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周世中国地-原文
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
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
淮地为群舒;
秦为戎。
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
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
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之戎。
京东有菜、牟、介、莒、皆夷也。
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
邾近于鲁,亦曰夷。
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
通不过数十州,
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周世中国地-译文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领土最狭窄。
根据现在的地理知识来看,吴、越、楚、蜀、闽这些地方在当时都被认为是野蛮之地。
淮河地区是群舒的地盘。
秦国当时被称为戎。
河北的真定、中山一带,是鲜虞、肥、鼓国的领土。
河东地区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
洛阳是当时的王城,这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等戎族的居住地。
京东地区有菜、牟、介、莒等地,都是夷族居住的地方。
杞国的都城在雍丘,现在属于汴地的附属县,也采用夷族的礼仪。
邾国靠近鲁国,也被称作夷。
而当时的中原地区,只有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这几个国家,总共不超过几十个州,大概只占天下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周世中国地-注解
成周:指周朝的后期,周成王时期之后,大约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成周是周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洛阳。
中国:在古代,’中国’一词指的是中原地区,即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中心。
吴、越、楚、蜀、闽:这五个地方都是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域,吴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越在今天的浙江一带,楚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蜀在今天的四川一带,闽在今天的福建一带。在古代,这些地区被看作是边远地区,文化习俗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意指这些地区的人们居住在边远的地方,文化习俗与中原地区有较大差异。
淮地:淮河地区,位于今天的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份,古代被视为边疆。
群舒:古代的一个部族,分布在淮河流域。
秦: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是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的起点。
戎:古代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意指这些地区的人们居住在边疆。
河北真定、中山:古代的两个地名,真定在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中山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
鲜虞、肥、鼓国:古代的三个国家,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
河东:古代的一个地理区域,指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天的山西、河南等省份。
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古代的五个部族或国家,分布在黄河以东的地区。
洛阳:古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是周朝的东都。
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之戎:古代的几个部族或地区,分布在洛阳附近。
京东:古代的一个地理区域,指京东地区,今天的河北省东部。
菜、牟、介、莒、皆夷也:古代的几个部族或国家,分布在京东地区,被归类为夷人。
杞都雍丘:杞国都城雍丘,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杞县,是杞国的都城。
汴之属邑:汴是指汴河,属邑是指汴河附近的属县。
邾: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晋、卫、齐、鲁、宋、郑、陈、许:古代的八个国家,位于中原地区,是当时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数十州:古代的州是行政区划单位,数十州表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行政区域。
天下:古代对整个国家的称呼,相当于现代的’全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周世中国地-评注
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地为群舒;秦为戎。
此句开篇点明成周时期中国的地理范围相对狭小,通过对今地理的考证,指出吴、越、楚、蜀、闽等地在当时被视为‘蛮’,淮地则是‘群舒’,秦地为‘戎’。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同时也揭示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民族构成之间的关系。
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当时中国的地理分布,指出河北的真定、中山等地属于鲜虞、肥、鼓国,河东地区则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等。这些地名和民族名称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中国各地区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点的线索。
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之戎。
此句描述了洛阳作为王城的重要地位,同时列举了与洛阳相关的地名和民族,如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之戎等。这些地名和民族名称的并列,反映了当时洛阳地区的多元文化和复杂民族关系。
京东有菜、牟、介、莒、皆夷也。
此句说明了京东地区有菜、牟、介、莒等地,这些地方都被认为是‘夷’,即非中原文化区域。这进一步强调了当时中国地理分布的多样性和民族构成的复杂性。
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
此句提到杞都雍丘,即现在的汴地,这里的居民也使用‘夷礼’,说明即使是属于中原地区的地区,也可能存在文化上的融合和影响。
邾近于鲁,亦曰夷。
此句指出邾地靠近鲁国,但也被视为‘夷’,反映了当时对于‘夷’的界定并不严格,而是根据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来划分。
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此句总结了当时中国的核心区域,仅限于晋、卫、齐、鲁、宋、郑、陈、许等数十个州,占天下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这表明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相对集中,而周边地区则相对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