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石宣为彗-原文
石虎将杀其子宣,
佛图澄谏曰:
‘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
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
虎不从。
明年,虎死;
二年,国亡。
《晋史》书之以为澄言之验。
予谓此乃石氏穷凶极虐,为天所弃。
岂一逆子便能上干玄象,起彗孛乎?
宣杀其弟韬,
又欲行冒顿之事,
宁有不问之理?
澄言既妄,
史氏误信而载之,
《资治通鉴》亦失于不删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石宣为彗-译文
石虎要杀他的儿子石宣,佛图澄劝说道:“陛下如果能够表现出仁慈和宽恕,国家的福气还能够延续;如果一定要处死他,石宣就会像彗星一样下扫邺宫。”石虎不听。第二年,石虎去世;第二年,国家灭亡。《晋史》记载这件事,认为这是佛图澄预言的应验。我认为这实际上是石氏家族因为极端凶暴和残虐而被天意所抛弃。难道仅仅是一个叛逆的儿子就能影响天象,引发彗星的出现吗?石宣杀了他的弟弟石韬,又想要做冒顿那样的事情,难道不会有人过问吗?佛图澄的话是错误的,史官误信并记载了这件事,《资治通鉴》也因为未能删去这一错误记载而失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石宣为彗-注解
石虎:石虎(?-349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自称赵王,后称帝,年号建平,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统治者之一。
宣:宣指的是石宣,石虎的儿子,后赵的太子。
佛图澄:佛图澄(232-348年),后赵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被誉为‘大德’,对后赵的佛教传播有重要影响。
陛下: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皇帝’。
慈恕:慈恕指的是仁慈和宽恕,是一种道德品质,表示对他人有爱心和宽容。
福祚:福祚指的是福气、福分和寿命,古代认为这是由天命所赐。
彗星:彗星是一种天体,由冰、尘埃等组成,拖着长长的尾巴,古代认为彗星的出现是凶兆。
邺宫:邺宫是后赵的皇宫,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
明年:明年指的是第二年。
国亡:国亡指的是国家灭亡。
《晋史》:《晋史》是晋朝的官方史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
验:验指的是应验,即预言或预兆得到实现。
穷凶极虐:穷凶极虐形容极端残暴和凶恶。
冒顿:冒顿是匈奴的单于,以勇猛著称,此处指石宣想要效仿冒顿的行为。
宁有不问之理:宁有不问之理表示按常理来说,应该会询问或追究,这里用来表达对石宣行为的质疑。
妄:妄指的是荒谬、不真实,这里指佛图澄的话是不真实的。
史氏:史氏指的是史书的编纂者或史学家。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巨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石宣为彗-评注
石虎将杀其子宣,佛图澄谏曰:‘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
此句描绘了石虎欲杀其子宣的情景,同时展现了佛图澄的劝谏。佛图澄以天象为喻,劝诫石虎应行仁政,否则将招致天灾。‘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强调君王应以仁爱为本,才能获得长久福祉。‘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则运用了天人感应的宗教观念,认为天象是上天对人间善恶的反映,彗星扫邺宫象征着灾祸降临。
虎不从。
此句简洁有力,表现了石虎对佛图澄劝谏的固执和一意孤行。‘不从’二字,既反映了石虎的刚愎自用,也预示了其命运的不幸。
明年,虎死;二年,国亡。
此句叙述了石虎死后的历史事实。‘明年’、‘二年’的表述,体现了史书的纪年方式,同时也暗示了石虎在位时间之短,国运之衰。
《晋史》书之以为澄言之验。
此句说明了《晋史》记载了佛图澄预言成真的事实。‘以为’表明了史家对佛图澄预言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人感应观念的信仰。
予谓此乃石氏穷凶极虐,为天所弃。
此句是作者对石虎及其家族的评价。‘穷凶极虐’形容石虎暴虐无道,‘为天所弃’则表明了作者认为石虎的暴政是导致国破家亡的原因。
岂一逆子便能上干玄象,起彗孛乎?
此句质疑了佛图澄预言的合理性。‘岂’字表达了一种反问的语气,作者认为一个逆子不可能影响天象,引发彗星。
宣杀其弟韬,又欲行冒顿之事,宁有不问之理?
此句进一步揭示了石宣的罪行。‘宣杀其弟韬’表明了石宣的残忍,‘又欲行冒顿之事’则暗示了石宣的野心。‘宁有不问之理’则是对石虎不问罪责的批评。
澄言既妄,史氏误信而载之,《资治通鉴》亦失于不删也。
此句对佛图澄预言的荒谬和史书的失实进行了批判。‘既妄’表明了作者认为佛图澄的预言是虚假的,‘误信’则指出了史家对预言的盲目相信。‘失于不删’则是对《资治通鉴》在编纂过程中未能删去错误记载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