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原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

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

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

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

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

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

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

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

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

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

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译文

在秦朝和楚国交替的时期,楚怀王因为牧羊的小孩子而立了项氏为君,从头到尾才三年。根据事情的发展来看,东坡称他是天下贤明的君主。项梁死后,楚怀王吞并了吕臣和项羽的军队,亲自指挥,项羽不敢争权。看到宋义议论军事,楚怀王就任命他为上将军,而项羽则成为次将。选择将领入关中,项羽怨恨秦国,他气势汹汹地愿意和刘邦一起西进,楚怀王认为项羽性格勇猛可能会生祸,所以不答应,只派遣了刘邦,项羽不敢违抗。等到秦国已经灭亡,项羽派人回报告楚怀王,楚怀王说:‘如约。’于是命令刘邦治理关中。这些事情,楚怀王都能自己决定命令,不是平庸无能的君主受到强势大臣的命令,所以他最终没有能够保全项氏。然而,派遣将领救援赵国并灭亡秦国,直到拥有天下,都是他一手操作的。太史公写《史记》,应当为楚怀王立本纪,接着在秦国之后,直到他去世,然后可以接着写汉高祖的事迹。但是太史公却立了《项羽本纪》,将义帝的事情仅仅附在后面,这实际上是把项羽当作取代秦国的人来看待,他的错误很多。汉高祖曾经下诏,为秦皇帝、楚隐王、魏王、齐王、赵王死后设立守墓人,连义帝这个他曾经的君主都没有提及,难道是简策失落了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注解

秦楚之际:指秦朝末年,楚汉争霸的时期。

楚怀王:楚国的君主,名熊心,楚汉争霸时期的重要人物。

牧羊小儿:指年幼的牧羊人,这里比喻楚怀王地位低微。

项氏:指项羽及其家族,项羽是楚汉争霸的主要人物之一。

首尾才三年: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三年时间。

东坡:指宋代文学家苏轼,这里指苏轼的评价。

天下之贤主:指楚怀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

项梁:项羽的父亲,楚汉争霸时期的重要人物。

吕臣:楚汉争霸时期的人物,曾协助项羽。

项羽:楚汉争霸的主要人物之一,勇猛善战。

宋义:楚汉争霸时期的人物,有军事才能。

上将军:最高的军事指挥官。

次将:次高的军事指挥官。

入关:指进入关中地区,关中是秦朝的都城。

沛公:指刘邦,楚汉争霸的主要人物之一,后来成为汉高祖。

慓悍:勇猛而难以驾驭。

祸贼:指带来祸害的敌人。

自制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太史公:指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

本纪:《史记》中记载帝王事迹的篇章。

汉高祖:指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义帝:指楚怀王熊心,楚汉争霸时期楚国的君主。

守冢:守护坟墓。

简策脱佚:简策是古代书写材料,脱佚指丢失或遗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评注

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

此句开篇点明了楚怀王即位的历史背景,他以牧羊小儿身份被立为项氏之主,时间跨度仅为三年。这反映了楚怀王即位时的权势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其统治的不稳定性和短暂性。

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

此句通过引用苏轼的评价,肯定了楚怀王的贤能。‘以事考之’意味着通过具体事件来考察,‘天下之贤主’则是对楚怀王的高度评价。这表明楚怀王在位期间,尽管时间短暂,但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能得到了认可。

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

此句描述了项梁死后,楚怀王并吞吕臣、项羽的军队,自行统领。‘自将之’表明楚怀王亲自掌管军队,而‘羽不敢争’则说明项羽不敢与之争斗。这反映了楚怀王在军事上的权威和项羽的服从态度。

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

此句讲述了楚怀王在军事上的决策,他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这表明楚怀王在军事指挥上具有独到见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将领的职位。

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

此句描述了楚怀王在入关战役中的决策。项羽因怨恨秦朝,希望与刘邦一同西征,但楚怀王认为项羽性情慓悍,可能成为祸害,因此只派遣刘邦,项羽不敢违抗。这反映了楚怀王在用人方面的谨慎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

此句讲述了秦朝灭亡后,项羽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楚怀王表示‘如约’,并命令刘邦统治关中。这表明楚怀王在秦朝灭亡后,能够按照约定履行承诺,体现了其诚信和责任感。

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

此句总结了楚怀王在位期间的表现,认为他能够独立作出决策,并非依赖强臣的平庸君主。这表明楚怀王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但最终未能保全项氏的统治。

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

此句强调了楚怀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他派遣将领救援赵国,最终灭掉秦朝,并建立了新的天下。这表明楚怀王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卓越的成就。

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

此句批评了太史公在《史记》中的记载方式,认为楚怀王应该被立为本纪,继承秦朝之后,而汉高祖则应该在楚怀王之后。这反映了作者对太史公记载的质疑和对楚怀王历史地位的肯定。

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

此句进一步批评了太史公在《史记》中的记载,认为太史公将项羽立为本纪,而将义帝的事情仅作为附见,这是将项羽视为代替秦朝的新统治者,这种观点存在诸多错误。

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此句通过对比,指出汉高祖在位时对秦皇帝、楚隐王以及其他三王的纪念,却独独缺少对义帝的纪念。作者质疑这是否是因为简策的脱佚,还是有意为之。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记载的严谨态度和对义帝地位的关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