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老人推恩-原文
唐世赦宥,推恩于老人绝优。
开元二十三年,耕籍田。
侍老百岁以上,版授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马。
二十七年,赦。
百岁以上,下州则史,妇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君;八十以上,县令,妇人乡君。
天宝七载,京城七十以上,本县令;六十以上,县丞;天下侍老除官与开元等。
国朝之制,百岁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
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庆寿之故,推恩稍优,遂有增年诡籍以冒荣命者。
使如唐日,将如何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老人推恩-译文
唐朝时期实行赦免政策,对老年人的优待特别突出。开元二十三年,皇帝亲自耕种籍田。对于一百岁以上的老人,授予上州刺史的官职;九十岁以上的,授予中州刺史;八十岁以上的,授予上州司马。
开元二十七年,又实行赦免。一百岁以上的,如果是下州的官员,则授予史官,如果是妇女,则封为郡君;九十岁以上的,如果是上州司马,如果是妇女,则封为县君;八十岁以上的,如果是县令,如果是妇女,则封为乡君。
天宝七年,京城七十岁以上的官员,可以担任本县的县令;六十岁以上的,可以担任县丞;全国范围内,侍奉老人的官员的任命与开元年间相同。
我朝的制度是,百岁以上的老人才能获得最低品级的官职封号,与唐朝相比,优待程度不相上下。
淳熙三年,因为太上皇帝庆祝寿辰的缘故,对老人的优待稍微更加优厚,于是出现了通过增加年龄或伪造户籍来冒充荣誉任命的情况。如果现在还是唐朝时期,将会如何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老人推恩-注解
唐世:指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
赦宥:赦免罪责,宽恕犯人,给予恩典。
推恩:赐予恩惠,特赦或优待。
老人:指年纪较大的老人,通常指六十岁以上。
绝优:极其优待,极端的优待措施。
开元二十三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
耕籍田:耕种皇家田地,籍田是古代皇家专用的田地。
侍老:侍奉老人,指对老人的尊敬和照顾。
版授:用木版记录并授予官职。
上州刺史:上州的地方行政长官,上州是唐代行政区划中的一种。
中州刺史:中州的地方行政长官,中州是唐代行政区划中的一种。
上州司马:上州的副长官,司马是唐代官职名。
二十七年:指开元二十七年,即公元739年。
赦:大赦,免除全国或部分地区犯人的罪责。
下州史:下州的地方行政长官,史是唐代官职名。
妇人郡君:妇女被封为郡君,郡君是唐代妇女封号。
县令: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妇人县君:妇女被封为县君,县君是唐代妇女封号。
乡君:乡的地方行政长官,乡君是唐代妇女封号。
天宝七载: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天宝七载即公元748年。
本县令:本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县的副行政长官。
国朝:指本朝,即当时所在的朝代。
初品官封:最低级别的官职封号。
淳熙三年: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年。
太上皇帝:指退位后尊称的皇帝。
庆寿:庆祝皇帝的寿辰。
增年诡籍:通过虚报年龄来获取荣誉。
冒荣命:冒充有荣誉的职位。
如唐日:如果像唐朝那样,即如果按照唐朝的制度来处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老人推恩-评注
唐世赦宥,推恩于老人绝优。此句开篇点明了唐代对待老人的特殊恩惠政策,‘赦宥’一词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宽容与赦免,‘推恩’则表明了对老年人的特别关照。‘老人绝优’四字,强调了这种恩惠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彰显了唐代对尊老敬老传统的重视。
开元二十三年,耕籍田。侍老百岁以上,版授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马。此段描述了具体的恩赐措施,通过‘耕籍田’这一活动,展现了唐代对农业社会的尊重。‘版授’一词,说明了授予官职的正式性和严肃性。官职的等级分明,从上州刺史到上州司马,体现了对年龄的尊重和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官制中尊老的传统。
二十七年,赦。百岁以上,下州则史,妇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君;八十以上,县令,妇人乡君。此段进一步细化了恩赐的等级和对象,赦免了百岁以上老人的罪行,并给予相应的官职和封号。‘妇人’二字的出现,说明了唐代对女性老人的尊重,体现了性别平等的思想。
天宝七载,京城七十以上,本县令;六十以上,县丞;天下侍老除官与开元等。此段描述了天宝年间对老人的尊崇政策,不仅限于京城,而是普及到全国。‘本县令’和‘县丞’等官职的授予,再次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传统。
国朝之制,百岁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此句对比了唐代和宋代对待百岁老人的政策,指出宋代对百岁老人的尊崇程度不如唐代,反映了宋代在尊老敬老方面的政策有所退步。
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庆寿之故,推恩稍优,遂有增年诡籍以冒荣命者。此句描述了淳熙三年,为了庆祝太上皇帝的寿辰,对老人的恩赐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通过虚报年龄来获取荣命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
使如唐日,将如何哉?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唐代尊老敬老政策的向往和赞赏,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表示了质疑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