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亲王与侍从官往还-原文
神宗有御笔一纸,
乃为颍王时封还李受门状者,
状云:
“右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兼侍讲李受起居皇子大王。”
而其外封,题曰:
“台衔回纳。”
下云:
“皇子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颍王名谨封。”
名乃亲书。
其后受之子覆以黄,
缴进,
故藏于显谟阁。
先公得之于燕,
始知国朝故事,
亲王与从官往还公礼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亲王与侍从官往还-译文
神宗皇帝有一份御笔亲书的文书,这是他在担任颍王时,将一份名为‘门状’的文书退还给李受的。文书上写着:‘右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兼侍讲李受,向您问候皇子大王。’而在文书的外封上,写着‘台衔回纳’字样。下面写着:‘皇子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颍王名谨封。’这里的‘名’是指亲王的名字,是亲王亲自书写的。之后,李受的儿子用黄色封条覆盖了这份文书,并把它呈交上去,因此这份文书被保存在显谟阁。我的先父在燕地得到了这份文书,这才开始了解到我国古代的礼节,亲王与从属官员之间的交往礼仪就是这样的。
我的先父在燕地得到了这份文书,这才开始了解到我国古代的礼节,亲王与从属官员之间的交往礼仪就是这样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亲王与侍从官往还-注解
神宗:指宋神宗赵顼,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推行新法,是北宋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御笔:指皇帝亲自书写的文字,常用于表示皇帝的旨意或命令。
颍王:指宋神宗的第三子赵德昭,封为颍王。
门状:古代用于通报身份和请求会见的一种文书,类似于现代的请柬。
右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谏议大夫是负责向皇帝进言献策的官员,右谏议大夫是其中的一种官职,表示官职在左谏议大夫之上。
天章阁待制:古代官职,天章阁是宋代皇帝的藏书阁,待制是皇帝的亲信顾问。
兼侍讲:兼,同时担任;侍讲,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或太子讲授经史。
李受:人名,原文中未提供详细信息,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当时的一位官员。
起居: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
大王:古代对皇子的尊称。
台衔回纳:台衿,指官员的官服;回纳,退还。这里指官员将文书退还。
忠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忠武军是节度使所辖的军队名称。
检校太尉:古代官职,太尉是军事最高长官,检校是加官,表示荣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职,中书门下是中央行政机构,平章事是宰相的别称,表示宰相的职位。
上柱国:古代官职,柱国是高级武官的荣誉职位。
显谟阁:古代宫殿建筑,常用于收藏重要文献。
燕:指燕地,即今天的北京地区。
国朝故事:指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故事。
从官:指皇帝的亲信官员或随从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亲王与侍从官往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宋史》或《资治通鉴》等史书,记录了北宋时期神宗皇帝的一件御笔封状,反映了当时皇室与官员之间的交往礼仪及官方文书格式。
首先,‘神宗有御笔一纸’开篇即点明了文书的来源,‘御笔’一词表明这是一份皇帝亲笔书写的文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重要性。
‘乃为颍王时封还李受门状者’说明这份文书是神宗皇帝在颍王时期封还给李受的,‘门状’即官员的拜访信,表明李受曾有过拜访颍王或神宗皇帝的经历。
‘状云:“右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兼侍讲李受起居皇子大王。”’这里的‘状’是指官方文书,‘起居’是指问候,‘大王’是对皇子的尊称。这句话表明李受的身份和他在皇子大王面前的问候。
‘而其外封,题曰:“台衔回纳。”’这里的‘外封’是指文书的外封,‘台衔回纳’是指将文书退回给原处,表明这是一份退回的文书。
‘下云:“皇子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颍王名谨封。”’这句话说明了文书是由颍王亲自封存的,颍王的官职和封号列举详尽,彰显了他的地位和权力。
‘名乃亲书’中的‘名’指的是颍王的名字,‘亲书’则强调了他亲自书写这份文书,体现了皇室对这份文书的重视。
‘其后受之子覆以黄,缴进,故藏于显谟阁’说明了李受的儿子将这份文书用黄色封面覆盖,并呈递上去,最终被保存在显谟阁中,这是宋代官方的藏书机构,可见这份文书的价值。
‘先公得之于燕,始知国朝故事,亲王与从官往还公礼如此’这里的‘先公’指的是作者的父亲,他在燕地得到了这份文书,从而了解了北宋时期亲王与从官之间的交往礼仪,体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