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法恶诞谩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法恶诞谩-原文

李广以私忿杀霸陵尉,上书自陈谢罪。

武帝报之曰:‘报忿除害,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

张敞杀絮舜,上书曰:‘臣侍罪京兆,絮舜本臣素所厚吏,以臣有章劾当免,受记考事,谓臣‘五日京兆’,背恩忘义。臣窃以舜无状,枉法以诛之。臣贼杀不辜,鞫狱故不直,死无所恨。’

宣帝引拜为刺史。

汉世法令,最恶诞谩罔上。

广、敞虽妄杀人,一语陈情,则赦之不问,所以开臣下不敢为欺之路也。

武帝待张汤非不厚,及问鲁谒居事,谓其怀诈面欺,杀之不贷,真得御臣之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法恶诞谩-译文

李广因为私人恩怨杀了霸陵尉,于是上书给皇帝陈述自己的罪行并请求宽恕。武帝回复说:‘报复怨恨,消除祸害,这正是朕希望将军去做的事情。至于摘下帽子,光着脚,磕头请罪,这难道是朕想要看到的样子吗!’

张敞杀了絮舜,上书说:‘我在京兆担任官职时,絮舜原本是我非常看重的小吏,因为我认为他应该因为我的弹劾而被免职,但他却接受了调查任务,对我说“五日京兆”,背弃恩情,忘记道义。我认为絮舜行为不端,就依法处决了他。我错误地杀害了无辜之人,审案时故意不公正,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

宣帝将他提拔为刺史。汉朝的法律规定,最讨厌的就是欺骗皇帝。李广和张敞虽然胡乱杀人,但只要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皇帝就会赦免他们,不追究责任,这就是为了开导臣子们,让他们不敢欺骗。

武帝对待张汤并不薄,但当询问鲁谒居的事情时,认为他心怀欺诈,当面撒谎,于是毫不留情地杀了他,这真正体现了皇帝驾驭臣子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法恶诞谩-注解

李广:李广,西汉时期著名将领,以勇猛著称,但命运多舛,未能封侯。在这里,他是作为案例被提及的。

私忿:私忿,指个人的私怨、私愤。

霸陵尉:霸陵尉,指霸陵的守卫官,霸陵是汉武帝的陵墓。

上书:上书,指向上级或皇帝呈递书面报告或请求。

自陈谢罪:自陈谢罪,指自己陈述错误并向对方道歉。

武帝:武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以雄才大略和开疆拓土著称。

报忿除害:报忿除害,指报复私怨以消除祸害。

免冠徒跣:免冠徒跣,指摘掉帽子,赤着脚,表示极度谦卑。

稽颡:稽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即磕头。

张敞:张敞,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絮舜:絮舜,张敞所提到的官员。

侍罪:侍罪,指因罪而侍奉。

素所厚吏:素所厚吏,指平时关系较好的官员。

章劾:章劾,指弹劾、告发。

免:免,指免职。

受记考事:受记考事,指接受命令调查事情。

五日京兆:五日京兆,一种讽刺的说法,意指官职不保,任期短暂。

背恩忘义:背恩忘义,指忘记恩情,违背道义。

臣窃以:臣窃以,表示私下认为。

无状:无状,指行为不端,没有规矩。

枉法以诛之:枉法以诛之,指违法行事而将其处死。

鞫狱:鞫狱,指审讯案件。

故不直:故不直,指故意不公正。

死无所恨:死无所恨,指死而无憾。

宣帝:宣帝,指汉宣帝刘询,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

引拜为刺史:引拜为刺史,指任命为刺史,刺史是汉朝的地方行政官员。

汉世法令:汉世法令,指汉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诞谩罔上:诞谩罔上,指虚假不实,欺骗上级。

妄杀人:妄杀人,指随意杀人。

开臣下不敢为欺之路:开臣下不敢为欺之路,指让臣子不敢欺骗上级。

张汤:张汤,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执法严明著称。

鲁谒居事:鲁谒居事,指鲁谒居所涉及的事情。

怀诈面欺:怀诈面欺,指心怀欺诈,表面欺骗。

杀之不贷:杀之不贷,指坚决处死,不予宽恕。

真得御臣之法:真得御臣之法,指真正掌握了驾驭臣子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法恶诞谩-评注

李广以私忿杀霸陵尉,上书自陈谢罪。此句描述了李广因个人私怨而杀害了霸陵尉,之后上书皇帝自陈罪过。李广的行为虽有过激,但他的自陈谢罪表明了他对皇帝的忠诚和对错误的认知。‘私忿’一词体现了个人情感的失控,而‘上书自陈’则展现了古代文臣对皇帝的尊重和对罪行的正视。

武帝报之曰:‘报忿除害,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武帝的回答揭示了皇帝对李广行为的理解和宽容。‘报忿除害’表明皇帝认为李广的行为是为了消除祸害,而‘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则是古代臣子对皇帝表示极端谦卑和悔过的礼仪。武帝的话中透露出皇帝对臣子的信任和对礼仪的尊重。

张敞杀絮舜,上书曰:‘臣侍罪京兆,絮舜本臣素所厚吏,以臣有章劾当免,受记考事,谓臣‘五日京兆’,背恩忘义。臣窃以舜无状,枉法以诛之。臣贼杀不辜,鞫狱故不直,死无所恨。’张敞上书的内容详细叙述了他杀絮舜的原因和自己的内心感受。‘侍罪京兆’表明张敞在担任京兆尹时犯有过错,而‘背恩忘义’则揭示了絮舜的不忠。张敞的自白既表达了他的悔恨,也显示了他对法律的尊重。

宣帝引拜为刺史。此句说明了宣帝对张敞的宽容和信任,将他从罪犯转变为官员,这一举动体现了古代皇帝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改过自新的鼓励。

汉世法令,最恶诞谩罔上。广、敞虽妄杀人,一语陈情,则赦之不问,所以开臣下不敢为欺之路也。此句强调了汉代的法律精神,即对于不诚实和欺骗皇帝的行为最为厌恶。而对于犯了错误但能够诚心悔过的臣子,皇帝会给予赦免,以此鼓励臣子坦诚相对,不敢欺骗。

武帝待张汤非不厚,及问鲁谒居事,谓其怀诈面欺,杀之不贷,真得御臣之法。此句描述了武帝对待张汤的态度,一方面对他非常优待,另一方面在涉及重大事件时,对于欺诈行为绝不姑息。这体现了武帝的公正和严明的治国理念,同时也表明了古代皇帝对忠诚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法恶诞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