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名世英宰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名世英宰-原文

曹参为相国,日夜饮醇酒不事事,而画一之歌兴。

王导辅佐三世,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末年略不复省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我愦愦。’

谢安石不存小察,经远无竞。

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

赵韩王得士大夫所投利害文字,皆置二大瓮,满则焚之。

李文靖以中外所陈一切报罢,云:‘以此报国。’

此六七君子,盖非扬已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真名世英宰也!

岂曰不事事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名世英宰-译文

曹参担任相国时,整天喝着美酒,不处理政事,却因此创作了《画一之歌》。王导辅佐了三代君主,没有一天能直接看到他的政绩,但每年结算下来都有盈余,晚年几乎不再过问政事,自己感叹说:‘人们都说我很糊涂,后人应当思考我的糊涂。’谢安石不拘泥于小事,有远见而不争名夺利。唐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传下来的功绩也没有什么特别记载。赵韩王收集了士大夫们投递的关于利弊的文书,都放在两个大缸里,满了就烧掉。李文靖将内外所上的一切奏章都予以驳回,说:‘就这样报答国家。’这六七位君子,并非为了宣扬自己而获取名声,而是让百姓都能明白的真正名世英才!怎么能说他们不做事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名世英宰-注解

曹参:曹参,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曾担任相国,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助手之一。在历史上,曹参以宽厚、简政著称,这段描述可能是在赞扬他的这种治理风格。

相国: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日夜饮醇酒不事事:形容曹参在担任相国期间,不热衷于政事,而是喜欢饮酒。

画一之歌兴:画一之歌,可能是指某种歌曲或诗歌,这里可能是在比喻曹参的治理方式简单而有效。

王导:王导,东晋初年的政治家,曾辅佐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皇帝。

辅佐:辅助,帮助。

三世:三代,指三代皇帝。

无日用之益:没有日常的功绩。

岁计有余:一年的计算下来,仍有盈余。

末年略不复省事:晚年几乎不再过问政事。

自叹曰:自己感叹说。

人言我愦愦:人们说我糊涂。

后人当思我愦愦:后人应当思考我的这种糊涂。

谢安石:谢安石,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著称。

不存小察:不拘泥于小节。

经远无竞:眼光长远,不与人争斗。

唐之房、杜:唐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均为唐朝初年的著名宰相,以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而闻名。

传无可载之功:流传下来的没有记载的功绩。

赵韩王:赵韩王,指赵宋王朝的韩王,这里可能是指某位宋代韩王。

得士大夫所投利害文字:得到士大夫们投递的涉及利弊的文书。

置二大瓮:放置两个大瓮。

满则焚之:满了就烧掉。

李文靖:李文靖,指李沆,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以清廉著称。

中外所陈一切报罢:国内外所上的一切奏章都予以驳回。

以此报国:以此来报效国家。

六七君子:指上文提到的曹参、王导、谢安石、房玄龄、杜如晦、李沆这六七位人物。

名世英宰:著名的英明宰相。

不事事:看似不做事,实际上是有深意的,这里可能是在赞扬他们的政治智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名世英宰-评注

曹参为相国,日夜饮醇酒不事事,而画一之歌兴。

此句描绘了曹参作为相国的形象,他日夜沉溺于醇酒之中,看似不问世事,但实际上他的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画一之歌兴’一语双关,既指曹参饮酒时吟唱的歌曲,也暗示了他的治理理念。曹参以无为而治著称,认为最好的治理是让百姓自然生活,不干预他们的正常生活。这种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的治国理念,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反映了曹参对政治的深刻理解。

王导辅佐三世,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末年略不复省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我愦愦。’

王导作为辅佐三世的权臣,他并未追求个人的日常利益,而是以国家大局为重,使得国家在他在位期间年年有余。‘愦愦’一词,表面上看似昏庸,实则是对王导深谋远虑、大智若愚的赞誉。他深知权力与责任,不贪图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谢安石不存小察,经远无竞。

谢安石作为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的治理风格以宽厚著称。‘不存小察’意味着他不拘泥于小节,不斤斤计较,能够从大局出发,处理国家大事。‘经远无竞’则表明他的政治眼光长远,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这种超脱世俗的胸襟和远见卓识,使得他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朝初期的两位著名宰相,他们辅佐唐太宗李世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文中说‘传无可载之功’,实际上是对他们功绩的高度赞誉。这是因为他们的功绩已经深入人心,无需再通过文字来记载,他们的名声已经足够传颂。

赵韩王得士大夫所投利害文字,皆置二大瓮,满则焚之。

赵匡胤,即赵韩王,他在位期间,对于士大夫们的奏章,不论是有利还是有害,都采取焚毁的方式处理。这种做法看似极端,实则是对士大夫们忠诚的考验。通过这种方式,赵匡胤既保持了朝廷的稳定,又彰显了自己的权威。

李文靖以中外所陈一切报罢,云:‘以此报国。’

李文靖,即李沆,他在位期间,对于来自各方的奏章,一律不予理会。他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国家政治的深思熟虑。他认为,只有保持政治的清明,才能报效国家。这种超然物外的政治态度,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此六七君子,盖非扬已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真名世英宰也!岂曰不事事哉?

最后一句是对这六七位君子的总体评价。他们并非为了个人名利而行事,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的行为虽然看似无为,实则是有为。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使得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名世英宰。‘岂曰不事事哉’一语双关,既是对他们不问世事表象的否定,也是对他们政治智慧的肯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七-名世英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