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历来被尊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知录》是其哲学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日知录》是顾炎武以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编撰的学术理论集。书中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的见解,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主张注重实用与历史经验。顾炎武的学术贡献和《日知录》中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对现代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二十四-原文
祖孙自父而上之皆曰祖,《书·微子》之命曰:‘乃祖成汤’是也。自子而下之皆曰孙,《诗·宫》之篇曰:‘後稷之孙,实维太王’;又曰:‘周公之孙,庄公之子’是也。
○高祖汉儒以曾祖之父为高祖。考之于传,高祖者,远祖之名尔。《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曰:‘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则以始祖为高祖。《书·盘庚》:“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康王之浩》:“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则谓受命之君为高祖。《左传·昭公十五年》:“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则谓其九世为高祖。
○艺祖《书》:“归格于艺祖。”长。注以艺祖为文祖,不详其义。人知宋人称太祖为艺祖,不知前代亦皆称其太祖为艺祖。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幸并州,作《起义堂颂》曰:东西南北,无思不服;山川鬼神,亦莫不宁,实惟艺祖储福之所致。”十三年,封泰山。其序曰:“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此谓唐高祖。张说作《享太庙乐章》曰:“肃肃艺祖,滔滔浚源。有雄武剑,作镇金门。玄王贻绪,後稷谋孙。”此谓高祖之高祖讳熙,追尊宣皇帝者也。後汉高祖乾元年,改元制祠:“昔我艺祖神宗开基抚运,以武功平祸乱,以文德致升平。”此谓前汉高祖。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封混同江神册文》曰:“仰艺祖之开基,佳江神之效灵。”此谓金太祖。然则是历代大祖之通称也。
唐武宗会昌三年,讨刘稹制曰:‘顷者烈祖在藩,先天启圣。’是以玄宗为烈祖。宋王旦《封祀坛序》:“烈祖造新邦,臻大定,经制而未逞;神宗求至理,致升平,业成而中罢。”是以太祖为烈祖,太宗为神宗,亦古人之通称也。《左传·哀二年》:“卫太子祷曰:‘曾孙蒯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书·文侯之命》:“汝克昭乃显祖、烈祖。”显祖皆谓其始封之君,此古人之通称。
○冲帝幼主谓之冲帝。《水经注》:“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芒竹。’”以孺子婴为冲帝。
○考古人曰父、曰考,一也。《易》曰“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书·大诰》:“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康诰》:“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酒诰》:“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尹伯奇《履霜操》曰:“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自《曲礼》定为生曰父,死曰考之称,而为人子者当有所讳矣。
○伯父叔父古人于父之昆弟必称伯父、叔父,未有但呼伯、叔者。若不言父,而但曰伯、叔,则是字之而已。《诗》所谓“叔兮伯兮”,“伯兮兮”,“叔于田”之类,皆字也。
今之天子称亲王为叔祖、曾叔祖,甚非古义。《礼》:“天子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叔父,称其先君亦曰伯父、叔父。’《左传·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伯父惠公。’”“《十五年》:“景王谓籍谈曰:‘叔父唐叔。’”称其先君为伯父、叔父之证也。故《礼》有诸父,无诸祖。
○族兄弟《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郑康成谓:“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玄孙之亲。’《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同宗临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注:“同族谓高祖以下是也。”故晋叔向言之宗十一族。贾谊《新书》:“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是同高祖之兄弟即为族,族非疏远之称。《颜氏家训》:“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以往皆云族人。河北虽二三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理未通。
○亲戚《史记·宋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路史》谓:“但言亲戚,非诸父昆弟之称。”非也。古人称其父于兄弟亦曰亲戚。《韩诗外传》:“曾子曰:‘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此谓其父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封建亲戚,以善屏周。’”此谓其子弟。《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三国志》:“张昭谓孙权曰:‘况今奸宄兢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此谓其父兄。
○哥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剡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玄宗《与宁王宪书》称大哥,则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妻子今人谓妻为妻子,此不典之言,然亦有所自。《韩非子》:“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杜子美诗:“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称某经传称某有三义。
《书·金滕》:“惟尔元孙某。”史文讳其君,不敢名也。
《春秋·宣公六年,公羊传》:“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传:“失其名也。”
《礼记·礼》:“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
《论语》:“某在斯,某在斯。”通言之也。
周人以讳事神。
《牧誓》之言“今予发”。《武成》之言“周王发”,生则不讳也;《金滕》之言“惟尔元孙某”,追录于武王既崩之後,则讳之矣。
故《礼》:“卒哭乃讳。”
互辞《易》:“斡父之蛊,有子,考无咎。”言“父”又言“考”。
《书》:“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言“予”又言“台”。“汝猷黜乃心。”言“汝”又言“乃”。“予念我先神後之劳尔先。”言“予”又言“我”。“越予冲人,不印自恤。”言“予”又言“”。
《诗》:“岂不尔受,既其女迁。”言“尔”又言“女”。
《论语》:“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言“我”又言“吾”。
《左传》:“尔用而先人之治命。”言“尔”又言“而”。“女畏而宗室。”言“女”又言“而”。
《史记·张仪传》:“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言“若”言“汝”又言“而”。
《诗》:“王于出征,以佐天子。”言“王”又言“天子”。“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言“公”又言“侯”。
《梁传》:“言君之不取,为公也,”言“君”又言:“公”。
《左传》:“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言“公女”又言“公子”。
《史记·齐世家》:“子我盟诸田于陈宗。”言“田”又言“陈”。
皆互辞也。
豫名《诗》:“鸟乃去矣,後稷呱矣。”子初生而已名之为後稷也。“为韩吉相攸。”女在室而已名之为韩吉也。
皆因其异日之名而豫名之,亦临文之不得不然也
重言古经亦有重言之者。
《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
《诗》:“无己太康”。“已”即“太”也。“既安且宁”。“安”即“宁”也。“既庶且多。”“庶”即“多”也。
《左传》:“一薰一获,十年尚犹有臭。”“尚”即“犹”也。“周其有[A18F]王,亦克能修其职。”“克”即“能”也。
《礼记》:“人喜则斯陶。”“则”即“斯”也。
後《白虎通》曰:“天子之配,商之前皆称妃,周始立後。”
今考帝喾四妃,帝舜三妃,以至周初太姜、太任、太姒、邑姜,皆无後名。
而《诗》、《书》所云後,皆君也。
《春秋·桓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後于纪。”《襄十五年》:“刘夏逆王後于齐。”
于是始称後。
《曲礼》:“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又云:“天子之妃曰後。”
而宣王晏起,姜後脱簪,见于《列女之传》。
此周人立後之据。
惟《左传·哀元年》:“後缗方娠。”是夏时事,疑此後人追称之辞。
自《春秋》以下之文,则有以君为後者,有以妃为後者,杂然于书传矣。
人君之号,唐虞曰帝,夏曰後,商曰王。
然帝王,天子所专,後则诸侯皆得称之。
故《书》言“肆觐东後”,“群後四朝”,“禹乃会群後,誓于师”。
《伊训》之祠先王,“侯甸群後咸在。”
周王大告武成,亦曰:“呜呼群後。”
而後夔、後羿、伯明後寒之称,皆见于传。
《胤征》之篇亦称胤後。
康王作《毕命》曰:“三後协心,同底于道。”
穆王作《吕刑》曰:“乃命三後,恤功于民。”
然则禹之降帝而称後,是禹之谦,禹之不矜也。
诸侯谓之群後,故天子独称元後。
汉时郡守之于吏民,亦有君臣之分,故有称府主为後者。
汉《武都大守李翕西狭颂》云:“赫赫明後,柔嘉维则”。
《桂阳太守周憬铭》云:“懿贤後兮发圣英”。
晋应詹为南平太守,百姓歌之曰:“侥幸之运,赖兹应後”。
《兰亭宴集》有郡功曹魏滂诗云:“明後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王三王之名,自後人追称之;而禹之为王,未尝见于书也。
《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胤征》:“胤後承王命徂征。”
而《夏小正》言:“十有一月,王狩。”
夏之王见于书者始此,然无称禹为王者。
经传之文,凡言夏必曰夏後氏。
周人之追王止于太王,而组绀已上至後稷则谓之先公,《诗》:“礻龠祠尝,于公先王”是也。
通言之则亦可称之为王。
《书·武成》:“惟先王建邦启土”。
《周语》:“太子晋谏灵王:‘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
是也。
王而尊之曰帝,黄歇《上秦昭王书》:“先帝文王、武王、王之身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是也。
王而等之曰诸侯,汉王告诸侯曰:‘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是也。
○君古时有人臣而隆其称曰君者,周公若曰“君”是也,篇中言君者四,但言君者六。
成王之书王若曰“君”,陈穆王之书王若曰“呜呼!君牙”,皆此例也,犹汉时人主称丞相为君侯也。
<礼记·坊记>云:“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
故《春秋》传中称君者,皆国君。
然亦有卿大夫而称为君者,《庄十一年》:“楚门廉语屈暇曰:‘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
<襄二十五年>:“郑子产对晋士庄伯曰:‘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
至家臣则直谓其主曰君。
<昭十四年>:“司徒老祁虑癸谓南蒯曰:‘群臣不忘其君。’”
<二十八年>:“晋祁盈之臣曰:‘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
<哀十四年>:“宋司马命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从吾君之命’”是也。
<仪礼·丧服>篇:“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
传曰:“君谓有地者也。”
郑氏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丧大记>:“大夫君。”
孔氏曰:“大夫之臣称大夫为君。”
<周礼·调人>注:“主,大夫君也。”
此则上下之通称,不始于後代矣。
人臣称君,自三代以前有之。
<孟子>:“象曰:漠盖都君。”
<汉书·高帝纪>:“爵或人君,上所尊礼。”
师古曰:“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故曰人君也。上谓天子。”
汉时曹掾皆称其府主为君。
至苍头亦得称其主人为君,《後汉书·李善传》:“君夫人,善在此”是也。
女亦得称其父为君,《汉书·王章传》:“我君素刚,先死者必我君”是也。
妇亦得称其舅为君,《尔雅》:“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淮南子>:“君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
<列女传>:“我无樊、卫二姬之行,故君以责我”是也。
<丧服>:“妾为君。”
郑氏注曰:“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虽士亦然。”
○主春秋时称卿大夫曰主。
故齐侯唁昭公,称主君。
子家子曰:“齐卑君矣。”
而南唐降号江南国主,亦以奉中国正朔,自贬其号。
若刘玄德帝蜀,谥昭烈,葬惠陵。
初无贬绌,末帝降魏,封为安乐公,自可即以本封为号。
陈寿作《三国志》,创立先主,後主之名,常璩《蜀志》因之。
以晋承魏统,义无两帝。
今千载之後,而犹沿此称,殊为不当。
况改汉为蜀,亦出寿笔。
当时魏已篡汉,改称昭烈为蜀,使不得附汉统。
异代文人不察史家阿枉之故,若杜甫诗中便称蜀主,殊非知人论世之学也。
昔刘知几论《後汉书·刘元列传》:以为东观秉笔,容或谄于当时,後来所修理宜刊革。
今之君子既非曹氏、司马氏之臣,不当称昭烈为先主矣。
诸葛孔明书中亦多有称先主者。
本当是先帝,传之中原,改为先主耳。
主者次于君之号。
苏林解《汉书》“公主”云:“妇人称主,”
引《晋语》:“主孟啖我”。
○陛下贾谊《新书》:“天子卑号称陛下。”
蔡邕《独断》:“陛,阶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于,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
上书亦如之。
乃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据此,则陛下犹言执事,後人相沿,遂以为至尊之称。
○足下今人但见《史记》秦阎乐数二世称“足下”,
遂以为相轻之辞,不知乃战国时人主之称也。
如苏代遗燕昭王书,乐毅报燕惠王书,苏厉与赵惠文王书,
