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蔡君谟帖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蔡君谟帖-原文

蔡君谟一帖云:

襄昔之为谏臣,与今之为词臣,一也,为谏臣有言责,世人自见疏,今无是焉,世人见亲,襄之于人,未始异之,而人之观故有以异也。

观此帖,乃知昔时居台谏者,为人所疏如此。

今则反是,方为此官时,其门挥汗成雨,一徙他局,可张爵罗,风俗偷薄甚矣。

又有送荔枝与昭文相公一帖云:

襄再拜,宿来伏惟台候起居万福。

闽中荔枝,唯陈家紫号为第一,辄献左右,以伸野芹之诚,幸赐收纳,谨奉手状上闻不宣。

襄上昭文相公阁下。

是时,侍从与宰相往还,其礼盖如是,

今之不情苛礼,吁可厌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蔡君谟帖-译文

蔡君谟在一封信中写道:‘以前我作为谏臣,和现在作为词臣,其实是一样的。作为谏臣有言责,因此世人自然对我疏远。现在没有了这些责任,世人反而亲近我。我对别人的态度从未改变,但人们看待我的方式却有了不同。’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以前担任台谏的人,被世人如此疏远。而现在则相反,担任这个官职时,门前人流如织,汗水挥洒成雨。一旦调任其他部门,就可以大张旗鼓地接受封赏,风气已经变得非常轻薄了。

还有一封给昭文相公的信,内容是:‘我再次向您行礼,前些日子一直担心您的起居安康,祝愿您万事如意。闽中的荔枝,以陈家的紫号为最佳,我特意献上,以表达我的一片诚意,希望您能接受,我谨此呈上,不便宣读。我向上呈报,昭文相公阁下。’那时候,侍从和宰相之间的交往,礼节大致就是这样,现在这种不近人情的繁琐礼节,真是让人厌恶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蔡君谟帖-注解

蔡君谟:蔡君谟(1012-1067),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字君谟,号西垣老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枢密使等职。

谏臣:谏臣,古代官职,负责向君主进言,提出批评和建议,以防止君主犯错,维护国家利益。

词臣:词臣,指专门负责撰写文辞的官员,常为皇帝或贵族服务,撰写诗词、文章等。

言责:言责,指官员在职责范围内对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和批评的责任。

台谏:台谏,指古代的御史台和谏院,是负责监察和批评官员、皇帝的机构。

世人:世人,指一般民众。

风俗:风俗,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

偷薄:偷薄,指风气不正,道德沦丧。

荔枝:荔枝,一种水果,原产于中国南方,唐代时传入中原,是古代珍贵的贡品。

陈家紫号:陈家紫号,指陈家的荔枝品种,因其品质上乘而得名。

野芹之诚:野芹之诚,比喻诚意,野芹,指野生的芹菜,这里比喻自己的诚意。

侍从:侍从,指古代官员的随从,负责陪伴官员出行、处理日常事务。

宰相:宰相,古代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政务。

不情苛礼:不情苛礼,指过分繁琐、不近人情的礼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蔡君谟帖-评注

蔡君谟的这帖文字,首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中国古代官场文化的深刻理解。首句‘襄昔之为谏臣,与今之为词臣,一也’即点明了古代谏臣与词臣的相同之处,二者皆为朝廷之臣,肩负着为国家献言献策的重任。

‘为谏臣有言责,世人自见疏’一句,揭示了古代谏臣的尴尬地位。谏臣直言进谏,常常触犯权贵,因此容易受到世人的疏远。这与现代词臣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词臣多在朝堂之外,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政治观点,相对而言,其社会地位更为宽松。

‘今无是焉,世人见亲’表明,词臣的地位在蔡君谟看来,相较于谏臣有了显著提升。这种提升可能与词臣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有关,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

‘襄之于人,未始异之,而人之观故有以异也’这句话,反映了蔡君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世人看法的反思。他认为自己无论是作为谏臣还是词臣,本质上并无差异,但世人的看法却因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观此帖,乃知昔时居台谏者,为人所疏如此’通过这帖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台谏官员的孤立无援。这种孤立不仅体现在社会地位上,更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使得台谏官员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今则反是,方为此官时,其门挥汗成雨,一徙他局,可张爵罗’这句话描绘了词臣在朝堂上的风光。‘挥汗成雨’形容门庭若市,‘张爵罗’则暗示了词臣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风俗偷薄甚矣’一语双关,既指当时社会风气之轻薄,也暗指词臣在政治上的轻率行为。蔡君谟以此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

‘又有送荔枝与昭文相公一帖’通过这封书信,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官员之间的交往礼仪。蔡君谟在书信中表达了对昭文相公的尊敬,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官员之间的人情世故。

‘其礼盖如是,今之不情苛礼,吁可厌哉’这句话,反映了蔡君谟对当时礼节的看法。他认为古代的礼节较为合理,而现代的礼节则过于繁琐,令人厌恶。这体现了蔡君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蔡君谟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7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