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文失材-原文
汉文帝见李广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下贾谊,曾不得一官。
史臣犹赞美文帝,以为山言为激切,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
观此二事,失材多矣。
吴楚反时,李广以都尉战昌邑下,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赏不行。
武帝时,五为将军击匈奴,无尺寸功,至不得其死。
三朝不遇,命也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文失材-译文
汉文帝见到李广说:‘可惜李广没有遇到好时机,如果是在汉高祖的时代,成为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贾山上书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用秦朝作为例子,他的话忠诚正直,表达清晰,不亚于贾谊,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史官仍然赞美汉文帝,认为贾山的言辞激烈尖锐,但最终并没有对他进行惩罚,这为广开言路提供了保障。从这两件事来看,失才的人真是太多了。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以都尉的身份在昌邑城下作战,名声大噪,梁王把将军印授予了李广,因此他的功绩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
汉武帝时期,李广五次担任将军,攻打匈奴,却没有取得任何战功,甚至都没有得到一个善终。
三朝不遇,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文失材-注解
汉文帝:汉文帝,即刘恒,西汉时期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推行黄老之术,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李广:李广,西汉时期著名将领,以勇猛著称,但命运多舛,多次战功显赫却未能封侯。
万户侯:万户侯,古代的一种封号,指封地内拥有万户人口的侯爵,是当时的一种高官厚禄。
贾山上书:贾山,西汉时期文学家,曾上书汉文帝,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
治乱之道:治乱之道,指治理国家使之安定和混乱的原因及方法。
秦:秦,指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因暴政而亡。
忠正明白:忠正明白,指忠诚正直,言辞清晰明了。
贾谊:贾谊,西汉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以文学成就和政治见解著称。
史臣:史臣,指负责撰写史书的官员。
激切:激切,指言辞激烈而直接。
吴楚反:吴楚反,指西汉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一次大规模叛乱。
都尉:都尉,古代军事职务,相当于现代的师长。
昌邑下:昌邑下,指昌邑城下,可能是指某次战役的地点。
梁王:梁王,指梁国的王,此处可能是指梁王刘武,他曾授予李广将军印。
将军印:将军印,将军的官印,是将军身份的象征。
赏不行:赏不行,指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
武帝:武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第五位皇帝,实行开疆拓土、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
匈奴:匈奴,古代游牧民族,与汉朝长期存在战争。
尺寸功:尺寸功,指微小的功绩。
三朝不遇:三朝不遇,指在三个朝代都没有得到重用。
命也夫:命也夫,感叹命运无常,一切皆由天命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文失材-评注
汉文帝见李广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此句中,文帝对李广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惜’字表达了文帝对李广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的惋惜之情。‘不逢时’则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暗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令当高祖世’则是对李广才能的高度认可,认为他在汉高祖时代定能成就一番伟业。‘万户侯岂足道哉’更是将李广的功业与万户侯相比,凸显了李广的英勇与才能远超一般功臣。
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下贾谊,曾不得一官。此句中,作者通过贾山与贾谊的对比,赞扬了贾山的忠诚与才华。‘上书言治乱之道’表明贾山敢于直言进谏,具有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借秦为喻’则显示了贾山善于借鉴历史,以古鉴今。‘其言忠正明白’是对贾山言辞的肯定,认为其言辞直率、忠诚且明白易懂。‘不下贾谊’则是对贾山才华的高度评价,认为其才学不低于西汉著名的文学家贾谊。‘曾不得一官’则是对贾山遭遇的同情,暗示了其才华被埋没的遗憾。
史臣犹赞美文帝,以为山言为激切,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此句中,作者对史臣的评价持批评态度。‘史臣犹赞美文帝’表明史臣对文帝的评价是正面的,但作者认为这种赞美过于片面。‘以为山言为激切’则是对贾山言辞的误解,认为其过于激烈。‘终不加罚’则是对文帝宽容态度的赞扬,但作者认为这种宽容过于纵容了贾山的直言进谏,导致了政治上的混乱。
观此二事,失材多矣。此句中,作者对上述两件事的评价是负面的。‘观此二事’是对前面两件事的总结。‘失材多矣’则是对当时社会人才浪费的痛心疾首,认为许多有才华的人未能得到重用。
吴楚反时,李广以都尉战昌邑下,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赏不行。此句中,作者对李广遭遇的描述充满了悲壮。‘吴楚反时’指的是西汉初年吴楚七国之乱,李广作为都尉参与了战斗,并因此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表明李广得到了梁王的赏识,但‘故赏不行’则暗示了李广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
武帝时,五为将军击匈奴,无尺寸功,至不得其死。此句中,作者对李广晚年的遭遇进行了概括。‘武帝时’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李广多次担任将军,参与抗击匈奴的战斗,但‘无尺寸功’则表明他并未取得显著的战功。‘至不得其死’则是对李广悲惨结局的描述。
三朝不遇,命也夫!此句中,作者对李广一生的遭遇进行了总结。‘三朝’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朝,‘不遇’则是对李广一生未遇明君的感慨。‘命也夫’则是对命运无常的感叹,认为李广的遭遇是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