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颜率请借救于齐。

乃诣齐王许以鼎。

齐为发兵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复诣齐曰:‘愿献九鼎,不识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将寄径于梁、于楚,率皆以为不可,齐乃止。

《战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

予谓此特儿童之见尔!

争战虽急,要当有信。

今一绐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

疑必无是事,好事者饰之乎,故《史记》、《通鉴》皆不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译文

秦国起兵攻打周朝,并要求得到九鼎,周朝的君主非常担忧。颜率请求向齐国求助。于是他前往齐国,答应把九鼎献给齐王。齐国因此出兵救援周朝,秦国的军队撤退了。齐王想要得到九鼎,周朝的君主又为此担忧。颜率再次前往齐国说:‘愿意献上九鼎,但不知道应该通过哪条路送到齐国?’齐王打算通过梁国、楚国来间接得到九鼎,颜率都认为不可行,于是齐国就停止了这一计划。《战国策》首先记载了这件事,认为这是一个奇特的计谋。我认为这不过是小孩子家的想法而已!战争虽然紧迫,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信用。现在欺骗了一次齐国,难道就不考虑将来诸侯国来攻打我们时,谁还会愿意来救我们吗?我怀疑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可能是喜欢编故事的人夸大了事实,所以《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没有采纳这件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注解

秦兴师:秦国发动军队,兴师指的是动用军队。

临周:靠近周朝,临表示到达、靠近。

九鼎:古代传国重宝,象征国家权力,九鼎是九个鼎的总称。

周君:周朝的君主。

患之:担心、忧虑。

颜率: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

请借救于齐:请求向齐国求援。

乃诣齐王:于是前往齐国,诣表示前往。

许以鼎:答应用九鼎作为交换条件。

发兵救周:派遣军队去援助周朝。

秦兵罢:秦国的军队撤退。

齐将求鼎:齐国的将领要求得到九鼎。

复诣齐:再次前往齐国。

愿献九鼎:愿意献上九鼎。

不识何途之从而致之齐: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将九鼎送到齐国。

寄径于梁、于楚:希望通过梁国或楚国的帮助。

率皆以为不可:颜率都认为不可行。

齐乃止:齐国就停止了这个计划。

战国策: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事迹。

奇谋:非常巧妙的计谋。

儿童之见:小孩的看法,比喻见识短浅。

争战虽急:尽管战争很紧急。

要当有信:应当有信用。

一绐齐:欺骗齐国一次。

诸侯来伐:其他诸侯国来攻打。

谁复肯救我乎:谁还会来救我呢?

疑必无是事:怀疑这一定不是真的。

好事者饰之:喜欢多事的人加以修饰。

《史记》、《通鉴》:《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而《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编年体史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评注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故事的背景,秦国兴兵向周朝索要象征王权的九鼎,使得周君感到忧虑。‘兴师’与‘求鼎’两词,既展现了秦国的强势,也揭示了周朝的弱势,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颜率请借救于齐。颜率,周朝的谋士,此句表现了颜率在面对危机时的果断与智慧。‘请借救于齐’中的‘请’字,体现了颜率对齐国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他对齐国实力的认可。

乃诣齐王许以鼎。齐王,齐国的君主,此句说明了颜率向齐王提出以九鼎为条件,请求齐国出兵救援周朝。‘乃’字表明了颜率的决心,‘许以鼎’则是对齐国实力的肯定。

齐为发兵救周,而秦兵罢。此句描述了齐国的行动,他们出兵救援周朝,使得秦国军队撤退。‘为发兵’与‘救周’两词,展现了齐国的忠诚与正义,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将求鼎,周君又患之。此句揭示了周君在齐军撤退后,再次面临危机。‘求鼎’一词,暗示了九鼎对于周朝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周君对颜率的信任。

颜率复诣齐曰:‘愿献九鼎,不识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再次出使齐国,提出了献鼎的请求。‘复诣’一词,表现了颜率的坚持与智慧,‘愿献九鼎’则是对齐国实力的再次肯定。

齐王将寄径于梁、于楚,率皆以为不可,齐乃止。此句说明了齐王在考虑是否接受颜率的请求时的犹豫。‘寄径于梁、于楚’表明了齐王对梁、楚两国的考虑,‘率皆以为不可’则反映了颜率的坚定立场。

《战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此句评价了《战国策》记载此事的意义,认为这是一次奇谋。‘奇谋’一词,既是对颜率智慧的赞扬,也是对战国时期谋略的肯定。

予谓此特儿童之见尔!争战虽急,要当有信。此句表达了作者对颜率谋略的看法,认为这只是一些幼稚的想法。‘儿童之见’与‘争战虽急,要当有信’两词,体现了作者对战争与信用的理解。

今一绐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疑必无是事,好事者饰之乎,故《史记》、《通鉴》皆不取。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认为颜率的谋略过于短视,忽视了未来的危机。‘一绐齐’与‘后日诸侯来伐’两词,反映了作者对颜率谋略的批评,同时也表明了《史记》、《通鉴》等史书对此事的忽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颜率儿童之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