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典章轻废-原文
典章故事,有一时废革遂不可复者。
牧守铜鱼之制,新除刺史给左鱼,到州取州库右鱼合契。
周显德六年,诏以特降制书,何假符契?遂废之。
唐两省官上事宰臣,送上,四相共坐一榻,各据一隅,谓之押角。
晋天福五年,敕废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典章轻废-译文
典章制度的故事中,有一些在某一时期废除后就无法再恢复的规定。
牧守铜鱼制度,新任刺史上任后,会得到左边的鱼符,到州里后,需要从州库中取出右边的鱼符,以证明身份相符。
周显德六年,皇帝下诏特别颁布制书,询问为何还要使用符契?于是,这个制度就被废除了。
唐朝时,两省的官员上奏给宰相,将奏章送上后,四位宰相会一起坐在一张床上,各自占据一个角落,这被称为‘押角’。
晋天福五年,皇帝下令废除这一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典章轻废-注解
典章故事:指古代的规章制度和传说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方面。
废革:废除或改革,指对旧有制度或规定的废止或修改。
牧守:古代官职,指地方行政长官,如太守、刺史等。
铜鱼:古代的一种凭证,用铜制成,形状像鱼,作为官员身份的象征。
刺史:古代官职,为地方行政长官,掌管一州的军事、行政和司法等事务。
州库:州的仓库,指地方政府的财政储备。
合契:核对凭证,确保相符。
周显德六年:周显德六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柴荣的年号,即公元959年。
制书:皇帝的诏书,是古代官方文件的一种。
何假符契:何需借助符契,意指无需借助凭证。
唐两省官: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员,两省指中书省和门下省。
上事宰臣:向宰相汇报工作。
四相:指唐朝时期的四位宰相,即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
一榻:一张床,这里指宰相们共同坐的床。
押角:坐在床的角落,表示地位较低。
晋天福五年:晋天福五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年号,即公元940年。
敕:皇帝的命令,是古代官方文件的一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典章轻废-评注
此段古文涉及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变迁,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典章故事,有一时废革遂不可复者。’这句话揭示了古代典章制度的变迁无常,有些制度一旦被废除,便无法恢复。这里的‘废革’指的是制度的废除或改革,‘遂不可复’则强调了制度废除后的不可逆性。
‘牧守铜鱼之制,新除刺史给左鱼,到州取州库右鱼合契。’此句描述了唐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牧守’指的是地方官员,‘铜鱼’是一种象征权力的凭证,‘左鱼’和‘右鱼’则是两种不同颜色的铜鱼,代表不同的行政级别。‘合契’则是指两份凭证合并使用,以确保行政命令的执行。
‘周显德六年,诏以特降制书,何假符契?遂废之。’这句话反映了周显德六年(959年)时,朝廷通过特降制书废除了一种制度。‘何假符契’中的‘符契’即指前文提到的铜鱼凭证,‘何假’表达了对这种凭证的质疑,最终导致了该制度的废除。
‘唐两省官上事宰臣,送上,四相共坐一榻,各据一隅,谓之押角。’此句描绘了唐代官员之间的会面场景。‘两省官’指的是中央政府的两个部门,‘宰臣’是宰相的别称。‘四相共坐一榻’表现了官员之间的平等和团结,‘各据一隅’则展现了他们各自负责的领域。
‘谓之押角’中的‘押角’是指官员们按照自己的职责坐在榻的角落,这种坐法体现了古代官场的礼仪和秩序。
‘晋天福五年,敕废之。’这句话说明晋天福五年(940年)时,晋朝也废除了一种制度。‘敕’是皇帝的命令,‘废之’则是废除该制度。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个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官员之间的互动以及皇帝的权威。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面貌,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