皆称“足下”。
又如苏秦谓燕易王,范睢见秦昭王,苏代谓齐王,
齐人谓齐王、孟尝君舍人谓卫君,张丐谓鲁君,
赵郝对赵孝成王,郦生说沛公,张良献项王,
亦皆称“足下”。
<汉书·文帝纪>:“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候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
<宋书·西南夷传>载诸国表文,诃罗陀国称“圣王足下”,
义称“天子足下”,阿罗单国称“大吉天子足下”,
阎婆婆达国称“宋国大王大吉天子足下”,
天竺迦毗黎国称“大王足下”。
<梁书·诸夷传>表文,盘盘国称“常胜天子足下”,
干利国称“天子足下”,
狼修牙国称“大吉天子足下”,
婆利国称“圣王足下”。
○阁下赵《因话录》曰:“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人之侯伯,亦有阁,
故世俗书题有‘阁下’之称。
前辈呼刺史太守亦曰‘节下’,与宰相人僚书往往称‘执事’,
言阁下之执事人耳。
刘子玄为史官,《与监修宰相书》称‘足下’,
韩文公《与使主张仆射书》称‘执事’,
即其例也。
若记室本系王侯宾佐之称,他人亦非所宜。
执事则指其左右之人,尊卑皆可通称。
侍者则士庶可用之。
近日官至使府、御史及畿令,悉呼阁下。
至于初命宾佐,犹呼记室,今则一例阁下,上下无别。
其执事才施于举人,
侍者止行于释子而已。
今之布衣相呼尽曰阁下,
虽出于浮薄相戏,亦是名分天壤矣。
谢在杭《五杂俎》言:‘阁,夹室也,以板为之。《礼记·内则》:‘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盖古人置此以度饮食之所,即今房中之板阁,而後乃广之为楼观之通名,如石渠、天禄、麒麟之类。或以藏书,或以绘像,或以为登眺游览之所。阁者,门旁小户也。因设馆于其旁,即谓之阁。’
<汉书·公孙宏传>:‘开东阁以迎贤人。’师古曰:‘阁者,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引宾客,以别于椽吏官属。’如今官署角门旁有延宾馆是也。
故《萧望之传》言:‘自引出阁。’而《隽不疑传》:‘暴胜之为直指使者,不疑至门,胜之开阁延请。’是凡官府皆有阁,不独三公也。
<韩延寿传>:‘行县至高陵,入卧传舍,闭阁思过。’如今之闭角门,不听官属人也。
<朱博传>:‘召见功曹,闭阁数责。’此又是闭角门不听出也。
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阁。唐制仿之,以宣政为前殿,紫宸为便殿。前殿谓之正衙。天子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百官候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谓之入阁,盖中门不启而开角门也。
<尔雅>:‘小闺谓之阁。’而室中之门亦或用此为称。是则二字之义本自不同。
<汉旧仪>曰:‘丞相听事门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今代以文渊阁藏书,而大学士主之,故谓之阁老,盖亦论经石渠、校书天禄之遗意尔。
然西京但有阁,而未以为官曹之称。至後汉始谓之台、阁。
<古诗为焦仲卿作>云:‘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陈寿《三国志》评曰:‘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曰:‘薛夏为秘书丞,尝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而秘书署耳,谓夏为不得移。推使当有坐者,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兰台屈,无以折。
自是之後,遂以为常。
<唐书·职官志>:‘光宅元年九月,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然则今之内阁实本于此,而非取三公黄阁之义。
其言入阁办事,谓入此内阁尔,而与唐之随仗入阁不相蒙也。
阁下之称犹云台下,古今异名,亦何妨乎。
○相《管子》曰:‘黄帝得六相。’《宋书·百官志》曰,“殷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然其名不见于经,惟《书·说命》有“爱立作相”之文。
而《左传·定公元年》薛宰言:‘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礼记·月令》:“命相布德和令。”注:‘相谓三公相王之事也。’正义曰:‘案《公羊·隐五年》传曰:“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是三公相王之事也。”至六国时,一人知事者特谓之相,故《史记》称穰侯范雎、蔡泽皆为秦相,後又为丞相也。’
杜氏《通典》曰:‘黄帝六相,尧十六相,为之辅相,不必名官。’是则三代之时言相者皆非官名,如《孟子》言:舜相尧,禹相舜,益相禹,伊尹相汤,周公相武王,《礼记,明堂位》:“周公相武王”之类耳。
<左传·桓公二年>:‘太宰督遂相宋公。’《庄公九年>:‘鲍叔言于齐侯曰:“管夷吾治于高,使相可也。”’《昭公元年>:‘祁午谓赵文子曰:“子相晋国。”’按当时官名皆不谓之相。
<哀公十七年>:‘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又是相二官,而非相楚王。
惟《襄公二十五年>:‘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则似真以相名官者。
<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孔丘相。’杜氏解曰:‘相,会仪也。如“愿为小相焉”之相。’《史记·孔子世家》乃云:‘孔子为大司寇,摄相事。’是误以“傧相”之相为“相国”之相。
不知鲁无相名,有司寇而无大司寇也。
○将军《春秋传>:‘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是已有将军之文,而未以为名也。
至昭公二十八年,阎没女宽对魏献子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正义曰:‘此以魏子将中军,故谓之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
<公羊传>:‘将军子重谏曰。’《梁传>:‘使狐夜姑为将军。’《孟子>:‘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墨子>:‘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庄子>:‘今将军兼此三者。’《淮南子>:‘赵文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其孰先亡?”’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又曰:‘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而《国语》亦曰:‘郑人以詹伯为将军。’又曰:‘吴王夫差黄池之会,十行一嬖大夫,十旌一将军。’
<礼记·檀弓>:‘卫将军文子之丧。’《史记·司马穰直传>:‘景公以为将军。’《封禅书>:‘杜主者,故周之右将军。’《越世家>:‘范蠡称上将军。’《魏世家>:‘令太子申为上将军。’
<战国策>:‘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汉书·百官表>:‘前後左右将军,皆周末官。’《通典>:‘自战国置大将军,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丐。至汉则定以为官名矣。’
○相公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若封王则称相王。
自洪武中革去丞相之号,则有公而无相矣。
即初年之制,亦不尽沿唐宋,有相而不公者胡惟庸是也,有公而不相者常遇春之伦是也,封公拜相惟李善长、徐达,三百年来有此二相公耳。
魏王粲《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羽猎赋》:“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
相公二字似始见此。
○司业国子司业,以为生徒所执之业,非也。
唐归崇敬授国子司业,上言:“司业义在《礼记》‘乐正司业’。
正,长也。言乐官之长,司主此业。
《尔雅》云:‘大版谓之业。’
按《诗·周颂》:‘设业设虚,崇牙树羽。’
则业是悬钟磐之簨虚也。
今太学既不教乐,于义无取,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祭酒为太师氏,司业一为左师,一为右师。
诏下尚书集百僚定议以闻。
议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
按《灵台》之诗曰:“虚业维枞。”
即此“业”字。
传曰:“业,大版也。所以饰为悬也。
捷业如锯齿,或白画之。
《尔雅》:“大版谓之业。”
《左氏·昭九年》传:“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业。”
《礼记·檀弓》:“大功废业。”
并谓此也。
悬者,常防其坠。
故借为敬谨之义,《书》之“兢兢业业”,《诗》之“赫赫业业”、“有震且业”是也。
凡人所执之事亦当敬谨,故借为事业之义。
《易》传之“进德修业”,“可大则贤人之业”,“盛德大业”;
《礼记》之“敬业乐群”是也。
然三代《诗》、《书》之文并无此义,而“业广惟勤”一语,乃出于梅赜所上之古文《尚书》。
梁刘勰《文心雕龙》谓:《沦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三论》後人追题,今《周官篇》有“论道经邦”之语,盖梅赜古文之书,其时未行。
然即此二字,亦足以蔡时世言语之不同矣。
○翰林《唐书·职官志》曰:“翰林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备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争。
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
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辞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燕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
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任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
乾封以後,始号北门学士。
玄宗之代,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掌中外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继以诏敕文告悉由中书,每多窒滞,始选朝官有辞艺学识者人翰林供奉,然亦未定名制。
开元二十六年,始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至德以後,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以独当密命故也。
德宗好文,尤难其选。
“贞元以後,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而其官不见于《唐六典》,盖书成于张九龄,其时尚未置也。”
《旧书》言翰林院有合练,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廪之。
陆贽与吴通玄有隙,乃言承平时工艺书画之徒,待诏翰林,比无学士,请罢其官。
其见于史者:天宝初嵩山道士吴筠,乾元中占星韩颖、刘烜,贞元末奕棋王叔文,侍书王亻丕,元和未方士柳泌,浮屠大通,宝历初善奕王倚、兴唐观道士孙准,并待诏翰林。
又如黎斡虽官至京兆尹,而其初亦以占星待诏翰林。
而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履冗食者四十二人。
宝历二年十二月庚申,省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掌内冗员共一千二百七十人。
此可知翰林不皆文学之士矣。
赵磷《因话录》云:“文宗赐翰林学士章服。
续有待诏欲先赐,本司以名上,上曰:‘赐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别日。’”
成化三年,以明年上元张灯,命翰林院词臣撰诗词。
编修章懋,黄仲昭、检讨庄昶上疏言:“翰林之官,以论思代言为职。
虽曰供奉文字,然鄙俚不经之词,岂宜迸于君上?固不可曲引宋祁,苏轼之教坊致语,以自取侮慢不敬之罪。
臣等又尝伏读宣宗章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惟义与仁。尧舜之道,邹孟以陈。’
今张灯之举,恐非尧舜之道;应制之诗,恐非仁义之言。
臣等知陛下之心即祖宗之心,故不敢以是妄陈于上,伏愿采萏荛之言,于此等事一切禁止。”
上怒,命杖之,滴懋临武知县,仲昭湘潭知县,昶桂阳州判官,各调外用。
已而谏官为之申理,乃改懋、仲昭南京大理寺评事,昶南京行人司司副。
自此翰林之官重矣。
○洗马《越语》:“句践身亲为夫差前马。”
《韩非子》云:“为吴王洗马。”
洗音铣。
《淮南子》云:“为吴兵先马走。”
《荀子》:“天子出门,诸侯持轮挟舆先马。”
贾谊《新书》:“楚怀王无道,而欲有霸王之号,铸金以象诸侯人君,令大国之王编而先马,梁王御,宋王骖乘,滕、薛、卫、中山之君随而趋。”
然则洗马者,马前引导之人也。
亦有称马洗者,《六韬》:“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
《汉书·百官表》:“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先马。”
张晏曰:“先马,员十六人,秩比谒者。‘先’或作‘洗’”。
又考《周礼》:“齐右”职云:“凡有牲事则前马。”
注:“王见牲则拱而式,居马前,却行,备惊奔也。”
又“道右”职云:“王式则下前马。”
是此官古有之矣。
《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张若讠朋前马。”
○比部《周礼,小司徒》:“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
注:“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
郑司农云:“五家为比,故以比为名。今时八月案比是也。”
《庄子》云:“礼法度数刑名比详。”
唐时刑部有刑比都官司门四曹。
《通典》:“比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计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天宝十一载又改比部为司计,至德初复旧。”
《旧唐书·职官志》:“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通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
《杨炎传》:“初,国家旧制,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库,而太府四时以数闻尚书,比部覆其出入。”
《宋史·职官志》:“比部郎中、员外郎,掌勾覆中外帐籍,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从所隶监司检察以上,比部至则审覆其多寡登耗之数,考其陷失,而理其侵负。”
《山堂考索》:“会计逋欠,每三月一比,谓之比部。故昔人有刑罚与赋检相为表里之说。今四曹改为十三司,而财计之不关刑部久矣,乃犹称郎官为比部,何邪?”
○员外员外之官本为冗秩。
《旧唐书·李峤传》:“峤为吏部时,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复居相位,奏置员外官数千人。以至官寮倍多,府库减耗。”
事在中宗神龙二年。
又有谓之员外置同正员者。
迨乎玄宗,犹不能尽革。
故肃宗乾元二年九月诏曰:“应州县见任员外官,并任其所适。其中有材识干济,曾经任使州县所资者,亦听量留,上州不得过五人,中州不得过四人,下州不得过三人,上县已上不得过一人。”
今则副郎而取名员外,于义何居?
