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简师之贤-原文
《皇甫持正集》有《送简师序》,云:
韩侍郎贬潮州,浮图之士,欢快以蛇山鳄水万里之僉毒,若将朝得进拜而夕死者。
师虽佛其名,而儒其行;虽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
不犹愈于冠儒冠,服朝服,惑涨于经怪之说以斁彝伦邪?
予读其文,想见简师之贤,而惜其名无传于后世,故表而出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简师之贤-译文
《皇甫持正集》中有一篇叫做《送简师序》的文章,里面说:‘韩侍郎被贬到潮州,那些出家的和尚对蛇山鳄水的万里的毒辣感到欢快,好像一旦朝见皇帝就能升官,而晚上就会死去。简师虽然名义上是和尚,但他的行为却像儒家学者;虽然他穿着异族人的衣服,但他的知识却是人类的。这难道不是比那些戴着儒家帽子,穿着朝廷服饰,被经书中的怪异说法所迷惑,破坏了正常的伦理道德的人要好得多吗?’我读了这篇文章,想象出了简师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很遗憾他的名字没有流传到后世,因此我特别提出来,让他的名字公之于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简师之贤-注解
皇甫持正集:《皇甫持正集》是唐代文学家皇甫湜的作品集,皇甫湜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以文辞优美、议论深刻著称。
送简师序:《送简师序》是《皇甫持正集》中的一篇文章,序文是古代文章的一种文体,通常用于送别,表达对离去者的祝愿和感慨。
韩侍郎:韩侍郎指的是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曾任侍郎等官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贬潮州:贬潮州是指韩愈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广东潮州,潮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广东省东部。
浮图之士:浮图之士指的是佛教徒,浮图是佛教的梵文音译,指佛教徒。
蛇山鳄水万里之僉毒:蛇山鳄水万里之僉毒是一种比喻,形容潮州环境恶劣,有如蛇山鳄水般危险,僉毒即毒害。
进拜:进拜是指拜见上级或朝廷,表示尊敬和服从。
夕死者:夕死者指的是那些一旦得到拜见机会就会死去的人,这里用来形容那些急于求官的人。
佛其名:佛其名是指简师虽然名义上是佛教徒,但他的行为却与佛教徒有所不同。
儒其行:儒其行是指简师的行为符合儒家思想,儒家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流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夷狄:夷狄是古代汉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简师的服饰与汉族不同。
人其知:人其知是指简师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冠儒冠:冠儒冠是指戴上儒家的帽子,这里指儒生。
服朝服:服朝服是指穿着朝廷的官服,这里指朝廷官员。
经怪之说:经怪之说是指那些荒诞不经的学说,经指经典,怪指怪异。
斁彝伦:斁彝伦是指破坏了正常的道德伦理秩序,彝伦即道德伦理。
表而出之:表而出之是指将简师的事迹和品德公之于众,让更多人知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简师之贤-评注
《皇甫持正集》中的《送简师序》一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简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首先,作者以韩侍郎贬潮州的情景为引,描述了浮图之士对潮州鳄水的恐惧,以及他们对于简师即将到来的欢快。这种对比手法,既凸显了潮州的恶劣环境,也突出了简师的到来给当地带来的希望。
接着,作者用‘师虽佛其名,而儒其行’来形容简师,这里的‘佛其名’指的是简师出家为僧,而‘儒其行’则是指他的行为举止符合儒家道德。这种对比,既表现了简师在宗教身份与道德行为上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作者对简师道德品质的赞赏。
‘虽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简师的独特之处。夷狄指的是外族,这里用来形容简师的服饰,而‘人其知’则是指简师的行为和思想为人们所熟知和尊重。这种对比,既突出了简师在服饰上的特殊性,也凸显了他为人们所认可和尊敬的地位。
‘不犹愈于冠儒冠,服朝服,惑涨于经怪之说以斁彝伦邪’这句话,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冠儒冠,服朝服’指的是当时的士人,而‘经怪之说’则是指那些荒诞不经的学说。作者认为,简师的行为和思想远胜于那些沉溺于荒诞学说、违背儒家伦理的士人。
在赏析此段文字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若将朝得进拜而夕死者’中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简师到来前的紧张气氛;‘不犹愈于’中的反问手法,增强了作者的批判力度。
最后,作者‘予读其文,想见简师之贤,而惜其名无传于后世,故表而出之’的感慨,既表达了对简师贤能的赞赏,也流露出对简师名声不传的遗憾。这种情感,使得整篇文章更具感染力,让读者对简师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