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李益卢纶诗-原文
李益、卢纶、皆唐大历十才子之杰者。
纶于益为内兄,尝秋夜同宿,益赠纶诗曰:
“世故中年别,余生此会同。却将愁与病,独对朗陵翁。”
纶和曰:
“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风雨夜,相问两衰翁。”
二诗虽绝句,读之使人凄然,皆奇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李益卢纶诗-译文
李益和卢纶都是唐代大历年间十位杰出才子中的佼佼者。卢纶是李益的内兄,他们曾经在一个秋夜共同住宿,李益赠给卢纶一首诗说:‘因为世间的种种原因,我们在中年时分别,而我的余生能在这里与你重逢。现在我只能把忧愁和疾病留给自己,独自面对那朗陵翁。’卢纶回应道:‘我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经历了十年的分别,今天终于又能相聚。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们两个衰老的老人相互问候。’这两首诗虽然是绝句,但读起来让人感到凄凉,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李益卢纶诗-注解
李益:李益(约748年-约829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君虞,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与卢纶、吉中孚等诗人并称‘大历十才子’。
卢纶:卢纶(约739年-约799年),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与李益、吉中孚等诗人并称‘大历十才子’。
唐大历十才子:唐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活跃的十位著名诗人,他们分别是李益、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在文学上各有成就,代表了唐代中叶诗歌的一个流派。
内兄:内兄是指妻子的哥哥,即妻子的亲兄弟。
世故中年别:世故指世态炎凉,中年指中年时期,别指离别。
余生此会同:余生指剩下的岁月,此会同指这次聚会。
却将愁与病:却将指反而,愁与病指忧愁和疾病。
独对朗陵翁:独对指独自面对,朗陵翁指朗陵地方的老人。
戚戚一西东:戚戚指悲伤的样子,一西东指从西到东,形容离别。
十年今始同:十年指十年时间,今始同指现在才再次相聚。
可怜风雨夜:可怜指令人怜悯,风雨夜指风雨交加的夜晚。
相问两衰翁:相问指相互问候,两衰翁指两位衰老的老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李益卢纶诗-评注
李益与卢纶均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中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此段文字首先对二人的身份进行了介绍,点明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后续的诗歌赏析奠定了基础。
李益赠给卢纶的诗句‘世故中年别,余生此会同’中,‘世故’二字揭示了人生经历的沧桑感,‘中年别’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余生此会同’中的‘此会同’指的是两人此次的相聚,‘余生’则是对未来时光的展望,透露出一种无奈中的期待。
‘却将愁与病,独对朗陵翁’这句诗,‘却’字转折意味浓厚,将诗人的愁苦与病痛之情与孤独之感交织在一起。‘独对朗陵翁’中的‘独’字强调了孤独,‘朗陵翁’则是对卢纶的尊称,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卢纶的和诗‘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中,‘戚戚’二字描绘了离别之苦,‘一西东’则是指两人分别的方位,‘十年今始同’则是对重逢的喜悦之情。
‘可怜风雨夜,相问两衰翁’这句诗,‘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风雨夜’则是对当时环境的描绘,增加了诗句的意境。‘相问’二字则表现了两人重逢时的温馨场景,‘两衰翁’则是对彼此年迈的感慨。
这两首诗虽然都是绝句,但读来却让人感到凄然。李益的诗句中透露出一种对友人的深情与对人生的感慨,而卢纶的和诗则更加注重对友情的描绘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二人的诗歌风格虽各有特色,但都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
这两首诗的赏析,不仅是对两位诗人诗歌艺术的欣赏,更是对唐代文人心态的深入理解。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