当由定制之初,主爵诸臣未考源流,有乖名实。
了不云乎:“必也正名。”
则斜封墨敕之朝,不可沿其遗号矣。
○主事後汉光禄勋有南北庐主事,主三署之事,于诸郎之中察茂材者为之,然其职不过如椽史之等。
故范滂迁光禄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亦不止。
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後因郭泰之言,蕃乃谢之。
而张霸,戴封、戴就、公沙穆并以孝廉为光禄主事,其他府寺则不闻有此名也。
《宋书·百官志》:“中书通事舍人”下云:“其下有主事,本用武官,宋改用文吏。”
至後魏则于尚书诸司置主事令史。
隋炀帝去令史之名,但曰主事。
唐时并流外为之。
尚书省主事六人,从九品上,门下省主事四人,中书省主事四人,并从八品下。
而刘祥道上疏言:“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省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比来选补,皆取旧任流外有刀笔之人,纵欲参用士流,皆以俦类为耻。前後相承遂成故事。望有厘革,稍清其选。”
事竟不行。
《宋史·职官志》:“门下省吏四十有九,录事、主事各三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十有八人,守当官十有九人。”
是在前代皆椽史之任也,明初设六部主事意亦仿此。
永乐十四年,永新伯许成以擅杖工部主事王景亮被勘。
○主簿《周礼·司会》注:“主计会之簿书。”
疏云:“簿书者,古有简策以记事,若在君前,以笏记事。
後代用簿,簿,今手版。故云吏当持簿,簿则簿书也。”
汉御史台有此官,御史大夫张忠署孙宝为主簿。
而魏晋以下,则寺监以及州郡并多有之。
杜氏《通典》“州佐”条下云:“主簿一人,录门下众事,省署文书,汉制也。
历代至隋,皆有。
又引晋习凿齿为桓温荆州主簿,亲遇深密,时人语曰:“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在当时为要职,
○郎中待诏北人谓医生为大夫,南人谓之郎中,镊工为待诏,木工、金工、石工之属皆为司务。
其名盖起于宋时。
《老学庵笔记》:“北人谓医为衙推,卜相为巡官。
巡官,唐五代郡僚之名,或以其巡游卖术,故有此称,亦莫详其所始也。”
《实录》:“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命礼部申禁,军民人等不得用太孙、太师、太保、待诏、大官、郎中等字为名称。”
○外郎今人以吏员为外郎。
按《史记·秦始皇纪》:“近官三郎”,索隐曰:“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
《通典》:“汉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凡四等,皆无员,多至千人,掌门户,出充车骑,其散郎谓之外郎。”
今以之称吏员,乃世俗相褒之辞。
○门子门子者,守门之人,《旧唐书·李德裕传》:“吐蕃潜将妇人嫁与此州门子”是也。
今之门子乃是南朝时所谓县僮,《梁书·沈璃传》:“为馀姚令,县南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殖,百姓甚患之,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
《唐志》:“二品以下有白直执衣,皆中男为之。”
○快手快手之名,起自《宋书·玉镇恶传》:“东从旧将犹有六队千餘人,西将及能细直吏快手复有二千餘人。”
《建平王景素传》:“左右勇士数十人,并荆楚快手。”
《黄回传》:“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
亦有称精手者。
沈约自序:“收集得二千精手。”
《南史·齐高帝纪》:“王蕴将数百精手,带甲赴粲。”
《梁书·武帝纪》:“航南大路悉配精手利器,尚十馀万人。”
○火长今人谓兵为户长,亦曰火长。
崔豹《古今注》:“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为伍,五长为伯,故称伍伯。一曰户伯。
汉制:兵五人一户灶,置一伯,故曰户伯。亦曰火伯,以为一灶之主也。
《通典》:“五人为列,二列为火,五火为队。”
《唐书·兵志》:“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大有长。”
又云:“十人为人,五火为团。”则直谓之火矣。
《宋书·卜天与传》:“少为队将,十人同火。”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
柳子厚《段太尉逸事状》:“叱左右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或作”伙”,误。
○楼罗《唐书·回纥传》:“加册可汗为登里颉咄登密施含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
含俱录,华言娄罗也,盖聪明才敏之意。
《酉阳杂俎》引梁元帝《风人辞》云:“城头网雀,楼罗人著。”
《南齐书》顾欢论云:“蹲夷之仪,娄罗之辩。”
《北史·王听传》:“尝有鲜卑聚语,崔昂戏问听曰:‘颇解此不?’听曰:‘楼罗楼罗,实自难解。时唱染干,似道我辈。’”
《五代史·刘铢传》:“诸君可谓楼罗儿矣。”
《宋史》:“‘张思钧起行伍,征伐稍有功。质状小而精悍,太宗尝称其楼罗;自是人目为小楼罗焉。”
○自衣白衣者,庶人之服,然有以处士而称之者。
《风俗通》:“舜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升为天子”;
《史记·儒林传》:“公孙宏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後汉书·崔る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
《孔融传》:“与白衣称衡跌荡放言”;
《晋书·阎缵传》:“荐白衣南安朱冲,可为太孙师傅”;
《胡奋传》:“宣帝之伐辽东,以白衣侍从左右”是也。
有以庶人在官而称之者。
《汉书·两龚传》:“闻之白衣,”师古曰:“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苏伯玉妻《盘中诗》:“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坐.望见白衣人,乃王弘送酒”是也。
人主左右亦有白衣。
《南史·幸传》:“宋孝武选白衣左右百八十人。”
《魏书·恩幸传》:“赵修给事东宫,为白衣左右。”
“茹皓充高祖白衣左右。”
唐李泌,在肃宗时不受官,帝每与泌出,军人环指之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
则天于前不禁白。
《清波杂志》言:“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吊慰不敢用。”
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史记·赵世家》:“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
《汉书·谷永传》:“摧之皂衣之吏。”
《诗》:“麻衣如雪,”郑氏曰:“麻衣,深衣也,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
《记》曰‘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是也。
然则深衣亦用白。
○郎郎者,奴仆称其主人之辞。
唐张易之、昌宗有宠,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晋卿等,候其门庭,争执鞭辔,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郑果谓宋憬曰:“中丞奈何卿五郎”?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
安禄山德李林甫,呼“十郎”。王繇谓王钅共为“七郎”;李辅国用事,中贵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程元振,军中呼为“十郎”;陈少游谒中官董秀,称“七郎”是也。
其名起自秦汉郎官。
《三国志》:“周瑜至吴,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江表传》:“孙策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
《世说》:“桓石虔小字镇恶,年十六八,未被举,而僮隶已呼为镇恶郎。”
《後周书》:“独孤信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呼为独孤郎,”
《隋书》:“滕王瓒,周世以贵公子,又尚公主,时人号曰杨三郎。”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时文武官人并未署置,军中呼太子、秦王为大郎,二郎。”
自唐以後,僮仆称主人通谓之郎,今则舆台厮养无不利;之矣。
又按,北朝人子呼其父亦谓之郎。
《北史·节义传》:“李宪为汲固长育,至十余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
○门主《後汉书·贾逢传》:“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
是弟子与门生为二。
欧阳公《孔宙碑阴题名跋》曰:“汉世公卿多自教授,聚徒常数百人,其亲受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今宙碑残缺,其姓名邑里仅可见者才六十二人,其称弟子者十人,门生者四十三人,故吏者八人,故民者一人。
愚谓汉人以受学者为弟子,其依附名势者为门生。
《那寿传》:“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常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
《杨彪传》:“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京兆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
宪,外戚;甫,奄人也。
安得有传授之门生乎!
《南史》所称门生,今之门下人也。
《宋书·徐湛之传》:“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姿质端妍,衣服鲜而。每出人行游,涂巷盈满。泥雨日,悉以後车载之。”
《谢灵运传》:“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
《南齐书·刘怀珍传》:“怀珍北州旧姓,门附殷积。启上,门生千人充宿卫,孝武大惊。”
其人所执者奔走仆隶之役,《晋书·刘魄传》:“周嵩嫁女,门生断道,斫伤二人,建康左尉赴变,又被斫”;
<南史·齐东昏侯纪》:“丹阳尹王志被驱急,狼狈步走,唯将二门生自随”; <後妃传》:“门生王清与墓工始下插”; <刘传》:“游诣故人,惟一门生持胡床随後是也。其初至,皆入钱为之,《宋书·颜竣传》:“多假资礼解为门生,充朝满野,殆将千计” <梁书·顾协传》:“有门生始来事协,知其廉洁,不敢厚响,止送钱二千,协怒杖之二十”; <南史·姚察传》:“有门生送南布一端,花练一疋,察厉声驱出”是也。 故《南齐书·谢超宗传》云:“白从王永先。”又云:“门生王永先。”谓之自从,以其异于在官之人。 而《宋书·顾琛传》:“尚书寺门有制,八座以下。门生随人者各有差,不得杂以人士。”其冗贱可知矣。 梁傅昭不蓄私门生,盖所以矫时人之弊乎? 守门之人亦有称门人者。 <春秋·襄公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 <公羊传》:“间者何?门人也。” <韩非子》:“门人捐水而夷射诛。” ○府君府君者,汉时太守之称。 <三国志》:“孙坚袭荆州刺史王。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孙策进军豫章,华欲为太守,葛中迎策。策谓歆曰:‘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 ○官人南人称士人为官人。 <昌黎集·王适墓志铭》:“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是唐时有官者方得称官人也。 杜子美《逢唐兴刘主簿诗》:“剑外官人冷。” 明制:郡王府自镇国将军而下,称呼止曰官人。 ○对人称臣汉初,人对人多称臣,乃战国之馀习。 <史记·高祖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张晏曰:“古人相与言,多自称臣,犹今人相与言自称仆也。”至天下已定,则稍有差等,而臣之称惟施之诸侯王,故韩信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至文、景以後,则此风渐衰。 而贾谊《新书》有尊天子,避嫌疑,不敢称臣之说。 <王子侯表》有利侯钉,坐遗淮南王书称臣弃市。 <功臣侯表》安平侯鄂但,坐与淮南王女陵通,遗淮南王书称“臣尽力”,弃市。 平棘侯薛穰,坐受淮南王赂,称臣,在赦前,免。 皆在元狩元年。 而《严助传》天于令助谕意淮南王,一则曰“臣助”,再则曰“臣助”,史因而书之,未尝以为罪,则知钉等三人所坐者交通之罪。 而自此以往,廷臣之于诸侯王遂不复有称臣者尔。 时有自称民者,《世说》:“陆太尉对王丞相曰:‘公长民短。’”然王官之于国君,属吏之于府主,其称臣如故。 <宋书人孝武孝建元年十月己未,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等奏:“郡县内史及封内官长于其封君,既非在三罢官,则不复追敬,不合称臣。”诏可。 齐、梁以往,王官仍复称臣,而属吏则不复称矣。 诸侯王有自称臣者,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是也。 天子有自称臣者,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 景帝对窦太後言:“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是也。 ○先卿称其臣为卿,则亦可称其臣之父为先卿。 <宋史·理宗纪》:“工部侍郎朱在进对奏人主学问之要,上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同时。’” 此如《商书》之言“先正保衡”,盖尊礼之辞也。 ○先妾人臣对君称父为先臣,则亦可称母为先妾。 <左传》晏婴辞齐景公曰:“君之先臣容焉。” <战国策》匡章对齐威王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 陈沈炯表言:“臣母妾刘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 ○称臣下为父母父母二字乃高年之称。 汉文帝问冯唐曰:“父老,何自为郎?”是称其臣为父也。 赵王谓赵括母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是称其臣之母为母也。 ○人臣称人君人臣有称人君者。 <汉书》高帝诏曰:“爵或人君,上所尊礼。” 师古曰:“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故云或人君也。” 郡县初立,亦有君臣之分,故尉缭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 <水经注》引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 ○上下通称《汉书·霍光传》:“数鸣殿前树上。” 师古曰:“古者室屋高大,则通呼为殿耳,非止太子宫中。” 《黄霸传》:“丞相请与中二千石、博士杂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为民兴利除害者,为一辈,先上殿,” 师古曰:“殿,丞相所坐屋也。” 《董贤传》:“为贤起大第北阈下,重殿洞开。” 《後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 《三国志·张辽传》:“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 左思《魏都赋》:“都护之堂,殿居绮窗。” 是人臣亦得称殿也。 《鲍宣传》:“为豫州牧,行部乘传,去法驾,驾一马。” 是人臣亦得称法驾也。 《旧唐书·吴元济传》:“诏以裴度为彰义军节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营招抚使,以鄙城为行在,蔡州为节度所。” 是人臣亦得称行在也。 汉人有以郡守之尊称为本朝者。 《司隶从事郭究碑》云:“本朝察孝,贡器帝庭”; 《豫州从事尹宙碑》云:“纲纪本朝”是也。 亦谓之郡朝。 《後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是也。 亦谓之府朝。 《晋书·刘琨传》:“造府朝,建市狱”是也。 亦有以县令而称朝。 晋潘岳为长安令,其作《西征赋》曰:“励疲钝以临朝”是也。 汉《丹阳太守郭碑》有曰:“君之弟故大尉薨,归葬旧陵。” 欧阳永叔以人臣为疑,盖徒见唐卢集驳武承训造陵之奏,以为陵之称谓施于尊极,不属王公己下。 此自南北朝已後然尔,按《水经注》言:“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又引《风俗通》言:“王公坟垄称陵。” 书中有子夏陵、老子陵及诸王公妃之陵甚多。 《後汉书·明、章二帝纪》言祠东海恭王陵、定陶大後恭王陵、东平宪王陵、沛献王陵。 《西京杂记》:董仲舒之墓称下马陵。 曹公《祭桥玄文》:“北望贵土,乃心陵墓。” 《三国志》注陈思王上书言:“陛下既爵臣百寮之右,居藩国之任,屋名为宫,家名为陵。” 则人臣而称陵,古多有之,不以为异也。 吕东莱《大事记》:“墓之称陵,占无贵贱之别。” 《国语》管仲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 是凡民之墓亦得称陵。 人臣称卤簿,《石林燕语》曰;“卤簿之名,始见于蔡邕《独断》。” 唐人谓卤,橹也,甲盾之别名。 凡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後,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 因举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卤簿,为君臣通称。 今人以皇族称为宗室,考之于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 《左传·昭六年》:“宋华亥谗华合比而去之,左师曰:‘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 《魏书·胡叟传》:“史与始昌虽宗室,性气殊诡,不相附。” 《北齐书·邢邵传》:“十岁便能属文,族兄峦有人伦鉴,谓子弟曰:‘宗室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张雕传》:“胡人何洪珍,大蒙主上亲宠,与张景仁结为婚媾。雕以景仁宗室,自托于洪珍。’ 《後周书·裴侠传》:“撰九世伯祖贞侯传,欲使後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 《薛端传》:“为东魏行台薛循义所逼,与宗室及家憧等走免。’ 《杜叔毗传》:“兄君锡及宗室等为曹策所害。’ 《徐陵集》有《在北齐与宗室书》。 《颜氏家训》论《孙楚王膘骑诔》云:“奄忽登遐。” 以为非所宜言。 然夏侯湛《昆弟诰》曰:“我王母薛妃登逻。” 又曰:“蔡姬。登遐。” 则晋人固尝用之,不以为嫌也。 人臣称谅暗。 《晋书·山涛传》:“除太常卿,遭母丧,归乡里,诏曰:‘山太常尚居谅暗。’” 人臣称太渐。 《列子》:“季梁得疾,七日大渐。” 齐王俭《褚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 任《竟陵王子良行状》:“大渐弥留,话言盈耳。” 沈约《安陆王缅碑文》:“遣疾弥留,焉大渐。” 隋《鹰扬郎将义城子梁罗墓志》:“大渐之期,春秋六十有一。” 唐王绍宗为其兄玄宗临终口授铭:“吾六兄同人见疾,大渐惟几。” 卢藏用《苏许公环神道碑文》:“大渐之始,遗令遵行。” 《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 是垂拱之云,上下得同之也。 ○人臣称万岁《後汉书·韩棱传》:“窦宪有功还,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然考之《战国策》言:冯媛为孟尝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马援传》言:援击牛酾酒,劳饷军士,吏士皆伏称“万岁”。 《冯鲂传》言:责让贼延褒等,令各反农桑,皆称““万岁”。 《吴良传》注引《东观记》:“岁旦,郡门下掾王望举觞上寿,掾史皆称万岁。” 则亦当时人庆幸之通称。 而李固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遂为梁冀所忌,而卒以杀之,亦可见其为非常之辞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二十四-译文
祖孙自父而上之皆曰祖,《书·微子》之命曰:‘乃祖成汤’是也。自子而下之皆曰孙,《诗·周南》之篇曰:‘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又曰:‘周公之孙,庄公之子’是也。
高祖汉儒以曾祖之父为高祖。考之于传,高祖者,远祖之名尔。《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曰:‘我高祖少康之立也。’”则以始祖为高祖。《书·盘庚》:“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则谓受命之君为高祖。《左传·昭公十五年》:“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则谓其九世为高祖。
艺祖《书》:“归格于艺祖。”长。注以艺祖为文祖,不详其义。人知宋人称太祖为艺祖,不知前代亦皆称其太祖为艺祖。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幸并州,作《起义堂颂》曰:东西南北,无思不服;山川鬼神,亦莫不宁,实惟艺祖储福之所致。”十三年,封泰山。其序曰:“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此谓唐高祖。张说作《享太庙乐章》曰:“肃肃艺祖,滔滔浚源。有雄武剑,作镇金门。玄王贻绪,后稷谋孙。”此谓高祖之高祖讳熙,追尊宣皇帝者也。后汉高祖乾祐元年,改元制祠:‘昔我艺祖神宗开基抚运,以武功平祸乱,以文德致升平。’此谓前汉高祖。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封混同江神册文》曰:‘仰艺祖之开基,嘉江神之效灵。’此谓金太祖。然则是历代大祖之通称也。
唐武宗会昌三年,讨刘稹制曰:‘顷者烈祖在藩,先天启圣。’是以玄宗为烈祖。宋王旦《封祀坛序》:“烈祖造新邦,臻大定,经制而未逞;神宗求至理,致升平,业成而中罢。”是以太祖为烈祖,太宗为神宗,亦古人之通称也。《左传·哀二年》:“卫太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书·文侯之命》:“汝克昭乃显祖、烈祖。’显祖皆谓其始封之君,此古人之通称。
冲帝幼主谓之冲帝。《水经注》:“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弓矢。’”以孺子婴为冲帝。
考古人曰父、曰考,一也。《易》曰‘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书·大诰》:“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康诰》:“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酒诰》:“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尹伯奇《履霜操》曰:‘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自《曲礼》定为生曰父,死曰考之称,而为人子者当有所讳矣。
伯父叔父古人于父之昆弟必称伯父、叔父,未有但呼伯、叔者。若不言父,而但曰伯、叔,则是字之而已。《诗》所谓‘叔兮伯兮’,‘伯兮噫兮’,‘叔于田’之类,皆字也。
今之天子称亲王为叔祖、曾叔祖,甚非古义。《礼》:“天子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叔父,称其先君亦曰伯父、叔父。’《左传·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伯父惠公。’《十五年》:“景王谓籍谈曰:‘叔父唐叔。’”称其先君为伯父、叔父之证也。故《礼》有诸父,无诸祖。
族兄弟《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郑康成谓:“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玄孙之亲。’《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同宗临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注:‘同族谓高祖以下是也。’故晋叔向言之宗十一族。贾谊《新书》:“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是同高祖之兄弟即为族,族非疏远之称。《颜氏家训》:“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以往皆云族人。河北虽二三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理未通。
亲戚《史记·宋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路史》谓:‘但言亲戚,非诸父昆弟之称。’非也。古人称其父于兄弟亦曰亲戚。《韩诗外传》:“曾子曰:‘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此谓其父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封建亲戚,以善屏周。’此谓其子弟。《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三国志》:“张昭谓孙权曰:‘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此谓其父兄。
哥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玄宗《与宁王宪书》称大哥,则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妻子今人谓妻为妻子,此不典之言,然亦有所自。《韩非子》:“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杜子美诗:‘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古文中提到某经传中提到某有三义。《尚书·金滕》中写道:‘惟尔元孙某。’史文为了避免直接提及君主的名字,所以不敢直呼其名。《春秋·宣公六年公羊传》中提到:‘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这里的‘某’指的是失去名字的人。《礼记·礼》中提到:‘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仪礼·士冠礼》中提到:‘某有“子某。”’《论语》中提到:‘某在斯,某在斯。’这些都是通用的说法。
周人为了避免冒犯神灵而使用讳词。《牧誓》中说‘今予发’,《武成》中说‘周王发’,在君主在世时不使用讳词;而在《金滕》中说‘惟尔元孙某’,是在武王去世后追记的,所以使用了讳词。《礼记》中说:‘卒哭乃讳。’
《易经》中有互辞的用法,比如‘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中既说了‘父’又说了‘考’。《尚书》中‘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中既说了‘予’又说了‘台’。其他例子还有‘汝’和‘乃’、‘予’和‘我’、‘予’和‘我’、‘尔’和‘女’、‘我’和‘吾’、‘尔’和‘而’、‘女’和‘而’、‘若’和‘汝’、‘若’和‘汝’、‘王’和‘天子’、‘公’和‘侯’、‘君’和‘公’、‘公女’和‘公子’、‘田’和‘陈’等,都是互辞的用法。
《诗经》中提到‘鸟乃去矣,后稷呱矣’时,子初生就已经被命名为后稷。‘为韩吉相攸’时,女子还未出嫁就已经被命名为韩吉。这些都是因为后来可能会用到这些名字,所以在文中不得不这样命名。
古经中也有重复用词的例子。《尚书》中‘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中的‘遑’即是‘暇’。《诗经》中‘无己太康’中的‘已’即是‘太’。‘既安且宁’中的‘安’即是‘宁’。‘既庶且多’中的‘庶’即是‘多’。《左传》中‘一薰一获,十年尚犹有臭’中的‘尚’即是‘犹’。‘周其有王,亦克能修其职’中的‘克’即是‘能’。《礼记》中‘人喜则斯陶’中的‘则’即是‘斯’。
《白虎通》中说:‘天子之配,商之前皆称妃,周始立后。’经过考察,帝喾有四妃,帝舜有三妃,直到周初的太姜、太任、太姒、邑姜,都没有后名。而《诗经》、《尚书》中所说的后,都是指君主。《春秋·桓公八年》中提到:‘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春秋·襄公十五年》中提到:‘刘夏逆王后于齐。’从此开始使用‘后’的称呼。《曲礼》中说:‘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又说:‘天子之妃曰后。’宣王晏起,姜后脱簪,见于《列女传》。这是周人立后的依据。只有《左传·哀公元年》中提到‘后缗方娠’,这是夏朝的事情,疑似后人追称的词语。自《春秋》以下,有的称君主为后,有的称妃为后,混杂在书籍和传记中。
