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刘歆不孝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刘歆不孝-原文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刘歆事父,虽不载不孝之迹,然其议论每与向异同。

故向拳拳于国家,欲抑王氏以崇刘氏;

而歆乃力赞王莽,倡其凶逆,至为之国师公,又改名秀以应图谶,

竟亦不免为莽所诛,子棻、女愔皆以戮死。

使天道每如是,不善者其知惧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刘歆不孝-译文

孝顺父母,因此忠诚可以转移到对君主的忠诚上,所以想要找到忠诚的臣子,一定要从孝顺的儿子那里寻找。

刘歆孝顺父亲,虽然没有记载他不孝的行为,但是他的议论常常和向氏不同。

因此向氏对国家非常忠诚,想要压制王氏来推崇刘氏;而刘歆却极力赞扬王莽,提倡他的凶暴叛逆,甚至成为他的国师公,还改名为秀来迎合图谶,最终也未能逃脱被王莽杀害的命运,他的儿子刘棻和女儿刘愔都因被杀而死。

如果天道总是这样,那些不善良的人难道不会感到害怕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刘歆不孝-注解

事亲孝:指孝顺父母,这是儒家文化中强调的重要美德之一,认为孝顺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忠君的基础。

忠:忠诚,指对国家、君主或朋友等的忠诚和坚定。

移于君:将孝顺父母的美德转移到对君主的忠诚上,这是儒家思想中孝与忠的关系。

刘歆:西汉末年的学者,刘向的侄子,后来成为王莽的支持者。

事父:侍奉父亲,指对父亲孝顺。

不孝之迹:不孝顺的行为或痕迹。

议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观点。

向:指刘向,西汉末年的学者,与刘歆是叔侄关系。

拳拳:形容非常关心,此处指刘向对国家的关心和忠诚。

王氏:指王莽的家族,王莽是西汉末年的篡位者。

刘氏:指刘歆的家族,刘向的家族。

力赞:竭力称赞或支持。

凶逆:凶恶悖逆,指王莽的行为违背常理和道德。

国师公:古代官职,为国师,地位很高。

图谶:古代迷信的一种,认为天象或图形可以预示未来,此处指王莽认为天意支持他篡位。

诛:杀害,此处指王莽对刘歆的杀害。

棻:刘歆的儿子。

愔:刘歆的女儿。

戮死:被杀,指被残酷地处死。

天道:天道,指天意,此处指自然法则或天命。

不善者:指不善良的人,此处指不孝顺、不忠诚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刘歆不孝-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汉书·刘歆传》,作者通过对比刘歆与向歆的行事,以及刘歆最终结局,来阐述孝道与忠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天道正义的思考。

首句‘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强调了孝道与忠诚的内在联系。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道德的根本,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那么他在忠诚于君主时也会表现出同样的忠诚。

‘刘歆事父,虽不载不孝之迹,然其议论每与向异同’这句话表明,刘歆虽然在其父刘向生前并未留下不孝的记录,但他的言论与父亲常常相左。

‘故向拳拳于国家,欲抑王氏以崇刘氏’中的‘拳拳’形容向歆对国家的忠诚与关心,他希望抑制王氏家族的势力,以提升刘氏家族的地位。

‘而歆乃力赞王莽,倡其凶逆,至为之国师公,又改名秀以应图谶’描述了刘歆对王莽的支持,他甚至成为王莽的国师,并改名以迎合图谶,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悖逆。

‘竟亦不免为莽所诛,子棻、女愔皆以戮死’说明了刘歆最终未能逃脱王莽的杀戮,他的子女也未能幸免。

最后一句‘使天道每如是,不善者其知惧乎!’表达了作者对天道正义的信仰。作者认为,如果天道真的如此,那么那些不善良的人应该会感到恐惧,因为他们的恶行最终会受到惩罚。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刘歆一生的描述,展现了孝道、忠诚与天道正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士人对于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刘歆不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