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原文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

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其盛可知矣。

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

杨行密复茸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

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

今日真可酸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译文

唐朝时期,盐铁转运使的职位设在扬州,他们掌握了极大的利益和权力,判官的人数多达数十人,商贾众多,如同织布一般密集。因此有谚语说‘扬一益二’,意思是说扬州的繁荣程度是天下第一,而蜀地次之。

杜牧在他的诗中写道‘春风十里珠帘’,张祜的诗中则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的诗中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的诗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扬州的繁荣。

然而,自从毕师铎和孙儒的混乱之后,扬州变得荒凉,如同废墟。杨行密重新修建了它,使它逐渐变得强大,但又在显德年间被毁。本朝(指宋朝)和平了170年,其繁荣程度还不及唐朝的十分之一,今天的情况真是让人感到心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注解

盐铁转运使:盐铁转运使是唐代设立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盐铁生产和运输,是朝廷重要的财政官员。

扬州:扬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历史上多次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下第一州’。

尽斡利权:尽斡利权意味着全面掌握和利用权力,此处指盐铁转运使在扬州拥有极大的权力。

判官:判官是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助理或顾问,负责协助官员处理政务。

商贾如织:商贾如织形容商人和商人众多,商业活动繁忙,繁荣景象。

扬一益二:扬一益二是一个成语,意指扬州的经济繁荣程度超过其他地方,一个扬州可以抵得上两个其他地方。

杜牧: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

春风十里珠帘:这句诗描绘了扬州春天的美景,‘春风十里’指扬州城内风光旖旎,‘珠帘’则暗示了城市的繁华。

张祜:张祜是唐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著称。

禅智山:禅智山是扬州的一座山,诗中提及此处,表达了诗人对扬州美景的喜爱。

毕师铎、孙儒之乱:毕师铎、孙儒之乱是唐朝末年发生在扬州的一次战乱,导致扬州城遭受严重破坏。

杨行密:杨行密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在扬州重建城市,使其逐渐恢复繁荣。

显德:显德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一个年号,诗中提及的‘显德’可能指后周皇帝郭威在位期间。

承平:承平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酸鼻:酸鼻在这里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意指感到非常遗憾或悲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评注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此句描绘了唐代扬州盐铁转运使的权势之盛,盐铁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转运使掌管其事,权势自是不凡。‘尽斡利权’意指其权势达到了极致,‘判官多至数十人’则反映了其机构庞大,‘商贾如织’形容商贾云集,商业繁荣,展现了扬州作为当时经济中心的地位。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扬一益二’是当时流传的谚语,‘扬’指扬州,‘益’指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和‘二’则分别代表扬州和益州的繁荣程度。此句强调了扬州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地位,以及其与益州的比较,凸显了扬州的盛况。

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这两句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和张祜之手,通过诗句展现了扬州的繁华景象。杜牧的‘春风十里珠帘’描绘了扬州春天的美景,珠帘暗示了富贵人家,‘十里’则强调了地域之广。张祜的诗句则从市井生活的角度出发,‘十里长街市井连’表现了街市的繁华,‘月明桥上看神仙’则将市井生活与仙境相联系,‘人生只合扬州死’则是对扬州繁华的极致赞美,‘禅智山光好墓田’则是对扬州自然环境的描绘。

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王建的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夜市的景象,‘夜市千灯照碧云’表现了夜市的繁华,‘高楼红袖客纷纷’则描绘了楼台之上饮酒作乐的士人,‘如今不似时平日’反映了作者对扬州昔日繁荣的怀念,‘犹自笙歌彻晓闻’则是对扬州夜市繁华的再次强调。

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的这首诗从月亮的角度出发,将扬州的繁华与月亮的美丽相联系,‘天下三分明月夜’意指天下三分之一的夜晚都因扬州而美丽,‘二分无赖是扬州’则是对扬州繁华的再次赞美。

其盛可知矣。

此句是对扬州盛况的总结,‘其’指代扬州,‘盛’指繁荣,‘可知’意指其繁荣程度显而易见。

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

此句反映了扬州历史上的动荡,毕师铎、孙儒之乱是指唐朝末年扬州地区发生的战乱,‘荡为丘墟’则形容战乱后扬州的荒凉景象。

杨行密复茸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

杨行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人物,他重新修复了扬州,使之成为强大的藩镇。‘复茸’意为修复,‘稍成壮藩’指扬州逐渐恢复了繁荣,但随后又因显德(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年号)而毁于一旦。

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唐朝扬州繁荣的怀念,‘本朝’指唐朝之后的时代,‘承平百七十年’意指唐朝之后长达一百七十年的和平时期,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达到唐朝扬州的十分之一繁荣。‘酸鼻’则是作者对这种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惋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