人君的称号,唐虞时期称帝,夏朝称后,商朝称王。然而,帝王的称号是天子专有的,后的称号诸侯也可以使用。所以《尚书》中提到‘肆觐东后’‘群后四朝’‘禹乃会群后,誓于师’。《伊训》中祭祀先王时说‘侯甸群后咸在’。周王在宣布武成时也说:‘呜呼群后。’而后夔、后羿、伯明后寒的称呼,都见于传记。《胤征》篇中也提到胤后。康王作《毕命》时说:‘三后协心,同底于道。’穆王作《吕刑》时说:‘乃命三后,恤功于民。’那么,禹从帝降为后,是禹的谦逊,是不自满的表现。
诸侯被称为群后,所以天子独自被称为元后。
汉朝时,郡守对吏民也有君臣之分,所以有的称府主为后。汉朝《武都大守李翕西狭颂》中说:‘赫赫明后,柔嘉维则。’《桂阳太守周憬铭》中说:‘懿贤后兮发圣英。’晋朝应詹为南平太守,百姓歌颂他说:‘侥幸之运,赖兹应后。’《兰亭宴集》中郡功曹魏滂的诗中说:‘明后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三王的名号是后人追称的;而禹被称为王,在书中并没有记载。《甘誓》中王说:‘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胤征》中提到‘胤后承王命徂征’。而《夏小正》中提到‘十有一月,王狩’。夏朝王的称号在书中首次出现于此,但没有称禹为王。《经传》中提到夏必称夏后氏。
周人追称的王只到太王,而组绀以上的至后稷则称为先公,《诗经》中‘礻龠祠尝,于公先王’即是如此。在通用的说法中,也可以称他们为王。《尚书·武成》中说:‘惟先王建邦启土。’《周语》中太子晋劝谏灵王时说:‘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
对王尊称为帝,黄歇在《上秦昭王书》中说:‘先帝文王、武王、王之身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对王平等称呼为诸侯,汉王告诉诸侯说:‘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古代有人称臣子为君,就像周公称呼为‘君’一样,文中提到‘君’四次,但提到‘君’六次。成王的书里说‘王若曰君’,陈穆王的书里说‘呜呼!君牙’,都是这样的例子,就像汉朝时皇帝称呼丞相为君侯一样。《礼记·坊记》说:‘大夫不称君,怕百姓迷惑。’所以《春秋》的传中提到‘君’的,都是指国君。但也有卿大夫被称为‘君’的情况,《庄十一年》中楚门廉对屈暇说:‘君在郊郢,以御四邑。’《襄二十五年》中郑子产对晋士庄伯说:‘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至于家臣则直接称其主人为‘君’。《昭十四年》中司徒老祁虑癸对南蒯说:‘群臣不忘其君。’《二十八年》中晋祁盈的臣子说:‘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哀十四年》中宋司马命令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说‘不可’,其新臣说‘从吾君之命’就是这样。《仪礼·丧服》篇说:‘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传中说:‘君谓有地者也。’郑氏说:‘天子诸侯及有地的卿大夫都称为君。’《丧大记》中说:‘大夫君。’孔氏说:‘大夫的臣子称大夫为君。’《周礼·调人》注中说:‘主,大夫君也。’这表明‘君’是上下通用的称呼,并不是从后代开始的。
臣子称呼‘君’,从夏商周三代以前就有。《孟子》中象说:‘漠盖都君。’
《汉书·高帝纪》中说:‘爵位高的人有封地的,则自己称其为君,所以称为人君。上指的是天子。’
汉朝时曹掾都称其府主为君。甚至奴仆也可以称其主人为君,《后汉书·李善传》中说:‘君夫人,善在此’。女子也可以称其父为君,《汉书·王章传》中说:‘我君素刚,先死者必我君’。妻子也可以称其舅为君,《尔雅》中说:‘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淮南子》中说:‘君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列女传》中说:‘我无樊、卫二姬之行,故君以责我’。
《丧服》中说:‘妾为君。’郑氏注中说:‘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虽士亦然。’
春秋时期,人们称呼卿大夫为‘主’。所以齐侯慰唁昭公时称‘主君’。子家子说:‘齐卑君矣。’而南唐降号江南国主,也是为了奉中国正朔,自贬其号。刘备称帝蜀汉,谥号昭烈,葬于惠陵。最初并没有贬低,末代皇帝投降魏国,被封为安乐公,自然可以用本封号。陈寿在《三国志》中创立了先主、后主的名号,常璩的《蜀志》也沿用了这个称呼。因为晋朝继承了魏朝的统治,所以不能有两个皇帝。现在千年之后,仍然沿用这个称呼,实在是不恰当。何况改汉为蜀,也是出自陈寿之手。当时魏已经篡汉,将昭烈称为蜀,使他不能附属于汉的统系。后世文人不察史家阿谀之故,像杜甫的诗中称蜀主,实在不是知人论世之学。
《汉书》中苏林解释‘公主’说:‘妇人称主。’引用《晋语》中的‘主孟啖我’。
贾谊在《新书》中说:‘天子谦称陛下。’蔡邕在《独断》中说:‘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称之为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说话,不敢直呼天子,所以称呼在陛下的人,以此来表达卑下对尊贵的敬意。’上书也是这样。于是群臣士庶相互称呼时说‘殿下’、‘阁下’、‘执事’之类的,都是这类称呼。据此,‘陛下’就像‘执事’一样,后人沿袭,遂成为对皇帝的尊称。
现在的人看到《史记》中秦阎乐对二世称‘足下’,就以为这是轻视的言辞,不知道这是战国时期君主对臣子的称呼。比如苏代给燕昭王的书,乐毅给燕惠王的书,苏厉给赵惠文王的书,都称‘足下’。比如苏秦对燕易王说,范雎见秦昭王,苏代对齐王说,齐人对齐王、孟尝君舍人对卫君说,张丐对鲁君说,赵郝对赵孝成王说,郦生对刘邦说,张良对项羽说,也都称‘足下’。《汉书·文帝纪》中说:‘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
《宋书·西南夷传》中记载各国上表,诃罗陀国称‘圣王足下’,义称‘天子足下’,阿罗单国称‘大吉天子足下’,阎婆婆达国称‘宋国大王大吉天子足下’,天竺迦毗黎国称‘大王足下’。《梁书·诸夷传》中的上表,盘盘国称‘常胜天子足下’,干利国称‘天子足下’,狼修牙国称‘大吉天子足下’,婆利国称‘圣王足下’。
赵莼在《因话录》中说:‘古时候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人的侯伯,也有阁,所以世俗书中题有‘阁下’之称。前辈称呼刺史太守也称为‘节下’,与宰相同僚的书信中常常称‘执事’,指的是阁下的执事人。刘子玄为史官,在《与监修宰相书》中称‘足下’,韩文公在《与使主张仆射书》中称‘执事’,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果记室本来是王侯宾客的称号,其他人也不适宜使用。‘执事’则指其左右的人,尊卑都可以通称。‘侍者’则士庶可以使用。近日官至使府、御史及畿令,都称‘阁下’。至于刚任命的宾客,还称‘记室’,现在则一例称‘阁下’,上下没有区别。‘执事’只用于举人,‘侍者’只用于出家人而已。现在布衣之间相互称呼都称‘阁下’,虽然可能出于轻浮的戏谑,但也体现了名分的高低差别。
谢在杭在《五杂俎》中提到:‘阁,就是夹在两室之间的房间,用木板建造。《礼记·内则》中记载:‘天子的阁,左边通五处,右边通五处。’古人设立这样的阁是为了测量饮食的地方,即现在的房间中的板阁,后来扩展为楼阁的通称,如石渠、天禄、麒麟等。有的用来藏书,有的用来绘像,有的作为登高远眺、游览的地方。阁,指的是门旁的小房间。因为在其旁边设立馆舍,所以称之为阁。’《汉书·公孙宏传》中提到:‘开设东阁来迎接贤人。’师古解释说:‘阁,是小门。向东开。为了避免直接面对庭院的大门,引导宾客,以区别于椽吏官属。’现在官署角落的门旁有延宾馆就是这样。《萧望之传》中说:‘自己走出阁。’而《隽不疑传》中提到:‘暴胜之作为直指使者,隽不疑到达门口,暴胜之打开阁门邀请。’所以,官府都有阁,不仅仅是三公。《韩延寿传》中提到:‘行县至高陵,进入卧传舍,关闭阁门思考过错。’就像现在关闭角落的门,不听官属人进入。《朱博传》中提到:‘召唤功曹,关闭阁门多次责问。’这又是关闭角落的门不让外出。《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阁。唐朝制度仿效它,以宣政为前殿,紫宸为便殿。前殿被称为正衙。天子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于是从正衙唤仗通过阁门进入,百官在衙门等候朝见,因此随之后面进入,称之为入阁,因为中门不开而开角落的门。《尔雅》中说:‘小闺叫做阁。’而室内的门有时也用这个称呼。所以这两个字的含义本来就不一样。《汉旧仪》中说:‘丞相听事门叫做黄阁,不敢直接开启朱门,以区别于人主,所以用黄色涂抹,称之为黄阁。’现在以文渊阁藏书,而大学士主持,所以称之为阁老,这也是在讨论经石渠、校书天禄的遗意。然而,西汉只有阁,并没有将其作为官署的称呼。到东汉才开始称之为台、阁。《古诗为焦仲卿作》中说:‘你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说:‘魏国的事务由台阁统管,重视内部轻视外部,所以八座尚书就是古六卿的职责。’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用《魏略》说:‘薛夏作为秘书丞,曾经因为公事调任兰台。兰台自认为自己是台,而秘书署只是内阁,薛夏不能调动。推使应当有罪的人,薛夏回复说:“兰台是外台,秘书是内阁,台阁是一体的,为什么不能相互调动呢?”兰台屈服,无法反驳。从此以后,就形成了惯例。’《唐书·职官志》中说:‘光宅元年九月,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那么现在的内阁实际上源于这里,而不是取三公黄阁的含义。所说的入阁办事,指的是进入这个内阁,而与唐朝随仗入阁不相干。阁下的称呼还称为台下,古今异名,也无所谓。
《管子》中说:‘黄帝得到六相。’《宋书·百官志》中说:‘商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但是他们的名字没有见于经典,只有《书·说命》中有‘爱立作相’的记载。《左传·定公元年》中薛宰说:‘仲虺住在薛,作为汤的左相。’《礼记·月令》中提到:‘命令相布德和令。’注解中说:‘相指的是三公辅佐君王的事务。’正义中说:‘根据《公羊·隐五年》的记载:“三公是什么?是天子的相。从陕以东由周公主之,从陕以西由召公主之,一个相在内辅佐君王,这就是三公辅佐君王的事务。”到战国时期,一个人主管事务特称为相,所以《史记》称穰侯范雎、蔡泽都为秦相,后来又称为丞相。’杜氏在《通典》中说:‘黄帝有六相,尧有十六相,作为辅佐,不必有官名。’所以三代时期所说的相都不是官名,如《孟子》中提到的: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益辅佐禹,伊尹辅佐汤,周公辅佐武王,《礼记·明堂位》中提到的‘周公辅佐武王’等。《左传·桓公二年》:“太宰督遂辅佐宋公。”《庄公九年》:“鲍叔对齐侯说:“管夷吾治理高邑,让他辅佐是可以的。”’《昭公元年》:“祁午对赵文子说:“你辅佐晋国。”’按当时的官名都不称为相。《哀公十七年》:“右领差车和左史老都辅佐令尹、司马,去攻打陈。”这是辅佐两个官职,而不是辅佐楚王。只有《襄公二十五年》:“崔杼立景公而辅佐他,庆封为左相。”这似乎是真的以辅佐作为官名的。《定公十年》:“鲁侯在夹谷与齐侯会面,孔丘辅佐。”杜氏解释说:“辅佐,是会面的礼仪。就像‘愿意做小辅佐’的辅佐。”《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为大司寇,代理辅佐的事务。”这是误将‘傧相’的辅佐当作‘相国’的辅佐。不知道鲁国没有辅佐的官名,有司寇而没有大司寇。
《春秋传》中说:‘晋献公建立两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这已经有将军的文辞,但并没有作为官名。到昭公二十八年,阎没女宽对魏献子说:‘难道将军的饭食还有不足之处吗。’正义中说:‘这是以魏子为中军将,所以称之为将军。’及至战国时期,将军成为官名,其起源大概就在这里。《公羊传》中说:‘将军子重劝谏。’《榖梁传》中说:‘派遣狐夜姑为将军。’《孟子》中说:‘鲁国想要让慎子担任将军。’《墨子》中说:‘以前晋国有六将军,而智伯没有比他们更强的。’《庄子》中说:‘现在将军兼有这三者。’《淮南子》中说:‘赵文子问叔向说:“晋国的六将军,哪一个会先灭亡?”’张武为智伯出谋划策说:“晋国的六将军。”’又说:“鲁君召唤子贡,授予他将军的印。”《国语》中也说:“郑人以詹伯为将军。”又说:“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十行一个亲信大夫,十旌一个将军。”《礼记·檀弓》中说:“卫将军文子的丧事。”《史记·司马穰苴传》中说:“景公任命他为将军。”《封禅书》中说:“杜主,是周朝的右将军。”《越世家》中说:“范蠡被称为上将军。”《魏世家》中说:“让太子申生担任上将军。”《战国策》中说:“梁王空出高位,让原来的相担任上将军。”《汉书·百官表》中说:“前后左右将军,都是周末的官职。”《通典》中说:“从战国开始设置大将军,楚怀王与秦国作战,秦国战败楚国,俘虏了楚国的上将军屈丐。到汉朝就确定为大将军的官名了。”
相公:前代拜相的人必定被封为公,所以称为相公,如果封为王则称为相王。自从洪武年间废除丞相的称号后,就有了公而没有相的情况。即使是初年的制度,也不完全沿袭唐宋,有相而没有公的如胡惟庸,有公而没有相的如常遇春等人,封公拜相只有李善长、徐达两人,三百年间只有这两位相公。魏王粲的《从军行》中提到:‘相公征讨关右,怒气冲天,声威赫赫。’《羽猎赋》中提到:‘相公乘坐轻便的车,驾着四匹骏马。’‘相公’这两个字似乎最早出现在这里。
司业:国子司业的称呼,认为是指学生所学的专业,这是不正确的。唐代的归崇敬被任命为国子司业,他上奏说:‘司业的含义在《礼记》的“乐正司业”中。正,是长的意思。指的是乐官的长官,负责这项工作。《尔雅》中说:“大版叫做业。”根据《诗经·周颂》中的‘设业设虚,崇牙树羽’,业是指悬挂钟鼓的架子。现在太学不教授音乐,这个含义没有意义,请将国子监改为辟雍,祭酒改为太师氏,司业一为左师,一为右师。’诏令下达到尚书省,召集百官商议上报。商议的人认为难以改动,这件事没有实行。根据《灵台》这首诗说:‘虚业维枞。’这里的‘业’字就是这样。传说中说:‘业,大版也。用来装饰悬挂的。’‘业’如锯齿,或者用白粉画出来。《尔雅》中说:‘大版叫做业。’《左传·昭公九年》的传文说:‘辰在子卯叫做疾日,君主停止宴乐,学者停止学业。’《礼记·檀弓》中说:‘大功废业。’都是指这个意思。悬挂的东西,常常要防止其坠落。因此借用为敬谨的意思,《尚书》中的‘兢兢业业’,《诗经》中的‘赫赫业业’、‘有震且业’就是这样。凡是人们所从事的事情也应当敬谨,因此借用为事业的意思。《易经》的传文说‘进德修业’,‘可大则贤人之业’,‘盛德大业’;《礼记》中的‘敬业乐群’也是这样。然而三代《诗经》、《尚书》的文辞中并没有这个意思,而‘业广惟勤’这句话,是出自梅赜所上的古文《尚书》。
