战。
汉军派人辱骂楚军,几天后,曹咎大怒,带兵渡过汜水。
楚军士兵刚渡过一半,汉军发动攻击,大败楚军,缴获了楚国的金玉、财物,曹咎和司马欣都在汜水边自刎。
汉王带兵渡过黄河,再次攻下成皋,驻扎在广武,依靠敖仓的粮食供应。
项羽攻下了梁地的十几座城池,听说
成皋被攻破后,项羽便率军返回。
汉军正在荥阳东围攻钟离昩,听说项羽到来,纷纷逃往险要之地。
项羽也驻扎在广武,与汉军对峙。
几个月后,楚军粮食短缺。
项羽为此担忧,便设高台,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在上面,对刘邦说:“如果你不赶快投降,我就煮了太公!”
刘邦回答说:“我和你都是受命于怀王,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你的父亲,那就分我一杯肉汤吧!”
项羽大怒,想要杀了太公。
项伯劝道:“天下大事尚未可知。况且成大事者不顾家,即使杀了太公,也无益,只会增加祸患!”
项羽听从了项伯的建议。
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动荡多年,都是因为我们两人。我愿意与你单挑,决一胜负,不要再让天下百姓受苦了!”
刘邦笑着拒绝道:“我宁愿斗智,不愿斗力!”
项羽三次命令壮士出阵挑战,汉军中有一位擅长骑射的楼烦,每次都射杀了楚军的挑战者。
项羽大怒,亲自披甲持戟出阵挑战。
楼烦想要射杀项羽,项羽怒目而视,大声呵斥,楼烦吓得不敢直视,手也不敢放箭,逃回营中,再也不敢出来。
刘邦派人打听,才知道是项羽亲自出阵,刘邦大惊。
于是项羽与刘邦在广武之间相见交谈。
项羽想与刘邦单挑。
刘邦列举项羽的十大罪状:“你违背约定,将我封在蜀、汉,这是第一罪;假借命令杀害卿子冠军,这是第二罪;救赵后不回报,擅自劫持诸侯军队入关,这是第三罪;烧毁秦朝宫殿,挖掘秦始皇陵墓,私吞财物,这是第四罪;杀害秦朝投降的王子婴,这是第五罪;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子弟,这是第六罪;封赏诸将良田,却驱逐原来的君主,这是第七罪;驱逐义帝彭城,自立为王,夺取韩王的土地,兼并梁、楚,这是第八罪;派人暗杀义帝于江南,这是第九罪;执政不公,违背王约,天下不容,大逆不道,这是第十罪。我率领义兵与诸侯一起讨伐你这个残暴的贼子,何必与你单挑!”
项羽大怒,用弩箭射中刘邦。
刘邦胸部受伤,却摸着脚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刘邦因伤卧床,张良极力劝他起身慰劳军队,以稳定军心,防止楚军乘胜追击。
刘邦勉强出行,伤势严重,便迅速返回成皋。
韩信已经平定临淄,向东追击齐王。
项羽派龙且率军二十万,前往救援齐王,与齐王在高密会合。
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道而来,战斗力极强,锋芒不可挡。齐、楚军队在自己的地盘上,容易溃散。不如深沟高垒,让齐王派使者招降那些失陷的城池;失陷的城池听说齐王还在,楚军来援,必定反叛汉军。汉军远在齐地,粮草不继,齐城纷纷反叛,汉军将无法获得粮食,可以不战而降。”
龙且说:“我了解韩信的为人,他不过是个懦夫!他曾寄食于漂母,没有谋生的能力;受辱于袴下,没有过人的勇气,不足为惧。况且救援齐王,如果不战而降,我有什么功劳!如今一战而胜,齐地的一半就是我的了。”
十一月,齐、楚与汉军在潍水两岸对峙。
韩信连夜命人制作万余个沙袋,堵住潍水上游;然后率军半渡攻击龙且,假装战败撤退。
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韩信胆小!”
