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宰我不诈-原文
宰我以三年之丧为久,
夫子以食稻衣锦问之曰:‘于女安乎?’
曰:‘安。’
后人以是讥宰我,谓孔门高第乃如是。
殊不知其由衷之言,不为诈隐,所以为孔门高第也。
鲁悼公之丧,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勉而为瘠,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则食食。’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
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
谓勉强过礼也。
夫不情之恶,贤者所深戒,
虽孟敬子之不臣,宁废礼食食,
不肯不情而为瘠。
盖先王之泽未远,故不肖者亦能及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宰我不诈-译文
宰我认为三年的丧期太长了,孔子就问他:‘你这样觉得安心吗?’宰我说:‘安心。’后来的人因此批评宰我,认为孔子的门下高徒竟然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宰我是真心话,并没有虚伪隐瞒,这就是他成为孔子高徒的原因。
鲁国的悼公去世时,孟敬子说:‘吃粥是天下通行的礼节,我们三个大臣不能住在公室里,这件事天下人都知道了,我们勉强节食,难道不会让人怀疑我们不是出于真情而节食吗?我还是要正常吃饭。’
乐正子春的母亲去世,他五天没有吃饭,说:‘我后悔了,自从我母亲去世后,我就不能再表达我的真情,我还需要真情做什么呢!’他认为这是过度遵循礼节的表现。
那种不真实的做法,是贤者所深恶痛绝的,即使是孟敬子这样的不守臣道的人,宁愿废除礼节而正常吃饭,也不愿意不真诚地节食。
因为先王的恩泽还未远去,所以不肖之徒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宰我不诈-注解
宰我:宰我,名予,字子我,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口才著称。这里指孔子的一位弟子。
三年之丧:古代的一种丧礼,指为父母守丧三年,期间不得食肉、饮酒、娱乐等。
夫子: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
食稻衣锦:食稻衣锦,指生活富足,饮食精美,衣着华丽。
安:安,指安心、舒适。
孔门高第:孔门高第,指孔子门下优秀的学生。
鲁悼公:鲁悼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国君。
孟敬子:孟敬子,是鲁国的一位大夫。
食粥:食粥,指吃粥,这里指守丧期间吃简单的食物。
达礼:达礼,指普遍认可的礼节。
瘠:瘠,指身体消瘦,这里指因守丧而身体变得消瘦。
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是乐正氏的子春,是孔子的弟子。
不情:不情,指不符合人之常情。
先王之泽:先王之泽,指古代贤明君主的恩泽。
不肖者:不肖者,指品行不端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宰我不诈-评注
宰我以三年之丧为久,夫子以食稻衣锦问之曰:‘于女安乎?’曰:‘安。’
此段古文出自《论语》,宰我对于三年之丧的时长表示异议,认为时间过长。孔子以‘食稻衣锦’的问题反问宰我,意在探究宰我对于丧礼的态度是否出于真心。宰我回答‘安’,表明他对于丧礼的时长并不介意,这反映了宰我对于礼的灵活理解和实用主义。
后人以是讥宰我,谓孔门高第乃如是。
这里‘后人’对于宰我的回答表示讥讽,认为孔门弟子中竟然有如此不守礼数的人。然而,这种看法忽视了宰我回答背后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殊不知其由衷之言,不为诈隐,所以为孔门高第也。
这句话指出,宰我的回答并非虚假,而是出自真心,这正是他能够成为孔门高第的原因。宰我敢于直言,不拘泥于传统礼数,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独立思考。
鲁悼公之丧,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勉而为瘠,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则食食。’
孟敬子在鲁悼公之丧期间,坚持食粥以示哀悼,认为这是天下通行的礼节。然而,他担心自己过于节食,可能会引起他人怀疑他并非出于真情而节食,因此决定恢复正常饮食。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谓勉强过礼也。
乐正子春在母亲去世后,五天不食,表达了他对于母亲离世的悲痛。然而,他后来后悔自己的行为,认为这是过分追求礼节的表现。
夫不情之恶,贤者所深戒,虽孟敬子之不臣,宁废礼食食,不肯不情而为瘠。
这句话强调了不真诚的恶行是贤者所深恶痛绝的。即使孟敬子作为臣子不遵守礼节,他也不愿意为了礼节而做出不真诚的行为。
盖先王之泽未远,故不肖者亦能及之。
最后,这句话指出,由于先王的恩泽尚未远去,即使是品行不端的人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影响。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教化的重视,以及文化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