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原文
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
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
盖不以近职处散地也。
带职致仕,方自熙宁中王素始。
后改集贤学士为修撰,政和中又改为右文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译文
在熙宁年间之前,那些担任待制学士的官员退休后,通常会被调任其他官职并解除原来的学士职务。如果是因为疾病而退休的,也会被调任为集贤院学士。这是因为不会把接近原职的官员安排到闲散的位置上。
带有官职退休的情况,是从熙宁年间开始由王素开始的。后来,集贤学士的职位被改为修撰,在政和年间又改为右文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注解
熙宁:熙宁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068年至1077年。在这里,熙宁指的是熙宁年间,即神宗在位期间。
待制学士:待制学士是宋代的一种官职,是翰林学士的副手,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文书。待制学士在宋代文官体系中属于中级官职。
致仕:致仕是古代官员退休的称谓。官员到一定年龄或因健康原因不能继续任职时,可以申请退休,称为致仕。
迁官:迁官是指官员的调动或升迁。在古代,官员的职位变动频繁,迁官是官员职业生涯中的常态。
解其职:解其职指的是解除某人的职务,使其不再担任原来的官职。
疾就闲:疾就闲是指官员因病而退休。这里的“疾”指的是疾病,而“就闲”则是指退休。
集贤院学士:集贤院学士是宋代的一个官职,属于文学侍从官,负责编纂书籍、撰写诗文等。
带职致仕:带职致仕是指官员在退休时仍然保留一定的官职,不脱离官场。
王素:王素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熙宁年间担任过待制学士。
修撰:修撰是宋代的一种官职,负责修撰史书,是翰林学士的一种。
政和:政和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111年至1118年。在这里,政和指的是政和年间,即徽宗在位期间。
右文:右文是宋代的一种官职,是翰林学士的一种,主要负责文学创作和文献编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评注
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
此句描述了北宋熙宁年间之前,待制学士在退休后,通常会被调任其他官职,并解除其待制学士的职务。这里的‘待制学士’是指皇帝的文学顾问,是当时文官体系中的重要职位。‘致仕’则是指官员退休,这里的‘率’字表明这一做法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当时官场对于退休官员的处理方式。
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对于因疾病而退休的官员,也会进行相应的职务调整,将其从待制学士的位置上换为集贤院学士。‘集贤院学士’同样是皇帝的文学顾问,但地位相对待制学士略低。这一做法体现了当时对于官员健康问题的重视,以及对退休官员的关怀。
盖不以近职处散地也。
‘盖’字在此处起到总结前文的作用,‘不以近职处散地’则是对前述做法的概括。这句话强调了当时官场的一个原则,即退休官员不应被安置在过于闲散的职位上,以免影响其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和地位。
带职致仕,方自熙宁中王素始。
这句话提到了一个转折点,即从熙宁年间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退休方式——带职致仕。‘带职’意味着官员在退休后仍保留一定的职务,‘熙宁中’指的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素’则是当时的一位官员。这句话揭示了官场制度的变革,以及对官员退休制度的重新定义。
后改集贤学士为修撰,政和中又改为右文云。
此句继续描述了官职名称的变化。‘集贤学士’改为‘修撰’,‘修撰’是负责修撰史书的官员,这一职位更加强调了文官的学术性。‘政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右文’则是对文官的一种尊称。这些职位的变迁反映了北宋时期对于文官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调整,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