翰林:《唐书·职官志》中说:‘翰林学士的职责,原本是以文学言语作为顾问,出入侍从,因此得以参与参谋议政,接受谏言。翰林院是待诏的地方。’唐代的制度,皇帝所在之处,必须有文学和经学的士人,下至卜卦、医术、技艺等流,都在别院,以备皇帝召见,而文书诏令则由中书舍人掌管。太宗时,名儒学士时常被任命起草制书,但还没有固定的名号。乾封以后,开始称为北门学士。玄宗时期,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鍼等人被召入宫中,称为翰林待诏,掌管中外表疏批答和文章。后来诏令、敕书、文告都由中书省发出,常常遇到阻碍,于是选拔有辞藻、技艺、学识的朝官进入翰林供奉,但也没有确定名制。开元二十六年,开始将翰林供奉改为学士,另外设立学士院,专门掌管内命。至德以后,天下用兵,军国多事,深谋密诏都由中书省发出,设置学士六人,在内挑选年长德重的一个人为承旨,因为要独自承担密命。德宗喜欢文学,很难挑选合适的人。‘贞元以后,担任学士承旨的人多至宰相;而这个官职在《唐六典》中没有记载,因为书成于张九龄,那时还没有设立这个官职。’《旧书》中说翰林院有合练,僧人、道士、卜卦、技艺、书法、围棋等,各有别院供养。陆贽和吴通玄有矛盾,于是说承平时工艺、书画等技艺人员待诏翰林,比没有学士,请求罢免他们的官职。见于史书的:天宝初年的嵩山道士吴筠,乾元中占星术士韩颖、刘焕,贞元末年的围棋高手王叔文,侍书王丕,元和末年的方士柳泌,僧人大通,宝历初年的善弈王倚、兴唐观道士孙准,都待诏翰林。又如黎干虽然官至京兆尹,最初也是以占星术待诏翰林。而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丙午,罢免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箭、冗食者四十二人。宝历二年十二月庚申,裁减教坊乐官、翰林待诏技艺官以及总监各种职务的冗员共一千二百七十人。从这里可以看出,翰林院的人不都是文学之士。赵磷在《因话录》中说:‘文宗皇帝赐予翰林学士章服。后来有待诏的人想要先赐予,本司以名单上报,皇帝说:“赐予君子和小人不同日,暂且等待另一天。”’
洗马:《越语》中说:‘句践亲自为夫差驾车。’《韩非子》中说:‘为吴王驾车。’洗音读作铣。《淮南子》中说:‘为吴军驾车。’《荀子》中说:‘天子出行,诸侯持轮,跟随在马前。’贾谊在《新书》中说:‘楚怀王无道,想要有霸王之号,铸金以像诸侯人君,让大国之王编队走在马前,梁王驾车,宋王乘坐副车,滕、薛、卫、中山的国君跟随在后面。’那么,洗马就是马前引导的人。也有称为马洗的,《六韬》中说:‘赏赐到牛倌、马洗,马厩饲养的人。’《汉书·百官表》中说:‘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先马。’张晏说:‘先马,十六人,品级比谒者。‘先’有时写作‘洗’。’又根据《周礼》:“齐右”的职责说:‘凡有牲畜之事,则走在马前。’注中说:‘王见牲畜时,拱手而式,站在马前,后退行走,以防惊奔。’又‘道右’的职责说:‘王行礼时,则下马走在马前。’这说明这个官职在古代就有了。《庄子》中说:‘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张若朋走在马前。’
《周礼,小司徒》中提到:‘到了三年就要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统计,大规模的人口统计就是审查全国的人口和财产。’注释中说:‘大规模的人口统计是指让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和财产。’郑司农说:‘五家为一比,所以以比为名。现在的八月进行的人口统计就是这样。’《庄子》中说:‘礼法度数刑名比详。’唐朝时刑部有刑比都官司门四曹。《通典》记载:‘比部郎中,在龙朔二年改为司计大夫。咸亨元年又恢复原称。天宝十一载又改为司计,至德初又恢复原称。’《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比部郎中、员外郎的职责是掌管各部门的俸禄、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通晓内外经费,并总揽勾稽之事。’《杨炎传》中提到:‘起初,国家的旧制,全国财赋都存放在左藏库,太府四时上报尚书,比部审核其出入。’《宋史·职官志》记载:‘比部郎中、员外郎掌管审核中外账籍,所有场务仓库的出纳物品,每月计算、每季考核、每年汇总,从所属监司检查到比部,审查其盈亏数量,考核其损失,并处理其侵占之事。’《山堂考索》中说:‘会计拖欠,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比较,称为比部。因此,古人有刑罚与赋税检查相辅相成的说法。现在四曹改为十三司,而财政计算与刑部无关已久了,但仍然称郎官为比部,这是为什么?’
‘员外’这个官职原本是冗余的。《旧唐书·李峤传》记载:‘李峤担任吏部时,想私下行私,希望重新回到相位,上奏增设了数千名员外官。以至于官员数量倍增,府库消耗。’这件事发生在中宗神龙二年。还有称之为员外置同正员的。到了玄宗时期,仍然不能完全废除。因此,肃宗乾元二年九月下诏说:‘所有州县的现任员外官,都任其所在。其中有才识干练,曾经担任州县职务的人,也可以酌情留任,上州不超过五人,中州不超过四人,下州不超过三人,上县及以上不超过一人。’现在副郎官被称为员外,这在意义上是什么?应该是由于定制之初,主爵的官员没有考察渊源,有失名实。不是有人说:‘必须正名。’那么在斜封墨敕的朝代,不应延续其遗号。
‘主事’在东汉光禄勋中设有南北庐主事,负责三署之事,在诸郎中中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但他们的职责不过类似于椽史。因此,范滂担任光禄主事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持公仪拜访陈蕃,陈蕃也没有阻止。范滂心怀怨恨,扔掉官印离开。后来因为郭泰的话,陈蕃才向他道歉。而张霸、戴封、戴就、公沙穆都因孝廉担任光禄主事,其他府寺则没有这个名称。《宋书·百官志》中提到:‘中书通事舍人’下说:‘其下有主事,原本是武官,宋朝改为文吏。’到北魏时,在尚书诸司设立主事令史。隋炀帝去掉了令史之名,只称主事。唐朝时将其并入流外官。尚书省主事六人,从九品上,门下省主事四人,中书省主事四人,都是从八品下。而刘祥道上疏说:‘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省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近来选拔,都是选取旧任流外有刀笔之人,即使想参用士人,也都以同类为耻。前后相承,逐渐成为惯例。希望有所改革,稍微清正其选拔。’这件事最终没有实施。《宋史·职官志》记载:‘门下省吏有四十九人,录事、主事各三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十八人,守当官十九人。’这在前代都是椽史的职责,明初设立六部主事,意图也是仿照此制。永乐十四年,永新伯许成因擅杖工部主事王景亮被审查。
‘主簿’在《周礼·司会》的注释中说:‘主计会之簿书。’疏文说:‘簿书,古代有简策来记录事情,如果在君前,就用笏来记录。后代用簿,簿就是现在的手版。所以说是吏持簿,簿就是簿书。’汉朝御史台有这个官职,御史大夫张忠任命孙宝为主簿。而魏晋以下,寺监以及州郡都有这个官职。杜氏《通典》‘州佐’条下说:‘主簿一人,负责记录门下众事,省署文书,这是汉朝的制度。历代到隋朝,都有这个官职。’又引晋习凿齿担任桓温荆州主簿,亲近信任,当时人说:‘徒劳三十年读儒书,不如去见一次习主簿。’在当时是重要职位。
‘郎中’在北方人称为医生为大夫,南方人称为郎中,镊工称为待诏,木工、金工、石工等称为司务。这些名称大概起源于宋朝。《老学庵笔记》中提到:‘北方人称为医为衙推,卜相为巡官。巡官,是唐五代郡僚的名称,或许是因为他们巡游卖术,所以有这个称呼,但也不清楚其起源。’《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命礼部申禁,军民人等不得用太孙、太师、太保、待诏、大官、郎中等字为名称。’
‘外郎’现在人们把吏员称为外郎。按照《史记·秦始皇纪》记载:‘近官三郎’,索隐说:‘三郎指的是中郎、外郎、散郎。’《通典》中提到:‘汉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共有四等,都没有固定名额,多至千人,负责门户,出充车骑,散郎指外郎。’现在用这个称呼吏员,是世俗中的褒义词。
‘门子’指的是守门人,《旧唐书·李德裕传》中提到:‘吐蕃暗中将妇女嫁给这个州门子。’现在的门子是南朝时所说的县僮,《梁书·沈璃传》中提到:‘担任余姚令,县南有豪族数百家,子弟横行相互庇护,厚自封殖,百姓非常痛苦,于是召集他们中的老人担任石头仓监,年轻人补充县僮。’《唐志》中提到:‘二品以下有白直执衣,都是中男担任。’
‘快手’这个名称起源于《宋书·玉镇恶传》中:‘东从旧将还有六队千余人,西将及能细直吏快手还有二千余人。’《建平王景素传》中提到:‘左右勇士数十人,都是荆楚快手。’《黄回传》中提到:‘招募江西楚人,得到快射手八百。’也有称精手者。沈约自序中说:‘收集到二千精手。’《南史·齐高帝纪》中提到:‘王蕴率领数百精手,带甲赴战。’《梁书·武帝纪》中提到:‘航南大路全部配备精手利器,还有十多万人。’
火长,现在人们称呼兵士为户长,也称作火长。崔豹在《古今注》中解释说:‘伍伯,是一伍之长。五个人组成一伍,五个伍长合称为伯,所以称为伍伯。另一种说法是户伯。汉朝的制度是,五个人组成一个兵户,设立一个伯,所以称为户伯。也有人称之为火伯,因为他是这一灶的主人。’《通典》中说:‘五个人为一列,两列为一火,五火为一队。’《唐书·兵志》中提到:‘五十个人为一队,队有正;十个人为一火,火有长。’还说:‘十个人为一组,五火为一团。’所以直接称之为火。《宋书·卜天与传》中提到:‘他年轻时担任队将,十个人同火。’《木兰诗》中有‘出门看火伴’的句子。柳子厚在《段太尉逸事状》中说:‘叱左右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有时也写作‘伙’,是误写。
楼罗在《唐书·回纥传》中记载:‘加册可汗为登里颉咄登密施含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含俱录,汉语意为娄罗,意思是聪明才智的意思。《酉阳杂俎》中引用梁元帝的《风人辞》说:‘城头网雀,楼罗人着。’《南齐书》中顾欢评论说:‘蹲夷之仪,娄罗之辩。’《北史·王听传》中,崔昂戏问王听说:‘颇解此不?’王听回答:‘楼罗楼罗,实自难解。时唱染干,似道我辈。’《五代史·刘铢传》中说:‘诸君可谓楼罗儿矣。’《宋史》中提到:‘张思钧起行伍,征伐稍有功。质状小而精悍,太宗尝称其楼罗;自是人目为小楼罗焉。’
穿着白衣的人,是平民的服装,但有时也用白衣来称呼处士。《风俗通》中说:‘舜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升为天子’;《史记·儒林传》中提到:‘公孙宏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后汉书·崔駰传》中,宪谏认为不应与白衣会;《孔融传》中提到:‘与白衣称衡跌荡放言’;《晋书·阎缵传》中,推荐白衣南安朱冲,可为太孙师傅;《胡奋传》中,宣帝之伐辽东,以白衣侍从左右”。这些都是用白衣来称呼平民在官场的情况。《汉书·两龚传》中提到:‘闻之白衣’,师古解释说:‘白衣,是给官府跑腿的贱人,就像现在各司亭长、掌固之类的人’;苏伯玉妻在《盘中诗》中说:‘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续晋阳秋》中提到:‘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坐,望见白衣人,乃王弘送酒’。君主身边的人也有穿白衣的。《南史·幸传》中提到:‘宋孝武选白衣左右百八十人’;《魏书·恩幸传》中提到:‘赵修给事东宫,为白衣左右’。‘茹皓充高祖白衣左右’。
唐代的李泌在肃宗时不愿接受官职,皇帝每次与李泌出行,军人围绕着他指指点点说:‘穿黄衣服的是圣人,穿白衣服的是山人’。武则天之前不允许穿白衣。《清波杂志》中说:‘在此之前,仕族子弟未受官职的都穿白衣,现在如果不是骑马或者吊丧慰问不敢穿。’
白衣只是官府的役夫,如果是侍卫则不是。《史记·赵世家》中说:‘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汉书·谷永传》中说:‘摧之皂衣之吏’。
《诗经》中说:‘麻衣如雪’,郑玄解释说:‘麻衣,是深衣,古时候没有棉布,所有的布都是麻做的。《记》中说‘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所以深衣也用白布。
郎郎,是奴仆称呼他们主人的话。唐代的张易之、昌宗受到宠爱,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晋卿等人,都到他们的门前争着拉马绳,称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郑果对宋憬说:‘中丞奈何卿五郎’?宋憬回答:‘从官职上讲,应该称呼你为中丞,你并非张家的奴仆,哪里来的郎之称呢?’安禄山感激李林甫,称呼他为‘十郎’。王繇对王锜说:‘七郎’;李辅国掌权时,宦官不敢称呼他的官职,只称呼‘五郎’;程元振,军中称呼他为‘十郎’;陈少游拜访宦官董秀,称呼他为‘七郎’。这些称呼都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郎官。《三国志》中提到:‘周瑜至吴,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江表传》中提到:‘孙策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世说》中提到:‘桓石虔小字镇恶,年十六七,未被举,而僮隶已呼为镇恶郎’;《后周书》中提到:‘独孤信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呼为独孤郎’;《隋书》中提到:‘滕王瓒,周世以贵公子,又尚公主,时人号曰杨三郎’。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说:‘当时文武官员并未署置,军中称呼太子、秦王为大郎、二郎’。从唐代以后,奴仆称呼主人通称为郎,现在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奴仆都这样称呼。
又据《北史·节义传》记载:‘李宪为汲固长育,至十余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
《后汉书·贾逵传》中提到:‘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这说明弟子和门生是两种不同的身份。欧阳公在《孔宙碑阴题名跋》中说:‘汉代的公卿多自教授,聚徒常数百人,其亲受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现在宙碑残缺,其姓名、籍贯仅可见者才六十二人,其中称弟子者十人,门生者四十三人,故吏者八人,故民者一人。我认为汉人以受学者为弟子,依附名势者为门生’。《那寿传》中提到:‘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常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杨彪传》中提到:‘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京兆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窦宪是外戚,王甫是宦官,怎么可能还有传授的门生呢!
