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范增非人杰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范增非人杰-原文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

夷考平生,盖出战国从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

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

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

羽之伐赵,杀上将军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

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

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

鸣呼,疏矣哉!

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范增非人杰-译文

世人称范增为人中豪杰,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回顾他的一生,他似乎受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影响,是一个只看到利益而不知道道义的人。

最初他劝说项羽立怀王为君,等到项羽夺取了怀王的地盘,将怀王迁往郴地,不久之后又将他杀害。范增没有坚持君臣之间的重大道义,用生命去争取。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将被封为王,刘邦已经先一步平定了关中,按照约定他应该被封王,但范增却劝说项羽杀掉刘邦,又将刘邦流放到蜀汉。

项羽攻打赵国时,杀了上将军义,范增作为副将,却只是坐着旁观。挖坑活埋秦朝投降的士兵、杀害秦朝投降的国王、焚烧秦朝的宫殿,范增都亲眼目睹了这些,却从未说过一句话。

到了荥阳之战时,范增自己遭遇了反间计,这才愤怒地离开。

唉,真是太过疏忽了!苏东坡先生对此事评价很高,但似乎还没有完全说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范增非人杰-注解

人杰:指杰出的人物,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范增:春秋时期楚国人,项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

出战国从横之余:战国时期,纵横家主张合纵连横,范增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见利而不知义者也:指只看重利益,不懂得道义的人。

项氏:指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

怀王:指楚怀王,楚国的君主。

郴:地名,指楚国的一个地方。

弑之:指杀害君主,是极其严重的罪行。

君臣大谊:指君臣之间的大义,即忠诚和道义。

约:约定,指双方达成的协议。

沛公:指刘邦,后来的汉高祖。

徒之蜀汉:指将人流放到蜀汉地区。

上将军义:指赵国的上将军,名字为义。

末将:指军队中的低级将领。

坐而视之:指袖手旁观,不采取行动。

坑秦降卒:指活埋秦朝投降的士兵。

秦降王:指秦朝投降的国王。

荥阳之役:指发生在荥阳的一场战役。

反间:指使用反间计,即通过挑拨离间来破坏敌对双方的关系。

东坡公:指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伟甚:非常伟大,表示对某事的极度赞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范增非人杰-评注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首句即以‘世谓’与‘予以为’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范增评价的独到见解,即对世人普遍看法的质疑。

夷考平生,盖出战国从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此句点明了范增所处的历史背景,即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影响,以及范增个人的品质问题,‘见利而不知义’的评价揭示了范增的功利主义倾向。

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这里详细描述了范增对项羽的建议和项羽的行为,展现了范增在关键时刻未能阻止项羽的暴行,以及他对君臣大谊的忽视。

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范增在项羽弑君事件中的失职,未能以死争忠,体现了他的软弱和缺乏担当。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这里指出范增在处理怀王与刘邦的关系上的失策,违背了先入关者王的约定,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功利主义。

羽之伐赵,杀上将军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描述了范增在项羽伐赵时的角色,作为末将,他未能阻止项羽的暴行,坐视上将军义被杀。

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通过列举范增亲眼目睹的项羽暴行,突出了范增的沉默和默许,进一步揭示了其缺乏正义感。

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此句描述了范增在荥阳之役中受到反间之计的影响,最终愤怒离去,表现了他的情绪化和缺乏理智。

鸣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最后,作者以‘疏矣哉’表达了对范增行为的失望和批判,认为苏轼对此事的评价虽然伟大,但仍未完全揭示范增的真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范增非人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