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孟子书百里奚-原文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云:
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也。
矣、耳、焉也者,决辞也。
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
予读《孟子》百里奚一章曰:
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缪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
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时举于秦,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
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
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孟子书百里奚-译文
柳子厚在《复杜温夫书》中说:‘在使用助词时,不遵循语法规则,比如乎、欤、耶、哉、夫等,这些都是表示疑问的词。而矣、耳、焉等,则是表示肯定的词。现在你却把疑问和肯定的词都用得一样,应该参考以前别人是如何使用的,与我的说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样深入思考就会有所收获。’我读《孟子》中关于百里奚的一章时说:‘曾不知道用五张牛皮去交换秦缪公是件不光彩的事情,这能说是明智的吗?不可劝阻而不劝阻,能说是不明智的吗?知道虞公将要灭亡而先离开他,不能说不明智。在秦国被举荐时,知道缪公是可以与他共同行动的,因此辅佐他,能说不明智吗?’品味他使用的助词,其开合变化,使得人的思想飞扬,这些是难以向温夫这样的人说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孟子书百里奚-注解
柳子厚:柳子厚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复杜温夫书:《复杜温夫书》是柳宗元写给朋友杜温夫的一封信,讨论了文学创作中的语言使用问题。
生用助字:生用助字指的是在写作中使用助词,这里指代文学创作中对于助词的运用。
不当律令:不当律令指的是不符合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法则。
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这些词语都是文言文中的助词,用于句末,表达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疑辞也:疑辞表示疑问的语气。
矣、耳、焉也者:这些词语也是文言文中的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结束或疑问。
决辞也:决辞表示确定的语气。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期的人物,这里指《孟子》中关于百里奚的章节。
食牛干秦缪公之为污也:食牛干秦缪公之为污也指的是百里奚曾经为了吃牛肉而向秦缪公进献牛肉,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智乎:智乎表示质疑其智慧。
不可谏而不谏:不可谏而不谏指的是在知道不对的情况下不加以劝阻。
不智乎:不智乎表示质疑其不智的行为。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指的是百里奚预见到虞公将亡,因此提前离开。
不可谓不智也:不可谓不智也表示认为其行为是智慧的。
时举于秦:时举于秦指的是百里奚在秦国被举荐为官。
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指的是百里奚认为缪公是可以与他共同行事的人,因此辅佐他。
可谓不智乎:可谓不智乎表示质疑其不智的行为。
味其所用助字:味其所用助字指的是品味、理解作者在文中使用的助词。
开阖变化:开阖变化指的是语言表达上的灵活多变。
使人之意飞动:使人之意飞动表示使读者的情感和思维活跃起来。
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表示这样的表达难以用简单的话语向杜温夫这样的人说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孟子书百里奚-评注
柳子厚在《复杜温夫书》中,首先对古文中常用的助词进行了分类和定义。他提到‘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指出在使用助词时,应遵循一定的规范,不应随意滥用。他进一步将助词分为两类:‘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也’和‘矣、耳、焉也者,决辞也’。前者表示疑问或推测,后者则表示肯定或结束。这种分类体现了古汉语中助词的功能和用法,对于理解古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着,柳子厚以《孟子》中百里奚一章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助词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在描述百里奚的经历时,柳子厚特别指出百里奚对于是否谏诤的态度,以及他预知虞公将亡而提前离开的行为。这里,柳子厚通过使用‘可谓’、‘可谓不’等助词,表达了对百里奚行为的评价和思考。
在赏析这一段文字时,我们可以看到柳子厚对助词的运用非常精妙。他通过‘可谓’、‘可谓不’等助词的反复使用,使文章的语气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摇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这种开阖变化的手法,使得文章的意蕴更加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柳子厚还强调了‘精思之则益也’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阅读古文时,应该深入思考,仔细品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这一点对于研究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宗教等领域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柳子厚在《复杜温夫书》中对助词的赏析,不仅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一次深入研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艺术的一次高度评价。他的赏析,既体现了古汉语的严谨性,也展现了古文艺术的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