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薛能诗-原文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
其《海棠诗序》云:
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不出,没而有怀。
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
青苔浮落处,暮柳闲开时。
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
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
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
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
杜工部老居西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
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
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
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
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
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
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
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常态,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然其词不过曰:
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
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
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
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
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
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自注云:
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
刘之词曰: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之词曰:
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薛能诗-译文
薛能是一位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并不高雅,却自视甚高。
他在《海棠诗序》中说:‘蜀地的海棠虽然名声在外,但关于它的诗却鲜为人知。杜甫先生对此也有感慨,但他的诗中没有表现出对海棠的喜爱。我受到上天的恩赐,不敢推辞,认为风雅之韵都在蜀地,我或许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然而他的话不过如此:‘青苔覆盖的地方,傍晚时分柳树悠闲地开放。带着醉意的游客插花,连绵的阴云中老者移动。清晨前的露水湿润,傍晚时恶风吹拂。香气传播有限,美丽却只留下半面。’
又有《荔枝诗序》说:‘杜甫老先生居住在西蜀,却没有写这首诗,难道是他的意图没有达到吗?白居易尚书曾经有此创作,但意境低俗,与没有诗一样。我就此题诗,既不辜负,也不愧对,未来的诗人,如果以荔枝为题创作,我或许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然而他的话也只是这样:‘荔枝的果实像松子一样,颜色像樱桃一样,不知道我错过了多少时光。年底在监州时曾见过这树,它的新鲜入座已经久负盛名。’
又有《折杨柳》十首,序言中说:‘这首曲子广为流传,作词的人很多,文人才子各展其能,没有人不把柳条比作舞腰,叶子比作眉翠,开口就是这样的诗句,显得有些陈旧。我却专注于诗歌的韵律,不喜欢随波逐流,努力挖掘新的意境,决心摆脱常规,即使有人批评,但懂得欣赏的人又怎么会舍弃我呢?’
然而他的词也只是这样:‘华清宫高大的柳树远离了宫殿,南边的路上柳条随着暖风摇曳。谁见过那轻阴的夜晚是如此美好,瀑布声旁月光明亮。’‘洛桥上的晴影覆盖着江中的船只,羌笛的秋声湿润了边塞的烟雾。闲暇时想起习池公宴席散后,水边的蒲草和飘落的风絮在夕阳下。’
还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说:‘刘、白二尚书在苏州任职时,都写了《柳枝词》,世人都传唱,虽然有些才情,但文字过于生僻,音韵不够高远。’
薛能如此大言不惭,只是稍微提到杜甫,对刘、白等人就视若无睹。如今读他的诗,只能让人一笑。
刘禹锡的诗说:‘城外的春风吹动着酒旗,行人挥舞着袖子在日落时。长安的街道上无穷无尽的树木,只有垂柳与离别相关。’
白居易的诗说:‘红木桥上的酒旗在江边飘扬,馆娃宫中阳光斜照。可惜雨停了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下。’
他们的风流才情,岂是能轻易比拟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薛能诗-注解
薛能:薛能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较高的文学成就而知名。
格调:指诗文的风格和韵味,这里指薛能的诗作风格。
妄自尊大:形容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地评价自己。
蜀海棠:指四川地区的海棠花,这里用来比喻蜀地的文化。
杜子美: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
兴象:指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风雅:指诗歌中的优美和典雅。
青苔:指生长在地面或墙壁上的苔藓,这里比喻诗人创作的灵感。
暮柳:指傍晚时的柳树,常用来比喻离别。
杜工部:指杜甫,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
白尚书: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任尚书左丞,故称白尚书。
兴旨:指诗文的主题和意图。
卑泥:指诗风低俗。
予:指说话者自己,即薛能。
颗:指荔枝的果实。
松子:指松树的种子,这里比喻荔枝的大小。
色如樱:指荔枝的颜色像樱桃。
蹉跎:指时间白白流逝,光阴虚度。
岁杪:指年末。
监州:指唐代官职,相当于州的长官。
词:指诗文的另一种称呼,这里指诗歌。
曲:指歌曲,这里指诗歌。
诗律:指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常态:指常规,习惯性的做法。
杜陵:指杜甫的陵墓,这里指杜甫。
刘、白苏台:指刘禹锡和白居易,他们曾任苏州刺史,故称刘、白苏台。
章句:指诗文的句子,这里指诗歌的句子。
宫商:指五声音阶中的两个音级,这里指音乐或诗歌的音律。
风流气概:指人的风度和气派。
长安:指唐代都城,即今天的西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薛能诗-评注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薛能的文学地位及其自负的态度。‘格调不能高’表明其作品在文学价值上并不突出,而‘妄自尊大’则揭示了其自我评价与实际能力的不匹配。
《海棠诗序》中,薛能以‘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开篇,表达了对杜子美未写海棠诗的遗憾。‘兴象不出,没而有怀’暗示了薛能对杜子美诗歌情感的共鸣,同时亦流露出自己未能达到的高度。
‘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一句,薛能试图以蜀地风雅自居,显示其自大的性格。然而,这种自大并未得到文学成就的支撑,反而显得荒谬。
《海棠诗序》中的‘青苔浮落处,暮柳闲开时’等句,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缺乏深度和情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荔枝诗序》中,薛能再次以杜工部未写荔枝诗为由,试图凸显自己的诗歌地位。‘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等句,虽描绘了荔枝的形象,但整体而言,缺乏诗意。
《折杨柳》十首中,薛能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描绘杨柳,但‘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等句,仍显平淡,未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柳枝词》五首中,薛能对刘、白二尚书的作品进行了评论,认为其‘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这种批评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暴露出薛能自身文学成就的不足。
薛能对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值一提。‘今读其诗,正堪一笑’一句,既是对自己作品的无奈,也是对后世读者的调侃。
刘禹锡、白居易的作品,如‘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等句,展现了其诗歌的风流气概,与薛能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使得薛能的文学地位更加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