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高科得人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高科得人-原文

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

吕文穆公蒙正、张文定公齐贤之徒是也。

及嘉祐以前,亦指日在清显。

东坡《送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

盖为士者知其身必达,故自爱重而不肯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贵期之,故相与爱惜成就,以待其用。

至嘉祐四年之制,前三名始不为通判,第一人才是评事、签判,代还升通判,又任满,始除馆职。

王安石为政,又杀其法。

恩数既削,得人亦衰矣。

观天圣初榜,宋郑公郊、叶清臣、郑文肃公戬、高文庄公若讷、曾鲁公公亮五人连名,二宰相、二执政、一三司使。

第二榜,王文忠公尧臣、韩魏公琦、赵康靖公槩连名。

第三榜,王宣徽拱辰、刘相沆、孙文懿公仆连名。

杨真榜,资不幸即死,王歧公硅、韩康公绛、王荆公安石连名。

刘煇榜,煇不显,胡右丞宗愈,安门下焘、刘忠肃公挚、章申公惇连名。

其盛如此!

治平以后,第一人作侍从,盖可数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高科得人-译文

自从我们国家太平兴国以来,就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全国的人才,那些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往往不到十年就能成为朝廷的重要辅佐大臣。像吕文穆公蒙正、张文定公齐贤这样的人就是例子。在嘉祐年间之前,他们也能预期不久就会成为显赫的人物。

苏轼在《送章子平序》中提到,仁宗时期一共进行了十三次科举,统计这十三次科举中每次前三名的人数,总共是三十九人,但最终没有成为公卿的人只有五人。这是因为作为士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前途一定光明,所以自我爱护并重视自己,不愿意做坏事。全国人民也都期待他们能够成为显贵,因此大家都爱护并帮助他们,等待他们能够发挥才能。

到了嘉祐四年,规定前三名的士人不再直接担任通判,第一名的人先担任评事或签判,然后才能代为升任通判,任期满了之后,才被任命为馆职。王安石执政后,又改变了这个规定。随着恩赐的减少,能够得到的人才也相应减少了。

看看天圣初年的科举榜单,宋郑公郊、叶清臣、郑文肃公戬、高文庄公若讷、曾鲁公公亮这五人同时名列榜单,他们中出了两位宰相、两位执政和一位三司使。第二榜中,王文忠公尧臣、韩魏公琦、赵康靖公槩也同时上榜。第三榜中,王宣徽拱辰、刘相沆、孙文懿公仆也是这样。杨真榜上,杨真不幸去世,王歧公硅、韩康公绛、王荆公安石一同上榜。刘煇榜上,刘煇不显,胡右丞宗愈、安门下焘、刘忠肃公挚、章申公惇一同上榜。当时的盛况就是这样!治平年间之后,每次科举的第一名都会被任命为侍从,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高科得人-注解

国朝: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此处可能指宋朝。

太平兴国:宋朝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时间为公元976年至983年,表示国力的兴盛和国家的繁荣。

科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进入政府工作。

罗天下士:罗,聚集;天下士,指全国有才能的人。此处指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全国有才能的人。

策名: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前列:指名次靠前。

公辅:古代指宰相、副宰相等高级官员。

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056年至1063年。

东坡:指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章子平:指章惇,字子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仁宗:指宋仁宗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1022年至1063年。

榜:科举考试录取名单。

公卿:古代指高级官员,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总理级别。

鼎贵:指显赫的贵族地位。

恩数:指官员的待遇和荣誉。

天圣: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023年至1032年。

三司使:古代官名,掌管财政、兵器、工程等事务。

治平:宋英宗赵曙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064年至1067年。

侍从:古代官名,指皇帝的近臣,负责陪伴皇帝和处理日常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高科得人-评注

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

此句开篇点明了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天下英才,其中名列前茅的士人,往往在十年之内就能晋升至公辅之位。这体现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期待。

吕文穆公蒙正、张文定公齐贤之徒是也。

此句举了吕蒙正和张齐贤两位文臣的例子,他们是科举制度下的成功者,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里的“是也”是对前句的补充说明,强调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及嘉祐以前,亦指日在清显。

此句说明在嘉祐年间之前,科举出身的士人往往能够迅速晋升至显赫的官位。这里的“指日”意味着时间不久,强调了科举制度下人才的快速成长。

东坡《送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

此句引用了苏轼的《送章子平序》中的内容,指出仁宗一朝共有十三次科举,其中有三十九人名列前茅,但最终未能晋升至公卿之位的只有五人。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士人仕途的保障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尊重。

盖为士者知其身必达,故自爱重而不肯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贵期之,故相与爱惜成就,以待其用。

此句分析了士人之所以能够得到重视和爱惜的原因。士人深知自己必能取得成功,因此自重自爱,不肯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而天下人也普遍期待他们能够取得显赫的地位,因此共同爱护并培养他们,以期待他们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至嘉祐四年之制,前三名始不为通判,第一人才是评事、签判,代还升通判,又任满,始除馆职。

此句描述了嘉祐四年科举制度的变化,前三名的士人不再直接担任通判,而是先担任评事、签判等职位,待任职期满后再升任通判,最后才能担任馆职。这体现了科举制度对士人晋升路径的规范和调整。

王安石为政,又杀其法。

此句指出王安石变法时期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他削弱了科举制度的一些规定,这可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恩数既削,得人亦衰矣。

此句说明王安石的改革导致科举制度中的人才选拔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下降,反映了改革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观天圣初榜,宋郑公郊、叶清臣、郑文肃公戬、高文庄公若讷、曾鲁公公亮五人连名,二宰相、二执政、一三司使。

此句列举了天圣初年的科举榜上五位士人的名字,以及他们后来担任的官职,其中包括两位宰相、两位执政和一位三司使。这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人才的优秀和广泛分布。

第二榜,王文忠公尧臣、韩魏公琦、赵康靖公槩连名。

此句继续列举了第二榜的科举士人及其官职,进一步证明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效果。

第三榜,王宣徽拱辰、刘相沆、孙文懿公仆连名。

此句描述了第三榜的科举士人及其官职,与之前的例子相呼应,展示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杨真榜,资不幸即死,王歧公硅、韩康公绛、王荆公安石连名。

此句提到了杨真榜上的三位士人,其中王安石因不幸去世而未能发挥其才能,反映了科举制度下人才的不确定性。

刘煇榜,煇不显,胡右丞宗愈,安门下焘、刘忠肃公挚、章申公惇连名。

此句描述了刘煇榜上的士人及其官职,其中刘煇未能显赫,而其他士人则有所成就,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下人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其盛如此!治平以后,第一人作侍从,盖可数矣。

此句总结了科举制度在治平年间的繁荣景象,指出当时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第一名的士人甚至可以直接担任侍从。这表明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高科得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