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原文
翰苑故事,今废弃无余。
唯学士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
及景灵宫行香,则引至立班处。
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
右语云:‘谘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押’,
谓之谘报。
此两事仅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译文
翰林院的故事,现在都已经废弃,没有剩余的痕迹了。只有学士入朝时,还有穿着朱红色衣服的院吏,会引导他们到朝堂就位,然后停止。等到去景灵宫烧香时,也会被引导到立班的地方。公文送到三省(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时,不需要提交申状,只需要用一张纸直接写明事情,右边的文字写着:‘咨询报告尚书省,等待裁断旨意,月日押印’,这叫做咨询报告。这两件事情现在还保留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注解
翰苑:翰苑,古代指翰林院,是唐代以后设立的一种文学机构,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敕令等官方文书,同时也是文人学士聚集的地方。
学士:学士,指古代的文学、学术人才,尤其在翰林院工作的官员。
朝堂:朝堂,古代指朝廷,即皇帝处理国事的地方。
景灵宫:景灵宫,古代宫殿名,是皇帝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
行香:行香,指到寺庙烧香拜佛,以求神灵保佑。
立班处:立班处,指官员按照品级排列站立的地方,通常在朝会前或祭祀等场合使用。
三省:三省,指唐代以后设立的三个中央政府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核和执行政令。
申状:申状,指呈报文书,是古代官员向上级呈报事务的一种正式文书。
尺纸:尺纸,指一尺长的纸张,古代书写文书时常用的纸张尺寸。
谘报:谘报,指向上级请示并报告事务的一种文书形式。
尚书省: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之一,负责执行中央政令,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评注
翰苑故事,今废弃无余。此句开篇点题,‘翰苑’一词指代古代文人的聚集地,‘故事’则泛指历史传说或往事。‘今废弃无余’表明这些历史故事或往事已经完全消失,不复存在。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古文化的衰落。
唯学士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唯’字强调唯一性,‘学士’指古代的文官,‘朱衣院吏’则是负责引导学士的官员。‘双引’表示两人引导,‘至朝堂而止’说明学士们被引导到朝堂,但没有进入更深的地方。这反映了古代官场的礼仪和等级制度,同时也体现了学士们地位的尊贵。
及景灵宫行香,则引至立班处。‘及’字表示时间上的连续,‘景灵宫’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行香’则是指祭祀时的仪式。‘引至立班处’说明学士们在祭祀结束后被引导到特定的位置站立。这描绘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和严肃。
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公文’指官方文件,‘三省’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三个部门,‘申状’则是向上级报告的文书。‘不用申状’说明学士们可以直接用一张纸书写事情,这反映了古代官场的效率和对学士们的信任。
右语云:‘谘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押’,谓之谘报。‘右语’指的是官员的正式用语,‘谘报’是一种向上级报告的方式。这句话表明学士们将公文交给尚书省,等待裁断,并在公文上注明日期。这反映了古代官场的程序和规范。
此两事仅存。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述的两个事件,即学士入朝和景灵宫行香,强调了这两个事件的特殊性,它们是古文化中仅存的部分。这也提醒后人,尽管历史变迁,但古文化的某些方面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