《南史》所说的门生,现在指的是门下的人。
《宋书·徐湛之传》记载:‘门生有一千多人,都是三吴地区富人家的子弟,容貌端正美丽,衣服鲜艳。每次出行游玩,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下雨天,都用车载着他们。’
《谢灵运传》中提到:‘家奴和门生众多,有几百个。’
《南齐书·刘怀珍传》记载:‘刘怀珍是北州的老姓,门下有很多人。他向皇帝上奏,说有一千个门生充任宿卫,孝武帝非常惊讶。’
他们所从事的是奔走和仆役的工作,《晋书·刘魄传》记载:‘周嵩嫁女儿时,门生阻断了道路,砍伤了两个人,建康左尉赶到现场,也被砍伤。’
《南史·齐东昏侯纪》记载:‘丹阳尹王志被紧急驱赶,狼狈地逃跑,只带着两个门生。’
《後妃传》记载:‘门生王清和墓工开始下葬。’
《刘传》记载:‘他拜访老朋友,只有一个门生拿着胡床跟在后面。他刚到时,都花钱请他,宋书·颜竣传》记载:‘许多人借资礼成为门生,遍布朝野,几乎有一千人。’
《梁书·顾协传》记载:‘有一个门生刚来侍奉顾协,知道他廉洁,不敢厚礼,只送了二千钱,顾协生气地打了他二十下。’
《南史·姚察传》记载:‘有一个门生送来一匹南布,一匹花练,姚察严厉地把他赶了出去。’
所以《南齐书·谢超宗传》说:‘白从王永先。’又说:‘门生王永先。’称他们为‘自从’,是因为他们与在官之人不同。
《宋书·顾琛传》记载:‘尚书寺门有规定,八座以下。门生随人者各有等差,不得与士人混杂。’由此可见他们的低微。
梁傅昭不收门生,可能是为了纠正当时人的弊病。
守门的人也有被称为门人的。
《春秋·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守门人杀了吴子余祭。’《公羊传》解释说:‘守门人是什么人?是门人。’《韩非子》记载:‘门人倒水,夷射被杀。’
‘府君’是汉代对太守的称呼。《三国志》记载:‘孙坚袭取荆州刺史王允。王允见到孙坚,惊讶地说:“士兵们自己要求赏赐,孙府君怎么会在其中?”’‘孙策进军豫章,华歆想要成为太守,葛中迎接孙策。孙策对华歆说:“府君年纪、德行、名望,远近都归心于你。”’
南方人称呼士人为‘官人’。《昌黎集·王适墓志铭》记载:‘有一个女儿怜悯他,一定要嫁给他当官人,不嫁给普通人。’这说明唐朝时只有有官职的人才能被称为官人。
明代的制度是:郡王府从镇国将军以下,称呼只说是官人。
汉初,人们对多称呼为臣,这是战国时期的遗风。《史记·高祖纪》记载:‘吕公说:“我年轻时喜欢给人相面。”’张晏说:“古人相互交谈,多自称臣,就像现在的人自称仆一样。”天下安定之后,这种风气逐渐衰落。而贾谊在《新书》中有尊崇天子,避免嫌疑,不敢称臣的说法。《王子侯表》记载:‘利侯丁,因为给淮南王写信称臣而被处死。’《功臣侯表》记载:‘安平侯鄂但,因为与淮南王女儿通奸,写信给淮南王称“臣尽力”而被处死。’‘平棘侯薛穰,因为接受淮南王贿赂,称臣,在赦免前,被免罪。’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元狩元年。《严助传》记载:‘皇帝命令严助告诉淮南王,一次说“臣助”,又一次说“臣助”,史官因此记录下来,并没有认为这是罪过。”由此可见,丁等三人所犯的是交通之罪。从那时起,朝廷大臣对诸侯王就不再有称臣的了。有时有人自称民,《世说》记载:‘陆太尉对王丞相说:“您长民短。”’但是王官对国君,属吏对府主,称呼如故。《宋书》记载:‘孝武帝孝建元年十月己未,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等上奏:“郡县内史及封内官长于其封君,既然不是在三罢官,那么就不再追尊,不应该称臣。”皇帝下诏同意。齐、梁时期,王官仍然称臣,但属吏不再称臣了。’
诸侯王有自称臣的,《齐哀王给诸侯王的书信》说:‘惠帝让留侯张良立我为齐王’。
天子有自称臣的,《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说:‘当初大人常说我不务正业,不能治理产业’;‘景帝对窦太后说:“当初在南皮章武侯,先帝不封他,到我即位才封他为侯”’。
先卿称其臣为卿,那么也可以称其臣的父亲为先卿。《宋史·理宗纪》记载:‘工部侍郎朱在进对皇帝谈论学问的要领,皇帝说:“先卿《中庸》序,说得非常详细,我读起来爱不释手,遗憾的是没有和同时代的人一起。’这就像《商书》所说的“先正保衡”,是一种尊敬的辞语。
先妾人臣对君称父为先臣,那么也可以称母为先妾。《左传》记载:‘晏婴辞谢齐景公说:“君之先臣容焉。”’《战国策》记载:‘匡章对齐威王说:“臣非不能改葬先妾。”’陈沈炯上表说:“臣母妾刘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
称臣下为父母‘父母’二字是老年人的称呼。汉文帝问冯唐说:“父老,你怎么成为郎官的?”这是称他的臣为父。赵王对赵括的母亲说:“母亲放下吧,我已经决定了。”这是称他的臣之母为母。
人臣称人君人臣有称人君的,《汉书》记载:‘高帝下诏说:“爵位高的人有封地的,就可以自称为人君。”’师古解释说:“爵位高有封地的人,就可以自己称为主人,所以说是或人君。”
郡县初立,也有君臣之分,所以尉缭对秦王说:“以秦之强,诸侯就像郡县的君臣。”《水经注》引用黄义仲《十三州记》说:“郡字的意思是君,改公侯的封地而言君,是尊贵的人。现在‘郡’字‘君’在左边,‘邑’在右边,君是元首,邑是载民的地方,所以取名于君,称为郡。”
上下都通称《汉书·霍光传》中的‘数鸣殿前树上。’,师古解释说:‘古代的房屋很高大,所以通称为殿,不仅仅是太子宫中的建筑。’《黄霸传》中提到:‘丞相请与中二千石、博士杂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为民兴利除害者,为一辈,先上殿。’,师古解释说:‘殿,是丞相所坐的屋子。’《董贤传》中说:‘为贤起大第北阈下,重殿洞开。’《后汉书·蔡茂传》中提到:‘梦坐大殿。’《三国志·张辽传》中说:‘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左思的《魏都赋》中写道:‘都护之堂,殿居绮窗。’,这说明即使是臣子也可以称呼殿。
《鲍宣传》中提到:‘为豫州牧,行部乘传,去法驾,驾一马。’,这说明即使是臣子也可以称呼法驾。《旧唐书·吴元济传》中记载:‘诏以裴度为彰义军节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营招抚使,以鄙城为行在,蔡州为节度所。’,这说明即使是臣子也可以称呼行在。
汉人有时用郡守的尊称来称呼本朝。《司隶从事郭究碑》中说:‘本朝察孝,贡器帝庭’;《豫州从事尹宙碑》中说:‘纲纪本朝’。这也被称为郡朝。《后汉书·刘宠传》中提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也被称为府朝,《晋书·刘琨传》中说:‘造府朝,建市狱’。也有用县令来称呼朝。《晋书》中记载,潘岳为长安令,他在《西征赋》中说:‘励疲钝以临朝’。
汉《丹阳太守郭宗碑》中有这样的话:‘君之弟故大尉薨,归葬旧陵。’欧阳永叔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他只看到了唐卢集驳武承训造陵的奏章,认为陵的称呼只适用于尊贵的人,不属于王公以下的人。但这种情况自南北朝以后才出现。根据《水经注》的记载:‘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又引用《风俗通》的话:‘王公坟垄称陵。’书中有很多子夏陵、老子陵以及诸王公妃的陵墓。《后汉书·明、章二帝纪》中提到祭祀东海恭王陵、定陶大后恭王陵、东平宪王陵、沛献王陵。《西京杂记》中提到董仲舒的墓称为下马陵。曹公在《祭桥玄文》中说:‘北望贵土,乃心陵墓。’《三国志》注中陈思王上书说:‘陛下既爵臣百寮之右,居藩国之任,屋名为宫,家名为陵。’这说明即使是臣子称呼陵,在古代也很常见,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吕东莱在《大事记》中说:‘墓之称陵,占无贵贱之别。’《国语》中管仲说:‘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这说明民众的坟墓也可以称为陵。
臣子称呼卤簿,《石林燕语》中说:‘卤簿之名,始见于蔡邕《独断》。唐人谓卤,橹也,甲盾之别名。凡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因为南朝的御史中丞、建康令都有卤簿,所以君臣之间都可以通称卤簿。
现在人们用皇族来称呼宗室,但根据古书记载并不完全是这样,所有同宗的人互相称呼为宗室。《左传·昭六年》中提到:‘宋华亥谗华合比而去之,左师曰:“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魏书·胡叟传》中提到:‘史与始昌虽宗室,性气殊诡,不相附。’《北齐书·邢邵传》中提到:‘十岁便能属文,族兄峦有人伦鉴,谓子弟曰:“宗室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张雕传》中提到:‘胡人何洪珍,大蒙主上亲宠,与张景仁结为婚媾。雕以景仁宗室,自托于洪珍。’《后周书·裴侠传》中提到:‘撰九世伯祖贞侯传,欲使后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薛端传》中提到:‘为东魏行台薛循义所逼,与宗室及家憧等走免。’《杜叔毗传》中提到:‘兄君锡及宗室等为曹策所害。’《徐陵集》中有《在北齐与宗室书》。
《颜氏家训》评论《孙楚王膘骑诔》中说:‘奄忽登遐。’认为这不适宜说。但夏侯湛的《昆弟诰》中说:‘我王母薛妃登遐。’又说:‘蔡姬。登遐。’这说明晋人确实曾经使用过这个词,并不觉得有什么忌讳。
臣子称呼谅暗。《晋书·山涛传》中记载:‘除太常卿,遭母丧,归乡里,诏曰:“山太常尚居谅暗。”’
臣子称呼太渐。《列子》中说:‘季梁得疾,七日大渐。’齐王俭的《褚渊碑》文中说:‘景命不永,大渐弥留。’任昉的《竟陵王子良行状》中说:‘大渐弥留,话言盈耳。’沈约的《安陆王缅碑文》中说:‘遣疾弥留,遽焉大渐。’隋朝的《鹰扬郎将义城子梁罗墓志》中说:‘大渐之期,春秋六十有一。’唐王绍宗为其兄玄宗临终口授铭:‘吾六兄同人见疾,大渐惟几。’卢藏用的《苏许公环神道碑文》中说:‘大渐之始,遗令遵行。’
《书·武成》中说:‘垂拱而天下治。’《记·玉藻》中说:‘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这说明垂拱这个词,上下都可以使用。
臣子称呼万岁。《后汉书·韩棱传》中记载:‘窦宪有功还,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然而考察《战国策》中的记载:冯媛为孟尝君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马援传》中提到:援击牛酾酒,劳饷军士,吏士皆伏称“万岁”。《冯鲂传》中提到:责让贼延褒等,令各反农桑,皆称“万岁”。《吴良传》注引《东观记》中说:‘岁旦,郡门下掾王望举觞上寿,掾史皆称万岁。’这说明这也是当时人们庆幸之通称。而李固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遂为梁冀所忌,而卒以杀之,也可见其为非常之辞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二十四-注解
祖:指祖先,通常指祖辈或高祖辈,是对祖先的一种尊称。
孙:指子孙,通常指孙子或孙辈,是对后代的称呼。
高祖:指远祖,是家族中最早的祖先之一。在不同的文献中,高祖的定义有所不同,有时指始祖,有时指受命之君。
艺祖:古代对太祖的尊称,有时也用于对前代太祖的称呼。如唐玄宗称唐高祖为艺祖。
烈祖:古代对太祖的尊称,有时也用于对开国皇帝的尊称。
冲帝:古代对年幼皇帝的尊称,如汉冲帝。
考:指已故的父亲。
伯父:指父亲的哥哥,是对父亲的哥哥的尊称。
叔父:指父亲的弟弟,是对父亲的弟弟的尊称。
族兄弟:指同高祖的兄弟,是家族中较近的亲戚。
亲戚:指家族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
哥:在唐代,对父亲的称呼。
妻子:指妻子,是对配偶的称呼。
经传:指古代的经典和传记,是儒家经典的一部分,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
讳:古代的避讳制度,指避免直接提及或书写君主、尊长或祖先的名字,以示尊敬。
元孙:指祖父的长孙,即自己的孙子。
