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古人无忌讳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古人无忌讳-原文

古人无忌讳。

如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

入宫而不敢哭,武子命之哭。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有父死,将出哭于巷者,曾子曰:‘反,哭于尔次。’北面而吊焉。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哭于子贡寝门之外,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

夫以国卿之寝阶,许外人入哭而葬;已所居室,而令门弟子哭其亲;朋友之丧,而受哭于寝门之外;今人必不然者也。

圣贤所行,固为尽礼,季孙宿亦能如是。

以古方今,相去何直千万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古人无忌讳-译文

古人没有太多忌讳。

比如季武子去世后,杜家的墓地就在西阶下面,他请求将两个人合葬在一起,季武子答应了。

他进入宫殿后不敢哭,季武子让他哭。

曾子和客人站在门边,他的一个学生父亲去世了,准备出去在巷子里哭,曾子说:‘回来,在你住的地方哭吧。’然后面朝北面去吊唁。

伯高在卫国去世,消息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仲由和端木赐来见我,我在他们家哭吧。’于是他在子贡的住处门外哭,并让子贡做主事人,说:‘为了你而哭,来的人都要向他行礼。’

凭借国卿的地位,允许外人进入自己的寝阶哭丧并埋葬;自己居住的地方,却让门下的学生为自己父亲哭丧;朋友的丧事,却在寝门外接受哭丧;现在的人一定不会这样做。

圣贤的行为,自然是完全符合礼节的,季孙宿也能做到这样。

用古代的礼节来对照现在,差距何止千万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古人无忌讳-注解

季武子:季武子,即鲁国大夫季孙宿,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人物,鲁昭公时期的正卿。

杜氏:杜氏,指鲁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西阶之下:西阶,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台阶,位于堂的西边,是主人或尊贵客人上堂的地方。西阶之下,指堂的内部,但不是正堂。

合葬:合葬,指将死者的遗体合在一起埋葬。

许之:许之,表示同意或允许。

入宫而不敢哭:入宫,指进入王宫。不敢哭,表示在王宫中因为礼节或规定而抑制自己的哀悼之情。

武子命之哭:武子,指季孙宿。命之哭,命令或指示某人哭泣。

曾子: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客:客,指来访的外人。

其徒有父死:其徒,指曾子的学生。父死,指学生的父亲去世。

巷:巷,指街道。

北面而吊焉:北面,面向北方。吊,哀悼。

伯高:伯高,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

赴于孔子:赴,报告。孔子,即孔丘,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由赐也见我:由赐,指子路和子贡,孔子的弟子。见我,指来见孔子。

赐氏:赐氏,指子贡的家。

子贡:子贡,孔子的弟子,以口才和商业才能著称。

主:主,主持,这里指主持丧礼。

国卿之寝阶:国卿,指国家的卿大夫。寝阶,指卿大夫的住宅的台阶。

今人必不然者也:今人,指现代人。必不然者也,表示现代人不可能这样做。

圣贤所行:圣贤,指道德高尚的人,如孔子、曾子等。

固为尽礼:固,确实。尽礼,指完全按照礼制行事。

季孙宿:季孙宿,即季武子,此处重复提及以强调其行为。

以古方今:以古方今,用古代的情况来对比现在的情况。

相去何直千万也:相去,相差。何直千万也,表示相差非常之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古人无忌讳-评注

古文开篇便点明古人无忌讳的风气,这种无忌讳并非无礼,而是体现了古人对待生死、丧葬的豁达态度。‘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此句中,季武子尊重杜氏的意愿,允许其与己合葬,体现了古人对死者尊重的传统美德。

‘入宫而不敢哭,武子命之哭。’这里武子虽然不允许在宫中哭泣,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命令,这反映了古人对丧葬礼仪的重视,即使在宫中,也不能违背礼节。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有父死,将出哭于巷者,曾子曰:“反,哭于尔次。”北面而吊焉。’曾子教导其徒,即使是在巷中,也应按照礼仪哭丧,这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严谨态度。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哭于子贡寝门之外,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孔子对待伯高的去世,虽然身处异国,但仍然坚持按照礼仪哭丧,这表现了孔子对礼的坚守。

‘夫以国卿之寝阶,许外人入哭而葬;已所居室,而令门弟子哭其亲;朋友之丧,而受哭于寝门之外;今人必不然者也。’此句对比古今,指出古人对待丧葬的豁达与今人的拘泥,反映了时代变迁对礼仪的影响。

‘圣贤所行,固为尽礼,季孙宿亦能如是。’圣贤的行为代表了古人的礼仪标准,季孙宿的行为也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尊重。

‘以古方今,相去何直千万也。’此句以古今对比,强调了古人在礼仪上的严谨与今人的疏忽,反映出时代变迁对礼仪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古礼的怀念之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古人无忌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