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
翌日,下制曰:
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
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
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
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基子孙,厚其恩典可也。
斋僧、造像、岂所应作?
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译文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在夜晚梦见了他,就像他生前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虞世南已经随物化而去,岁月迅速流转。昨天晚上因为做梦,突然看到了他,回忆起他生前的美德,不禁感到非常悲伤!应该给予他冥间的帮助,表达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可以在他的家中为僧侣们举办五百人的斋戒,并且为他塑造一尊天尊像。”太宗梦见虞世南,这大概是君臣之间真诚相待的结果,应该照顾他的后代,给予他们丰厚的恩典。举办斋戒、塑造佛像,难道是应该做的事情吗?将这个决定写成制书,记录在国家史册上,可惜太宗竟然会有这样的举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注解
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文臣之一,以文学成就和书法造诣著称。
太宗: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物化:物化,指人去世,灵魂脱离肉体。
岁序:岁序,指岁月的顺序,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冥助:冥助,指对死者的超度或祭祀,以求其在冥界得到安宁。
天尊:天尊,是道教对至高无上神灵的尊称,常指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等。
君臣相与:君臣相与,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指唐太宗与虞世南之间的深厚友谊。
恤基子孙:恤基子孙,指关心后代,给予后代以恩惠。
恩典:恩典,指君主给予臣民的恩惠和赏赐。
斋僧:斋僧,指举行斋戒仪式,邀请僧侣参与,以示对佛教的尊重和供养。
造像:造像,指雕刻或塑造佛像,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评注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
此句描绘了太宗皇帝在虞世南去世后,夜间梦见其景象,梦境中的虞世南仿佛依旧健在,体现了太宗对虞世南的深厚感情和对其去世的深切哀悼。
翌日,下制曰:‘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
太宗在梦醒后立即下旨,表达了对虞世南的怀念之情。‘奄随物化’指的是虞世南的去世,‘倏移岁序’则表示时间的流逝。太宗通过设斋和造像来表达对虞世南的追忆和对其灵魂的慰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和对逝者的尊重。
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基子孙,厚其恩典可也。
此句分析了太宗梦世南的原因,认为这是君臣之间真挚情感的体现。太宗对虞世南的恩典也应当惠及其子孙,这是对忠臣后代的照顾,符合儒家伦理。
斋僧、造像、岂所应作?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此句对太宗的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设斋和造像虽然是表达哀思的方式,但并非必须的行为。太宗的这一举措被记录在国史中,表达了作者对太宗此举的惋惜之情,认为太宗应当更加注重实际的政绩而非形式上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