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三传记事-原文
秦穆公袭郑,晋纳邾捷菑。
《三传》所书略相似。
《左氏》书秦事曰:‘杞子自郑告秦曰:‘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出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公羊》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殽嵚岩,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
《穀梁》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子曰:‘女死,必于殽之岩灊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其书邾事,《左氏》曰:‘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晋,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之。邾人辞曰:‘齐出玃且长。’宣子曰:‘辞顺而弗从,不祥。’乃还。’
《公羊》曰:‘晋郤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菑于邾娄,力沛然若有余而纳之,邾娄人辞曰:‘接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子以其指则接菑也四,玃且也六,子以大国压之,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贵则皆贵矣,虽然,玃且也长。’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引师而去之。’
《穀梁》曰:‘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敻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玃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予谓秦之事,《穀梁》纡余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三传记事-译文
秦穆公攻打郑国,晋国接纳了邾国的捷菑。三传记载的都大致相似。《左传》记载秦国的战事说:‘杞子从郑国告诉秦国说:“悄悄地派兵来,郑国就可以攻下了。”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蹇叔说:“劳师远征去攻打别人,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而且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他的建议,召见了孟明并派他出征。蹇叔哭着说:“孟子,我看见军队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秦穆公说:“你懂什么?你如果活到中寿,你墓上的树木就已经合抱了。”蹇叔的儿子也加入了军队,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一定在殽地迎战我们,殽地有两个山头,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中间,我会在那里收你的尸骨。”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公羊传》说:“秦伯打算攻打郑国,百里子与蹇叔子劝谏说:‘行军千里去攻打别人,没有不失败的。’秦伯生气地说:‘你们这个年纪,家中的树木都已经合抱了,你们懂什么!’军队出发后,百里子与蹇叔子送他们的儿子并告诫他们:‘你们如果死了,一定是在殽地的险峻山岩上,我会把你们的尸体安葬在那里。’儿子们拱手送行,百里子与蹇叔子跟着儿子们哭泣。秦伯生气地问:‘你们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不敢哭您的军队,是哭我们的儿子。我们老了,如果他们不死,那我们就要死了。’”
《谷梁传》说:“秦伯打算攻打郑国,百里子与蹇叔子劝谏说:‘行军千里去攻打别人,没有不失败的。’秦伯说:‘你们家的树木都已经合抱了,你们懂什么?’军队出发后,百里子与蹇叔子送他们的儿子并告诫儿子说:‘你们如果死了,一定是在殽地的山岩下,我会把你们的尸体安葬在那里。’军队出发,百里子与蹇叔子跟着儿子们哭泣,秦伯生气地问:‘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两个儿子说:‘我们不敢哭军队,是哭我们的儿子。我们老了,如果他们不死,那我们就要死了。’”
关于邾国的事,《左传》记载说:‘邾文公的正室齐姜生了定公,侧室晋姬生了捷菑。文公去世后,邾国人立定公为王。捷菑逃到晋国,晋国的赵盾带领八百辆战车,带领诸侯的军队接纳了他。邾国人推辞说:“齐国的玃且年龄更长。”宣子说:“推辞得体但不听从,不吉利。”于是他们回去了。”
《公羊传》说:“晋国的郤缺率领军队,有八百辆战车,打算把捷菑送回邾国,看起来力量充沛,但最终还是接纳了他。邾国人推辞说:“捷菑是晋国人,玃且是齐国人。你们用大国的力量压我们,那我们不知道是齐国还是晋国拥有他。地位都高,但毕竟玃且年龄更长。”郤缺说:“不是我的力量不能送他回去,而是按照道义实际上不能这么做。”于是他带领军队离开了。”
《谷梁传》说:“长车五百辆,绵延千里,经过宋、郑、滕、薛,直接进入了一个千辆战车的国家,想要改变那里的国君,到了城下才知道,知道得太晚了!捷菑是晋国人,玃且是齐国人。玃且是合法的,捷菑是不合法的。”
我认为秦国的这件事,《谷梁传》记载得委婉而有趣味;《左传》记载邾国的事简洁而切中要害。如果想要写文章记录事情,应该以这些记载为参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三传记事-注解
秦穆公:秦国的君主,名任好,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
袭郑:指秦国对郑国进行突袭。
晋纳邾捷菑:晋国接纳了邾国的逃亡者捷菑。
《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是《春秋》的三种注释版本。
蹇叔:秦穆公的谋臣,以智慧著称。
潜师以来:暗中派遣军队前来。
国可得也:国家可以被攻取。
劳师以袭远:使军队劳累去攻打远方的国家。
千里:指长距离,此处指秦晋之间的距离。
其谁不知:谁会不知道呢?