于是追击韩信。
韩信命人决开沙袋,大水冲下,龙且的大半军队无法渡河。
韩信趁机迅速击杀龙且,楚军溃散,齐王广逃走。
韩信追击至成阳,俘虏了齐王广。
汉将灌婴追击齐守相田光,进军至博阳。
田横听说齐王已死,自立为齐王,反击灌婴,灌婴在嬴下击败田横的军队。
田横逃往梁地,投奔彭越。
灌婴继续追击齐将田吸于千乘,曹参在胶东击败田既,将其斩杀,彻底平定齐地。
刘邦立张耳为赵王。
刘邦伤愈后,西入关中。
到达栎阳,将故塞王欣的头颅悬挂在栎阳市集。
停留四天后,返回军中,驻扎在广武。
韩信派人向刘邦请求:“齐地多变狡诈,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与楚接壤。请封我为假王,以镇守齐地。”
刘邦收到信后大怒,骂道:“我被困于此,日夜盼望你来助我,你竟然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低声说:“汉军现在形势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自立为王呢!不如顺势封他为王,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地。否则,可能会生变。”
刘邦醒悟,便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该做真王,何必做假王!”
二月,刘邦派张良带着印信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军队攻打项羽。
项羽听说龙且战死,大为恐惧,派盱台人涉前往游说韩信:“天下人苦于秦朝的暴政已久,大家合力推翻秦朝。秦朝灭亡后,按功劳分封土地,各自为王,以休养生息。如今刘邦再次兴兵东进,侵占他人的封地,夺取他人的领土;他已经攻破三秦,率军出关,收编诸侯的军队向东攻打楚国,他的野心是要吞并天下,永不满足!况且刘邦不可信赖,他曾多次落入项羽手中,项羽怜悯他而放他生路;但他一旦逃脱,便背弃盟约,再次攻打项羽,这样的人不可亲近。如今你虽然自认为与刘邦交情深厚,为他尽力用兵,但最终必被他所擒。你能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羽还在。如今楚汉之争的胜负,全在你手中,你投靠汉则汉胜,投靠楚则楚胜。项羽今日若亡,下一个就是你。你与项羽有旧交,何不背叛刘邦,与楚国联合,三分天下为王!如今你放弃这个机会,执意帮助刘邦攻打楚国,难道智者会这样做吗?!”
韩信回答说:“我曾为项羽效力,官职不过郎中,地位不过执戟;我的建议他不听,我的计策他不用,所以我背叛楚国投靠刘邦。刘邦授予我上将军印,给我数万军队,脱下衣服给我穿,分给我食物,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刘邦对我如此亲近,我若背叛他,必遭天谴;即使死,我也不会改变心意!请替我向项羽致谢!”
武涉离开后,蒯彻知道天下的命运掌握在韩信手中,便以相面之术劝韩信:“我看你的面相,最多不过封侯,而且危险不安;但看你的背相,贵不可言。”
韩信问:“这是什么意思?”
蒯彻说:“天下初乱时,大家只关心推翻秦朝。如今楚汉相争,天下百姓肝脑涂地,父子暴尸荒野,不计其数。楚军从彭城起兵,转战北方,势如破竹,威震天下;但如今被困在京、索之间,三年无法前进。刘邦率领数十万大军,据守巩、雒,凭借山河之险,一日数战,却毫无进展,屡战屡败。这就是所谓的智勇俱困。百姓疲惫不堪,怨声载道,无所依靠。依我看来,只有天下贤圣才能平息这场祸乱。如今楚汉的命运,全在你手中,你支持汉则汉胜,支持楚则楚胜。如果你能听从我的建议,不如让楚汉两利并存,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以你的贤能和兵力,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赵、燕,控制空虚之地,顺应民心,向西为百姓请命
一旦命令下达,天下就会像风一样迅速响应,谁敢不听从!
