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
“污,下也”,自是一节。
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
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
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
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
其说正与赵氏合。
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奄观铚艾”云:”奄,久。观,多也。”
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
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观也。”
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译文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的智慧足够了解圣人。即使有些小的不平,也不会过分迎合他们的喜好。’赵岐注释说:‘这三个人的智慧足以识别圣人。‘污’在这里是指小的不平。意思是三个人虽然有些小的不满,但也不会过分迎合他们的喜好,而是保持公正。’详细理解这段话,可以知道‘足以识圣人’是一句话。‘污,下也’,这是另一部分。这里的‘下’字解释为‘污’,意义非常明确。然而,老苏先生却将这句话读作一个整体,因此写了《三子知圣人污论》,认为:‘这三个人的智慧,不足以达到圣人高深莫测的境界,只是得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如果说‘孔子比尧、舜还贤明,自从人类有历史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赞誉了,为什么还要说他们是‘污下’呢?程伊川说:‘有若等人自然能够了解孔子的道理,如果他们有些小的不平,也绝不会因为迎合而说好话。’他的说法与赵岐的观点相符。一般来说,汉朝人解释经典和子书时,有时会省略语气词,比如郑玄注释《毛诗》中的‘奄观铚艾’时说:‘奄,久。观,多也。’这里的‘奄’解释为‘久’,‘观’解释为‘多’。最近,黄启宗在《补礼部韵略》中,在‘淹’字下面加上了‘奄’字,注释说:‘久观也。’这也是误将《笺》中的五个字读作一句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注解
宰我:宰我,即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口才著称。
子贡:子贡,即端木赐,孔子的弟子,以善于经商和外交著称。
有若:有若,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智:智,指智慧、才智。
圣人:圣人,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通常指孔子。
污:污,此处指不纯洁、不端正,也有可能指地位低下。
阿:阿,偏袒,迎合。
所好:所好,指个人喜好。
赵岐:赵岐,东汉经学家,对《孟子》有注解。
老苏先生:老苏先生,指宋代文学家苏轼。
程伊川:程伊川,即程颐,北宋理学家。
生民以来未有:生民以来未有,指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达到的境界。
语助:语助,指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郑氏笺《毛诗》:郑氏笺《毛诗》,指东汉学者郑玄对《毛诗》的注解。
奄观铚艾:奄观铚艾,出自《毛诗》,原句为‘奄观铚艾,载言载行’。
淹:淹,长久停留。
补礼部韵略:补礼部韵略,指黄启宗所著的《补礼部韵略》。
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指将《毛诗》郑玄注解中的五个字误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评注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此句中,孟子首先提出了宰我、子贡、有若三位弟子对圣人的认识。‘智足以知圣人’表明这三位弟子具有足够的智慧来理解圣人的思想和境界,这里的‘知’不仅仅是知道,更包含了理解和认同的含义。
‘污,不至阿其所好。’这句话中,‘污’字在这里并非指道德上的污点,而是指见识的局限。‘不至阿其所好’则说明这三位弟子虽然可能有所局限,但他们的智慧并未使他们陷入偏私和盲目的崇拜,他们能够保持一定的客观性。
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赵岐的注解进一步阐释了孟子的观点,他认为这三位弟子的智慧足以识别圣人,尽管他们可能有所局限,但不会过分地迎合圣人的喜好,从而失去客观评价的能力。
‘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这句话分析了‘污’字的含义,指出‘下’字是‘污’字的解释,意味着局限或不足,这一解释非常明确。
‘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这里提到了老苏先生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他认为这三位弟子的智慧不足以达到对圣人深奥境界的理解,只能接触到表面的层次。这种观点与孟子的原意有所不同。
‘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孟子对老苏先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圣人的贤能超过尧、舜,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三位弟子的智慧是污下,因为他们的智慧已经足以认识到圣人的伟大。
‘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程伊川的观点与赵岐相似,他认为有若等人能够理解孔子的道理,如果他们的智慧有限,就不会盲目地迎合孔子的喜好。
‘其说正与赵氏合。’这句话表明程伊川的观点与赵岐的注解是一致的,都认为这三位弟子虽然有所局限,但不会因此失去对圣人的正确认识。
‘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奄观铚艾’云:“奄,久。观,多也。”’这里提到了汉人在解释经典时可能会省略一些语气词或助词,以简化句子。
‘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这句话解释了郑氏对《毛诗》中‘奄观铚艾’的解释,认为‘奄’代表久远,‘观’代表众多。
‘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观也。”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最后,文章批评了黄启宗在《补礼部韵略》中对‘淹’字的解释,认为他将《毛诗》中的五字误作一句来解释,这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