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元二之灾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元二之灾-原文

《后汉•邓骘传》:

拜为大将军,时遭元二之灾,人士饥荒,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侵畔。

章杯注云:

元二即元元也,古书字当再读者,即于上字之下为小二字,言此学当两度言之。

后人不晓,遂读为元二,或同之阳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

今岐州《石鼓铭》,凡重言者皆为“二”字,明验也。

汉碑有《杨孟文石门颂》云:

中遭元二,西夷虐残。

《孔耽碑》云:

遭元二轗轲,人民相食。

赵明诚《金石跋》云:

若读为元元,不成文理,疑当时自有此语,《汉注》未必然也。

按王充《论衡•恢国篇》云:

今上嗣位,元二之间,嘉德布流。

三年,零陵生芝草。

四年,甘露降五县。

五年,芝复生。

六年,黄龙见。

盖章帝时事。

考之本纪,所书建初三年以后诸瑞皆同,

则知所谓元二者,谓建初元年、二年也。

既称嘉德布流以致祥瑞,

其为非灾眚之语,益可决疑。

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滇羌寇叛,郡国地震、大水。

邓骘以二年十一月拜大将军,

则知所谓元二年,谓永初元年、二年也。

凡汉碑重文不皆用小二字,

岂有《范史》一部唯独一处如此!

予兄丞相作《隶释》,

论之甚详。

予修国史日,

撰《钦宗纪赞》,

用靖康元二之祸,

实本于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元二之灾-译文

《后汉•邓骘传》记载: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当时正遭遇严重的灾害,百姓饥荒,死者众多,盗贼四处横行,四方少数民族也侵犯边境。

章杯注释说:‘元二就是元元,古书中的字应该重新读,即在原来的字下面再加上两个小字,表示这个字应该分两次读。后人不知道这个规则,就把它读成了元二,或者与阳九、百六这些数字混淆,正是因为不理解,才导致了这样的错误。现在在岐州的《石鼓铭》中,所有重复的字都是‘二’字,这是一个明显的证据。

汉碑中的《杨孟文石门颂》说:‘中部遭遇元二,西部外族残暴。’《孔耽碑》说:‘遭遇元二连年,人民相互食用。’赵明诚的《金石跋》说:‘如果读作元元,文理不通,怀疑当时就有这样的说法,《汉注》未必一定是这样。

根据王充的《论衡•恢国篇》记载:‘现在皇帝即位,在元二年间,美好的德行广泛传播。第三年,零陵出现了芝草。第四年,五个县降下了甘露。第五年,芝草再次生长。第六年,黄龙出现了。’这应该是章帝时期的事情。查阅本纪,所记载的建初三年以后的吉祥之事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确定所谓的元二,指的是建初元年和二年。

既然说是美好的德行传播导致了吉祥之事,那么它不可能是灾祸的预言,这个疑问就可以解决了。安帝永初元年和二年,先零、滇羌叛乱,郡国发生地震和大水。邓骘在永初二年十一月被任命为大将军,因此所谓的元二年,指的是永初元年和二年。

所有的汉碑中,并不是所有的重复文字都用小字‘二’来表示,怎么可能有《范史》这本书中只有一处是这样的!我哥哥丞相写的《隶释》中对这个问题有详细的论述。我在编写国史的时候,撰写了《钦宗纪赞》,用的靖康元二之祸的例子,实际上就是来源于这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元二之灾-注解

大将军:古代官名,位高权重,掌管军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元二之灾:古代对连续两年灾害的称呼,’元’指年号,’二’指连续的两年。

人士:指有才能的人,泛指知识分子。

饥荒:指严重的粮食短缺,导致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

死者相望:形容死亡人数众多,尸体随处可见。

盗贼群起:指盗贼活动猖獗,社会治安恶化。

四夷:古代指四方边远地区的民族。

侵畔:侵犯边境。

章杯注:章杯,古代学者,注解古文。

元元:古汉语中的一种书写方式,表示重复的字,此处指’元元’连用。

阳九:古代的一种灾异说法,指九年的大灾。

百六:古代的一种灾异说法,指连续一百六年的大灾。

岐州《石鼓铭》:岐州,古代地名,石鼓铭,古代石刻。

重言:重复的词语。

《杨孟文石门颂》:古代石刻。

《孔耽碑》:古代石刻。

赵明诚《金石跋》:赵明诚,古代学者,金石跋,对金石文物的考证。

《汉注》:对《汉书》的注释。

王充《论衡•恢国篇》:王充,古代学者,论衡,其著作。

嘉德:美好的德行。

祥瑞:吉祥的征兆,如祥云、瑞草等。

建初三年:东汉章帝的年号,具体年份为公元76年。

先零:古代民族名。

滇羌:古代民族名。

郡国:古代行政区划。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大水:严重的洪水。

靖康元二之祸:指金朝靖康年间发生的重大灾难。

《隶释》:古代学者对隶书的解释。

《钦宗纪赞》:对北宋钦宗的记载和评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元二之灾-评注

《后汉•邓骘传》开篇即以‘拜为大将军’点明邓骘的官职,随后‘时遭元二之灾’四字,勾勒出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元二’一词,在章杯注中解释为‘元元’,即古书中的重言,表示需要重复阅读。这里的‘元二’应理解为‘元元’,即‘连续的灾祸’,而非后世误读的‘元二’。这种解读体现了古文阅读中对字词含义的深入挖掘和对历史背景的细致分析。

‘人士饥荒,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侵畔’这四句,通过排比的手法,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饥荒’、‘盗贼’、‘四夷侵畔’等词汇,不仅反映了社会矛盾,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困境。

章杯注中提到的‘元二’与‘阳九’、‘百六’等概念,体现了古代对灾害的命名方式。这些命名往往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无奈。

‘今岐州《石鼓铭》’以下数句,通过引用《石鼓铭》等文献,进一步佐证了‘元二’应理解为‘元元’的观点。这种引用手法,既展示了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体现了古文阅读中对文献的重视。

‘按王充《论衡•恢国篇》’一段,通过引用《论衡》中的记载,将‘元二’与章帝时事联系起来,进一步证实了‘元二’是指建初元年、二年。这种将历史事件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古文阅读中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究。

‘安帝永初元年、二年’一段,则将‘元二’与邓骘的任职时间相对应,进一步明确了‘元二’所指的具体时间段。这种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生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凡汉碑重文不皆用小二字’一句,指出并非所有汉碑都使用小二字表示重言,从而反驳了《范史》中‘元二’误读的可能性。这种严谨的考证,体现了古文阅读中对文献细节的重视。

‘予兄丞相作《隶释》,论之甚详’一句,说明作者对‘元二’的解读并非孤例,而是有学者支持的观点。这种对学术观点的尊重,体现了古文阅读中的学术精神。

‘予修国史日,撰《钦宗纪赞》,用靖康元二之祸,实本于此’一句,说明作者将‘元二’的解读应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体现了古文阅读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五-元二之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