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原文

太史公《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又曰:“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叠用七死字,《汉书》因之。

《汉书•沟洫志》载贾让《治河策》云:

“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

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

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

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

又为石堤,激使东北。

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

凡五用石堤字,而不为冗复,非后人笔黑畦径所能到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译文

太史公在《陈涉世家》中说:‘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难道为了国家而死不更好吗?’又说:‘守卫边疆的人中,死去的有十分之六七,而且壮士不死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死了,那也是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事!’连续使用了七个‘死’字,《汉书》也因此继承了这种用法。《汉书·沟洫志》中记载了贾让的《治河策》,其中说:‘黄河从河内向北流至黎阳,筑起了石堤,使河水向东流至东郡,变得平稳;又筑起了石堤,使河水西北流至黎阳、观下;再筑起石堤,使河水东北流至东郡津北;又筑起石堤,使河水西北流至魏郡昭阳;再次筑起石堤,使河水东北流。在一百多里的范围内,河水先后向西流了两次,向东流了三次。’总共使用了五个‘石堤’字,却并不显得累赘重复,这是后人的笔法所难以达到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注解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人。

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表达了陈涉对起义与否的犹豫和决断,‘亡’指逃亡,‘大计’指起义的大事,‘等死’指同样是死,‘死国’指为国家而死。

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这句话表达了壮士不畏牺牲,即使战死也要成就一番大名的决心,‘戍’指守卫边疆,‘固’指确实,‘什六七’指大约六七成,‘举大名’指成就大名声。

七死字:在《陈涉世家》中连续使用七个“死”字,用以强调生死关头的决断和牺牲精神。

《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沟洫志:《沟洫志》是《汉书》中的一个篇章,记载了古代水利建设和治理的情况。

贾让:贾让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水利专家,他在《治河策》中提出了治理黄河的策略。

治河策:《治河策》是贾让关于治理黄河的著作,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

石堤:石堤是指用石头建造的堤坝,用于防止河水泛滥。

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这段话描述了贾让在《治河策》中提出的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通过建造多段石堤来控制河水的流向和泛滥。

五用石堤字:在《沟洫志》中,连续五次使用“石堤”这个词,说明石堤在治理黄河中的重要性。

非后人笔黑畦径所能到也:这句话意味着这种治理方法非同寻常,不是后人轻易能够模仿或达到的。‘笔黑畦径’指的是后人的模仿或追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评注

太史公《陈涉世家》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反复使用‘死’字,深刻揭示了陈涉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决绝心态和牺牲精神。首先,‘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死’字连用三次,将陈涉对死亡的直面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亡’指的是逃避现实,而‘举大计’则是指反抗暴政,追求国家的解放。陈涉认为无论是逃避还是反抗,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因此他选择直面死亡,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这种决绝的心态,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和担当。

‘等死’一词,更是凸显了陈涉对死亡的淡然态度。‘等死’意味着将死亡视为一种平等的状态,无论是逃避还是反抗,最终结果都是死亡,因此他选择以反抗的方式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启示。

‘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这句话中,‘死’字再次出现,强调了壮士们为了国家大义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戍死者固什六七’说明在战争中,壮士们面对生死的考验,依然坚守岗位,视死如归。‘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则表达了壮士们对名誉的追求,即使牺牲生命,也要留下千古英名。

《汉书•沟洫志》中贾让的《治河策》中,‘石堤’一词的连用,同样具有深刻的寓意。‘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这段文字中,‘石堤’一词连用五次,不仅没有显得冗余,反而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形象。这里的‘石堤’象征着坚固的防御,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石堤’的连用,贾让巧妙地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重视和对民生福祉的关注。

总之,太史公和贾让在这两段文字中,巧妙地运用了‘死’和‘石堤’这两个词汇,既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又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这种独特的表达手法,使得古文更加生动、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