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李习之论文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李习之论文-原文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

《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

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

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

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

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

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

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

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

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

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

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

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

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

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

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

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

‘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

‘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

‘菀彼桑柔,其下候旬,捋采其刘’,非易也;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

‘《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

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

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李习之论文-译文

李习之在《答朱载言书》的论文中,表达得非常清晰透彻,他说:《六经》中的创意和言辞,都是各自独立创作的,没有相互借鉴。所以他读《春秋》时,就像没有读过《诗经》一样;读《诗经》时,又像没有读过《易经》一样;读《易经》时,又像没有读过《尚书》一样;读屈原和庄周的作品时,又像没有读过《六经》一样。就像山中有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高,但它们的草木茂盛程度却不一定相同。就像河流中有济水、淮水、河水、江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源头到海,但它们的弯曲程度和深浅却不一定相同。关于文章,天下有六种说法:崇尚奇特的人说,文章就是词句要奇特险峻;喜欢道理的人说,文章就是叙事要通顺即可;沉迷于时尚的人说,文章必须对仗工整;反对时尚的人说,文章不应该对仗;喜欢难度的人说,文章应该深刻,不应该简单;喜欢简单的人说,文章应该通顺,不应该复杂。这些都是因为情感有所偏颇,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核心所在。意义不深刻但辞藻华丽的作品,确实存在,比如《剧秦美新》和王褒的《僮约》。有些作品有正确的道理,但辞藻不够精妙的作品也有,比如王氏的《中说》和民间流传的《太公家教》。古代的人能够达到精湛的境界就足够了,他们并不关心辞藻的对仗与否、简单与否。‘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并不是对仗的;‘遘闵既多,受侮不少’,并不是不对仗的;‘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候旬,捋采其刘’,并不是简单的;‘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并不是复杂的。《六经》之后,诸子百家的言论兴起,老子、列子、庄子到刘向、扬雄,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风,成为学者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即使意义深刻,道理正确,但辞藻不精妙的作品,就不能称为文章,也就难以流传。关于文学的观点就是如此,后学者应该铭记在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李习之论文-注解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是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基础。

创意造言:指创作时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辞,不拘泥于前人的说法。

不相师:不相互模仿,指在创作时不借鉴他人的作品。

春秋:指《春秋》这部史书,是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经典。

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易:指《易经》,是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治和历史文献。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

庄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庄子》等。

六说:指关于文章的六种不同观点。

尚异:崇尚独特,认为文章应追求与众不同的风格。

奇险:奇特险峻,形容文章风格独特、险峻。

好理:注重道理,认为文章应该表达深刻的思想。

苟通:只要通达,不拘泥于形式。

溺于时:沉溺于时俗,指过分追求时尚。

病于时:受到时俗的束缚,指文章风格过于拘泥于时俗。

爱难:喜欢深奥,认为文章应该难懂。

爱易:喜欢浅显,认为文章应该易懂。

情有所偏滞:情感有所偏执,指对事物的看法过于片面。

未识文章之所主:不知道文章的主旨所在。

义不深不至于理:意义不深刻,不能达到道理的层面。

辞句怪丽:言辞奇特华丽,形容文辞华丽而奇特。

剧秦美新:指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其中有一篇名为《剧秦美新》。

王褒《僮约》:王褒是西汉文学家,其作品《僮约》是一篇散文。

理往往有是者:道理往往有可取之处。

词章不能工者:文辞不能精妙的人。

王氏《中说》:王氏可能指王充,其作品《中说》是一部哲学著作。

俗传《太公家教》:《太公家教》是一部古代家训性质的书籍。

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列:指列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刘向:西汉文学家、目录学家,代表作品有《列子》等。

扬雄:西汉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法言》等。

自成一家之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学者之所师归:学者们学习的榜样和归依。

工:精巧,指文辞的精妙。

传:流传,指作品能够流传下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李习之论文-评注

李习之在《答朱载言书》中,以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审美标准,对《六经》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

首先,李习之强调《六经》在创意造言上的独特性,指出它们之间互不师承,各自独立。这种观点体现了对《六经》独立性的尊重,也揭示了古代文学创作中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李习之将《六经》与山水、河流相比,认为它们虽同属一类,但各有特色,如同山水之间的高矮、草木的荣枯,河流的源流、曲直,都各有不同。这种比喻生动形象,既突出了《六经》的独特性,也表达了文学创作中多样性的价值。

在论述文学创作的六种说法时,李习之批判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偏颇观点,如只追求词句的奇险、只注重理趣的通达、只讲究对仗的工整等。他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情有所偏滞,未能把握文章的核心。

李习之进一步指出,文章的价值在于义理的深刻和词句的工巧,而非对仗的工整与否、词句的难易程度。他以《六经》为例,说明即使是古圣先贤之作,也不必拘泥于对仗和词句的难易。

在论述《六经》之后百家争鸣的文学现象时,李习之认为老聃、列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百家,皆自成一家之文,成为后世学者所师法。这表明了文学创作在历史长河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最后,李习之强调文章的价值在于义理和词句的工巧,而非对仗和词句的难易。他希望后学能够铭记这一点,以正确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和创作文学。

整篇《答朱载言书》体现了李习之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对于后世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论述深刻、观点独到,堪称古代文学批评的典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李习之论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