削弱强大的势力,分封诸侯,诸侯一旦立定,天下就会服从并听从命令,最终归顺于齐国。
按照齐国的旧例,拥有胶、泗之地,如果能够谦逊有礼,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
我听说‘上天给予的如果不接受,反而会招致灾祸;时机到了如果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祸害’。
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对我非常厚待,我怎么能为了私利而背弃道义呢!”
蒯生说:“当初常山王和成安君还是平民时,彼此是生死之交;后来因为争夺张黡、陈泽的事情,常山王在泜水之南杀死了成安君,使其身首异处。
这两个人相处时,天下人都认为他们是最亲密的朋友,然而最终却互相残杀,为什么呢?是因为欲望太多,人心难测。
现在您想要以忠信之心与汉王交往,但您与汉王的关系不可能像常山王和成安君那样牢固,而且您面临的事情比张黡、陈泽的事情更大;所以我认为您认为汉王不会危害您,这是错误的!
大夫种帮助越国存亡,使句践称霸,立下功名却最终身死,就像野兽被猎尽后猎狗被烹杀一样。
从交友的角度来看,您与汉王的关系不如张耳与成安君的关系;从忠信的角度来看,您与汉王的关系也不如大夫种与句践的关系,这两件事足以说明问题!
希望您深思熟虑。
而且我听说‘勇略震主的人会自身危险,功盖天下的人不会得到赏赐’。
现在您拥有震主的威势,挟持着不赏的功劳,如果归顺楚国,楚国人不会信任您;如果归顺汉国,汉国人会感到恐惧。
您打算带着这些功劳归顺哪里呢?
韩信回答说:“先生暂且休息吧,我会考虑的。”
几天后,蒯彻再次劝说:“听取意见是事情的征兆;谋划是事情的关键;听取意见后如果计谋失误,能够长久安定的情况很少!
所以明智的人会果断决策;犹豫不决是事情的祸害。
审慎地考虑微小的计谋,却忽略了天下的大局,即使智慧再高,也不敢行动,这是百事的祸患。
功业难以成就却容易失败;时机难得却容易失去;时机啊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最终不会夺走他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彻的建议。
蒯彻因此离开,假装疯癫成为巫师。
秋天,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
八月,北貉燕人派来枭骑帮助汉国。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战死的,官吏要为他们准备衣衾棺木,送回他们的家乡。四方的人都归心于汉国。
这一年,任命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项羽自知援助很少;粮食耗尽,韩信又进兵攻打楚国,项羽感到忧虑。
汉国派侯公劝说项羽请求归还太公。
项羽于是与汉国约定,中分天下,以洪沟为界,以西归汉国,以东归楚国。
九月,楚国归还太公、吕后,撤兵东归。
汉王想要西归,张良、陈平劝说道:“汉国已经拥有天下大半,诸侯都归附;楚军疲惫,粮食耗尽,这是天要灭亡楚国的时候。
现在放弃不攻打,这就是所谓的养虎遗患。”
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注解
强圉作噩: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年份。强圉指天干中的‘强’,作噩指地支中的‘噩’。
著雍阉茂: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年份。著雍指天干中的‘著’,阉茂指地支中的‘阉茂’。
井陉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是太行山的重要关隘。
广武君:李左车的封号,广武君是赵国的名将。
成安君:陈馀的封号,成安君是赵国的将领。
韩信:西汉初年的著名军事家,曾为刘邦的重要将领,后因功高震主而被刘邦所忌。
张耳:汉国的将领,后成为赵王。
裨将:副将,辅助主将的将领。
赤帜:红色的旗帜,古代军队中常用以标识军队或传递信号。
背水陈:背水列阵,指军队背靠河流布阵,表示无路可退,必须死战。
泜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九江: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
太宰:古代官职名,掌管国家祭祀和礼仪的官员。
项王:即项羽,楚汉战争时期楚国的领袖。
彭城: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项羽的都城。
九江王:指英布,原为项羽的将领,后归顺刘邦,被封为九江王。
汉王:指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初为汉王。
郦食其:刘邦的谋士,曾建议刘邦复立六国之后以削弱项羽的势力。
张良:汉国的重要谋士。
陈平:汉国的重要谋士。
亚父:指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
钟离昩:楚汉战争时期楚国的将领。
龙且:楚国的将领。
纪信:刘邦的将领,以忠诚著称,曾在荥阳之战中假扮刘邦,吸引楚军注意力,帮助刘邦逃脱。
黄屋左纛:黄屋指皇帝的车驾,左纛是车上的旗帜,象征皇帝的权威。纪信假扮刘邦,乘坐黄屋车,以迷惑楚军。
荥阳:古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成皋:古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彭越:汉国的将领。
敖仓:古代重要的粮仓,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附近,楚汉战争期间是刘邦与项羽争夺的战略资源。
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擅长外交辞令,曾多次为刘邦游说诸侯,劝降齐国。
项羽: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曾为刘邦的主要对手,后在垓下之战中败亡。
广武:古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
太公: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项伯:项羽的叔父,曾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
楼烦:汉国的将领,以骑射闻名。
潍水:古河流名,今山东省境内的潍河。
灌婴:汉国的将领。
田横:齐国的将领,后自立为齐王。
曹参:汉国的将领。
武涉:楚国的使者。
蒯彻:韩信的谋士。
命:在古代中国,’命’通常指天命或命运,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决定。