辞焉:拒绝。
孟明:孟明视,秦穆公的将领。
中寿:中等寿命。
拱:指手能环抱树木。
殽:地名,指晋国与秦国交界的山。
二陵:指殽山上的两座山陵。
御师:抵抗敌军。
百里子:百里奚,秦穆公的谋臣。
蹇叔子:蹇叔的儿子。
宰上之木拱:指宰山上能环抱的树木。
尸尔焉:将你的尸体安放于此。
揖师而行:拱手向军队告别后出发。
邾文公:邾国的君主。
齐姜:齐国的公主,邾文公的妃子。
定公:邾国的君主,齐姜所生。
晋姬:晋国的公主,邾文公的妃子。
捷菑:邾文公的另一个儿子。
赵盾:晋国的将领。
诸侯之师:指多国联合的军队。
辞曰:说。
宣子:赵盾的别称。
玃且:邾文公的另一个儿子。
长:年长。
接菑:邾文公的另一个儿子。
绵地千里:绵延千里。
敻入千乘之国:迅速进入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
变人之主:改变人的主人,指推翻君主。
穀梁:《春秋穀梁传》的作者。
纡余有味:委婉而富有深意。
语简而切:言辞简练而切中要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三-三传记事-评注
秦穆公袭郑之事,记载于《左氏春秋》,其文辞简洁而内涵丰富。首句‘秦穆公袭郑,晋纳邾捷菑’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即秦穆公袭郑,而晋国接纳了邾国的捷菑。这里的‘袭’字,透露出秦穆公的野心和侵略性,而‘纳’字则体现了晋国的决策和立场。
《左氏》记载中,‘杞子自郑告秦曰:“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一句描绘了杞子对秦穆公的诱惑,他告知秦穆公可以轻易地占领郑国。然而,‘穆公访诸蹇叔’这一转折,展现了穆公的谨慎,以及蹇叔的智慧。蹇叔的劝告‘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直指远征的弊端,预言了秦军的命运。
‘公辞焉,召孟明出师’这一句,反映了穆公对蹇叔意见的拒绝,以及他坚持己见的决心。蹇叔的哭泣‘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更是表达了他对秦军覆灭的预见和忧虑。‘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则是对蹇叔年龄的讽刺,也反映出穆公对蹇叔意见的轻视。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这一句,揭示了蹇叔的父爱和对儿子的牵挂。‘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则是蹇叔对儿子命运的悲凉预言,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和对生命的尊重。
《公羊》和《穀梁》两书对秦穆公袭郑的记载,与《左氏》相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这一句,展现了秦伯的刚愎自用和对蹇叔的愤怒。‘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则是对蹇叔父子送别的详细描绘,体现了他们对儿子的关爱和对战争的担忧。
《穀梁》对邾事记载的‘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简洁地交代了邾国历史和人物关系。‘邾人辞曰:“齐出玃且长。”’则揭示了邾国对晋国干预的不满和抵抗。‘宣子曰:“辞顺而弗从,不祥。”’则反映了晋国赵盾的决断和智慧。
《公羊》和《穀梁》对邾事的记载,各有侧重。《公羊》着重于晋国的军事行动和邾国的抵抗,而《穀梁》则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敻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这一句,展现了晋军的强大和邾国的无力。
‘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玃且,正也,捷菑,不正也。’这一句,则是《穀梁》对邾国历史和人物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邾国在晋齐之间的尴尬地位。
‘予谓秦之事,《穀梁》纡余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这一句,是对两书记载的总体评价。‘纡余有味’形容《穀梁》的记载细腻而富有韵味,‘语简而切’则形容《左氏》的记载简洁而切中要害。这表明,《穀梁》和《左氏》各有千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