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
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
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
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
直指使见,因暴胜之而见。
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译文
汉朝的官员有些名字并没有在《百官表》中记载,而是因为某些事件才被提到。比如,负责处理冤狱的使者,是因为张敞处决了絮舜这个人才被知道的;负责推广美好习俗的使者,是因为何并代替严诩这个人才被提及的;负责河堤事务的使者,是因为王延世堵塞了决口的河流才被提及的;负责直接指派的使者,是因为暴胜之这个人而被人知道的。这难道不是根据具体事件设立官职,事情结束后官职也就随之取消了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注解
汉官名:指汉朝的官职名称,是古代中国官制的一部分,反映了汉朝的政治体制和行政职能。
《百官表》:《百官表》是《汉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记录了汉朝的官职设置和官员职责。
行冤狱使者:指负责调查和纠正冤狱的使者,是汉朝设立的特殊官职,用以监督司法公正。
张敞杀絮舜:张敞是西汉时期的官员,絮舜是他的下属。这里提到的事件可能是指张敞因某事处决了絮舜,从而使得行冤狱使者的职位被设立。
美俗使者:指负责推广和监督社会风俗的使者,是汉朝设立的特殊官职,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何并代严诩:何并和严诩都是汉朝的官员,这里可能是指何并代替严诩担任美俗使者的职位,因此美俗使者的职位被设立。
河堤使者:指负责河堤建设和维护的使者,是汉朝设立的特殊官职,用以保障水利和防洪。
王延世塞决河:王延世是西汉时期的官员,塞决河可能是指他负责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河堤,因此河堤使者的职位被设立。
直指使者:直指使者是汉朝设立的一种特殊官职,负责直接向皇帝汇报情况,是皇帝的亲信和耳目。
暴胜之:暴胜之是西汉时期的官员,这里提到的事件可能是指暴胜之因为某事被皇帝派遣担任直指使者,因此直指使者的职位被设立。
因事置官:指根据具体事件设立官职,这种官职通常是为了处理某一特定事件或问题而临时设立的。
事已即罢:指事件处理完毕后,相应的官职也随之撤销,体现了古代官制中官职设置灵活性和权变的特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作者通过对汉代官职设立与废止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官制的一些特点。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1.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此句指出汉代的官职并非全部都在《百官表》中记载,有些官职是因特定事件而设立的。这里的’不书于《百官表》’表明这些官职并非固定不变的常设官职,而是根据具体事件临时设置的。
2. ‘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此句以’行冤狱使者’为例,说明这种官职是因为张敞杀死了絮舜这一事件而设立的。这里的’因’字体现了官职设立与具体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3. ‘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此句以’美俗使者’为例,指出这种官职是因为何并代严诩这一事件而设立的。这里的’何并代严诩’是引发官职设立的具体事件。
4. ‘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此句以’河堤使者’为例,说明这种官职是因为王延世塞决河这一事件而设立的。这里的’塞决河’是导致官职设立的具体原因。
5. ‘直指使者,因暴胜之而见’:此句以’直指使者’为例,指出这种官职是因为暴胜之这一事件而设立的。这里的’暴胜之’是官职设立的具体事件。
6. ‘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此句是作者对上述现象的反思,认为官职的设立与废止都是根据具体事件来决定的,一旦事件解决,官职也随之废止。这里的’岂非’表达了一种反问的语气,强调官职设立与事件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汉代官职设立与废止的描述,揭示了古代官制的一个特点:官职的设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事件的需要而灵活设置的。这种官职设置方式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治理特点,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