诸侯:指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封建领主,他们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需向中央政权效忠。
齐:指战国时期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胶、泗之地:指齐国境内的胶河和泗水流域,这两条河流是齐国的重要地理标志。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是一句古代成语,意思是如果天赐予的机会不去把握,反而会遭受灾祸。
蒯生:即蒯彻,西汉初年的谋士,曾为韩信献策。
常山王、成安君:指张耳和陈余,两人曾是好友,后因权力斗争反目成仇。
大夫种:指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曾助越王勾践复国。
句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曾一度被吴国所败,后在范蠡等人的帮助下复国。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这是一句古代成语,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勇略过于出众,可能会引起君主的忌惮;如果一个人的功绩过于显赫,可能会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黥布:即英布,西汉初年的将领,曾为项羽的部下,后归顺刘邦。
北貉燕人:指北方的少数民族,貉和燕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两个民族。
枭骑:指精锐的骑兵部队。
吕后:刘邦的妻子吕雉,西汉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
洪沟:指鸿沟,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张良、陈平:西汉初年的著名谋士,曾为刘邦的重要参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楚汉争霸时期的重要战役——井陉之战。韩信作为刘邦的重要将领,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谋。他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和心理战,成功击败了赵国的军队,斩杀了成安君陈馀,俘虏了赵王歇。这一战役不仅巩固了刘邦在北方的势力,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文中韩信的战术安排极具艺术性。他利用赵军的轻敌心理,故意示弱,诱使赵军空壁出击,随后通过奇兵突袭赵军后方,拔旗易帜,制造混乱。这种‘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充分体现了韩信的军事智慧和胆略。他不仅善于运用兵法,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最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
此外,文中还展现了韩信的人格魅力。他在战后对广武君李左车的尊重和重用,显示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宽容大度。韩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善于用人、懂得团结力量的领导者。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他能够赢得人心,凝聚力量。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是对井陉之战的详细描述,也反映了楚汉争霸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韩信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态势,也为刘邦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时,文中对韩信战术和心理战的描写,也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揭示了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通过九江王英布的归顺、郦食其与张良的谋略之争、陈平的反间计等情节,展现了刘邦集团内部的智谋与策略。
首先,九江王英布的归顺是刘邦集团在楚汉相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英布原本是项羽的将领,但在随何的劝说下,英布决定背叛项羽,归顺刘邦。这一事件不仅削弱了项羽的势力,也增强了刘邦的军事实力。英布的归顺反映了当时诸侯对项羽的不满和对刘邦的期待,同时也展现了刘邦集团在政治上的灵活性和策略性。
其次,郦食其与张良的谋略之争揭示了刘邦集团内部的智慧较量。郦食其建议刘邦复立六国之后,以削弱项羽的势力,但张良认为这一策略不可行,因为刘邦无法控制六国之后的诸侯,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张良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强调了策略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的重要性。
再次,陈平的反间计是刘邦集团在楚汉相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陈平通过散布谣言,挑拨项羽与其谋士范增、将领钟离昩等人之间的关系,成功削弱了项羽的内部团结。这一计策不仅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怀疑,还导致了范增的死亡,进一步削弱了项羽的智囊团。陈平的反间计展现了刘邦集团在谋略上的高超技巧,也反映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弱点。
最后,纪信的献计展现了刘邦集团在军事上的灵活应对。在荥阳之战中,纪信建议刘邦假扮自己投降,以迷惑项羽,从而为刘邦争取时间。这一计策虽然未能彻底扭转战局,但展现了刘邦集团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的描写,展现了刘邦集团在楚汉相争中的智慧与策略。刘邦集团通过灵活的政治手段和高超的军事谋略,逐步削弱了项羽的势力,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启示。
