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三公改他官-原文
国初以来,宰相带三公官居位,及罢去,又多有改他官者。
范质自司徒、侍中改太子太傅,王薄自司空改太子太保,吕蒙正自司空改太子太师是也。
天禧以前唯赵普、王旦乃依旧公师,仍复迁秩。
天圣而后,恩典始隆,张士逊致仕,至以兵部尚书得太傅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三公改他官-译文
从国家初建以来,宰相级别的官员担任三公官职,等到被罢免后,很多人又改任其他官职。比如范质从司徒、侍中的职位改任太子太傅,王薄从司空的职位改任太子太保,吕蒙正从司空的职位改任太子太师。在天禧年间之前,只有赵普、王旦依旧担任公师,并且他们的官职还有所提升。到了天圣年间以后,朝廷的恩典开始变得更加隆重,张士逊退休,甚至以兵部尚书的身份被任命为太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三公改他官-注解
国初:指国家建立之初,这里指的是宋朝初期。
宰相:古代官职,指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三公:古代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宰相之下的高级官职,地位尊贵。
官居位:指担任的官职。
罢去:指被免去官职。
改他官:指调任其他官职。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是太子师傅,负责辅导太子。
司空:古代官职,是三公之一,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是太子保傅,负责辅佐太子。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是太子师傅,负责辅导太子。
天禧:宋朝年号,指宋真宗赵恒的年号,时间为1023年至1032年。
赵普:宋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曾任宰相。
王旦:宋朝宰相,以清廉著称。
迁秩:指官职的升迁。
天圣:宋朝年号,指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为1023年至1032年,与天禧年号相同,可能是同一时期。
恩典:指皇帝的恩赐或赏赐。
致仕:指官员退休。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兵部是掌管军事的部门,尚书是部长。
得:获得,担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九-三公改他官-评注
国初以来,宰相带三公官居位,及罢去,又多有改他官者。
此句描述了自国家建立之初,宰相一旦卸任,常常会改任其他官职。‘国初’指的是国家建立初期,‘宰相’是古代最高行政长官,‘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官场中宰相地位的变迁和官职流动的常态。
范质自司徒、侍中改太子太傅,王薄自司空改太子太保,吕蒙正自司空改太子太师是也。
这里列举了三位宰相卸任后的官职变动。范质、王薄、吕蒙正是北宋初年的三位重要官员,他们分别从司徒、侍中、司空等高位改任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司徒’、‘侍中’、‘司空’均为古代高级官职,‘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则是辅导太子的官职。这句话揭示了古代官场中官员的官职调整与官职级别的变动。
天禧以前唯赵普、王旦乃依旧公师,仍复迁秩。
‘天禧’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这里指的是天禧年以前。‘赵普’、‘王旦’是北宋初年的两位著名宰相,他们在天禧年以前依旧担任公师,并且官秩有所提升。‘依旧公师’表明他们虽然职位有所变动,但仍然保持了公师的尊贵地位,‘复迁秩’则说明他们的官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天圣而后,恩典始隆,张士逊致仕,至以兵部尚书得太傅云。
‘天圣’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这里指的是天圣年以后的时期。‘恩典始隆’意味着皇帝对官员的恩宠开始增加。‘张士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退休后,凭借兵部尚书的职位,得到了太傅的荣誉。‘致仕’是古代官员退休的说法,‘兵部尚书’是兵部的最高长官,‘太傅’则是辅导太子的官职。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官场中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和荣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