这段古文记载了楚汉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展现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激烈斗争。陈平的智谋、纪信的忠诚、彭越的游击战术以及韩信的军事才能,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以迷惑楚军,展现了其高超的谋略。纪信假扮刘邦,吸引楚军注意力,帮助刘邦逃脱,体现了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彭越的游击战术,多次牵制项羽的兵力,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郦食其的外交辞令,成功劝降齐国,展现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攻破齐国历下军后,进一步巩固了刘邦的势力。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勇猛善战,但在战略上屡屡失误,最终导致楚军的失败。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楚汉战争中的具体战役和策略,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才能。陈平的机智、纪信的忠诚、彭越的灵活、郦食其的辩才、韩信的军事才能,以及项羽的勇猛与失误,都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此外,这段古文还反映了楚汉战争期间的政治、军事形势。刘邦通过灵活的战略和外交手段,逐步削弱了项羽的势力,最终取得了胜利。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在战略上缺乏远见,最终败亡。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篇章,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这段古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楚汉战争中的一段重要历史。文中通过项羽与刘邦的对峙,展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战略智慧。
首先,项羽在楚军粮草匮乏的情况下,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置于高俎之上,威胁刘邦投降。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项羽的残暴,也反映了他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刘邦的轻视。然而,刘邦以机智和冷静回应,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心理素质。
其次,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以决胜负,避免百姓受苦。这一提议体现了项羽的豪迈和对战争的厌倦。然而,刘邦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回应,表明他更倾向于运用智谋而非武力解决问题。这一对话不仅展示了两位领袖的不同风格,也预示了楚汉战争的最终结局。
再次,文中详细描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韩信通过巧妙的战术,成功击败了楚国的龙且,并最终俘虏了齐王广。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汉国的地位,也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奠定了基础。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张良和陈平的智谋。他们在刘邦愤怒时及时提醒,建议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局势。这一策略不仅避免了内部矛盾,也增强了汉国的实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详细的事件描述,展现了楚汉战争中的复杂局势和人物性格。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主要讲述了蒯彻劝说韩信背叛刘邦的故事。蒯彻以历史上的例子和成语来劝说韩信,认为韩信功高震主,若不及时自立,可能会遭受不测。韩信虽然犹豫,但最终选择忠于刘邦。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蒯彻的智慧和韩信的忠诚,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天命观和忠义观。蒯彻引用了’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和’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等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命和命运的敬畏,以及对忠义和功名的重视。韩信的选择则体现了古代中国士人对忠义的坚守,即使面临巨大的诱惑和危险,也不愿背弃自己的君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蒯彻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展现了其作为谋士的智慧和口才。韩信的犹豫和最终的决定,则展现了其作为将领的忠诚和坚定。这种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手法,是《史记》的一大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西汉初年的一段重要历史,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韩信作为刘邦的重要将领,功高震主,最终因刘邦的忌惮而被杀。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命和忠义的重视。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