勇士:指勇敢的战士。
内事:指家庭内部的事务。
外事:指国家或家族外部的事务。
子:指儿子。
通言之:指普遍的说法或通用的称呼。
讳事神:指在祭祀神灵时也要遵守避讳的规则。
牧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的誓师。
武成:《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的事迹。
金滕:《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公旦代行天子的故事。
卒哭: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丧期结束后的一次哭祭。
互辞:指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易:指《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
父:指父亲。
台:指自己。
汝:指你。
乃:指你。
我:指自己。
女:指你。
吾:指我。
尔:指你。
而:指你。
若:指你。
王:指古代的君主,即国王。’王若曰’是古代君王发表命令或指示的用语。
天子: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意为天下之主。
公:指诸侯。
侯:指诸侯。
君:在古代,’君’是君主的意思,特指国君。在周代,’君’是对君主的尊称,如周公被称为’君公’。在《春秋》中,’君’通常指国君。但在某些情况下,’君’也可以用于卿大夫,甚至家臣,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公女:指公主。
公子:指公子的女儿。
田:指田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陈:指陈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豫名:指在婴儿出生前就为其取的名字。
後:指君主。
帝:指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如三皇五帝。
群後:指众诸侯。
侯甸群後:指侯爵和甸爵的诸侯。
三後:指三位诸侯。
元後:指第一位的诸侯。
府主:指郡守。
妃:指君主的妻子。
夫人:指诸侯的妻子。
世妇:指诸侯的妻子。
嫔:指诸侯的妻子。
妻:指诸侯的妻子。
妾:指诸侯的妻子。
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帝舜: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太姜:周文王的母亲。
太任:周武王的母亲。
太姒:周成王的母亲。
邑姜:周公旦的母亲。
後缗:指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後人:指后世的人。
唐虞:指传说中的唐尧和虞舜。
夏:指夏朝。
商:指商朝。
周:指周朝。
太王:周文王的祖父。
後稷:周朝的始祖。
黄歇: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
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
义帝:楚汉争霸时期的楚怀王。
汉:指汉朝。
楚:指楚国。
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君主。
禹:夏朝的开国君主。
甘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夏桀与商汤的誓师。
胤征:《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征伐夏桀的事迹。
夏小正:《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夏朝的历法。
先公:指古代的诸侯或君主。
先王:指已故的君主。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第二位君主。
王之身:指国王本人。
从亲:指亲戚关系。
接:指接近。
绝:指断绝。
从:指跟随。
亲:指亲戚。
要:指关键。
三皇:指传说中的三皇。
五帝:指传说中的五帝。
丞相: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大夫:古代的官职,指卿大夫,是朝廷的高级官员。
士:古代的社会阶层之一,位于大夫之下,是士族成员。
陛下:古代臣子对天子的尊称,源于’陛下者,阶也’,表示不敢直接面对天子。
足下:古代臣子对君主或尊贵者的尊称,表示敬意。在战国时期,’足下’是君主的称呼。
阁下:古代对官员或尊贵者的尊称,源于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开阁办公,后来也用于对地方官员的称呼。
执事:古代对官员或尊贵者的尊称,原指官员的助手,后来泛指官员或尊贵者。
侍者:古代对官员或尊贵者的尊称,原指官员的随从,后来泛指官员或尊贵者。
侯伯:古代对地方诸侯的尊称,’侯’指较小的诸侯,’伯’指较大的诸侯。
节下:古代对地方官员的尊称,’节’指官印,表示对官员身份的认可。
记室:古代官职,指王侯的宾客或助手,后来也泛指官员的助手。
释子:古代对出家人的称呼,’释’指佛教。
布衣:古代对平民的称呼,’布衣’指平民的麻布衣服。
阁:阁原指夹室,即两墙之间的空间,用木板隔开。在古代,阁有多个用途,如放置食物、藏书、绘像或作为登高远眺的地方。后来,阁也泛指楼阁,成为建筑的一种形式。在官府中,阁指的是门旁的小户,常设馆于其旁,用以接待宾客。
天子之阁:指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设有阁楼。
石渠、天禄、麒麟:这些都是古代著名的阁楼名称,代表了阁的多样用途。
藏书:指阁楼用于存放书籍。
绘像:指阁楼用于悬挂或摆放画像。
登眺游览之所:指阁楼作为登高远眺的场所。
门旁小户:指阁楼位于门旁的小房间。
馆:古代用于接待宾客的地方。
东阁:古代官府中的一种阁楼,位于东侧,用于接待宾客。
当庭门:指正门。
椽吏官属:指官员及其属下。
萧望之传:《汉书》中记载萧望之的传记。
隽不疑传:《汉书》中记载隽不疑的传记。
直指使者: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卧传舍:指在驿站中休息。
闭阁思过:指关闭阁门,反思自己的过错。
功曹: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数责:多次责备。
太极殿:古代宫殿名。
宣政、紫宸:都是古代宫殿名。
正衙:指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鸾台、凤阁:古代官署名。
内阁:古代官署名。
黄阁:古代丞相办公的地方,因门涂黄色而得名。
阁老:古代对大学士的尊称。
经石渠、校书天禄:古代的官职名称。
西京:古代对长安(今西安)的别称。
台、阁:古代官署名。
台阁:古代官职名。
大家子:指出身显赫的家族。
八座尚书:古代官职名,指六部尚书。
秘书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秘书事务。
兰台:古代官署名。
光宅元年:唐朝的一个年号。
门下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相:古代官职名,原指辅佐君主的大臣。
三公:古代官职名,指宰相、御史大夫、丞相。
陕: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穰侯范雎、蔡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杜氏:指杜佑,唐代史学家。
通典:古代一部综合性典籍。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司寇:古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
大司寇: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司法部长。
将军:古代军事官职名,负责统帅军队。
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太子申生:晋献公的儿子。
阎没女宽:春秋时期魏国的官员。
魏献子:春秋时期魏国的君主。
中军:古代军队编制之一。
子重:春秋时期楚国的将军。
狐夜姑:春秋时期晋国的将军。
慎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官员。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六将军:古代军队编制之一。
子贡:春秋时期鲁国的官员。
郑人:指郑国人。
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
黄池之会:春秋时期吴、晋两国在黄池(今河南省新郑市)会盟的事件。
卫将军文子:春秋时期卫国的将军。
司马穰直:春秋时期齐国的将军。
杜主者:古代官职名,负责封禅仪式。
周之右将军:古代官职名,指周朝的右将军。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
上将军:古代官职名,指高级军事将领。
令太子申:古代君主命令太子担任的官职。
梁王:古代梁国的君主。
战国: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屈丐:战国时期楚国的将军。
周末官:指战国末期的官职。
大将军:古代官职名,指高级军事将领。
相公:在古代,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由于古代拜相者必封公,因此被称为相公。如果封王,则称为相王。在洪武年间,废除丞相职位后,只有封公而没有相公。相公一词最早出现在魏王粲的《从军行》和《羽猎赋》中。
司业:国子司业是古代官职名,负责教育和管理国子监的学生。在唐归崇敬的提议中,司业一职的意义源于《礼记》中的‘乐正司业’,意为乐官之长,负责管理乐业。‘业’在古代还有悬挂钟磐的横木之意,后来引申为事业、学业等。
翰林:翰林学士是唐代开始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文学、言语方面的顾问工作,出入宫廷,参与参谋议政。翰林院是待诏之所,汇聚了文辞经学之士以及各种技艺人才。
洗马:洗马是古代官职名,负责引导马匹,特别是在王侯出行时,洗马官会在马前引导。‘洗’在此处读作‘铣’,与‘先’通假,表示在马前。
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后改为国子监。在唐归崇敬的建议中,他希望将国子监改为辟雍,以符合古代的乐官制度。
太师氏:太师氏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教育太子,类似于现代的太子太傅。
左师:左师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辅佐国王处理政务。
右师:右师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与左师职责相似,负责辅佐国王处理政务。
虚业:虚业指古代悬挂钟磐的横木,后来引申为事业、学业等。
悬者:指悬挂钟磐的横木,常需防其坠落。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勉。
赫赫业业:形容声势浩大、显赫。
有震且业:形容声势浩大且有成就。
论:在《文心雕龙》中,‘论’字在《论语》之前并未出现在经文中,而在《六韬三论》之后才出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语言使用差异。
承旨:在唐代翰林学士中,承旨是指负责处理机密诏令的高级官员。
承平: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的时期。
教坊乐官:教坊乐官是古代负责宫廷音乐教育的官员。
待诏:待诏是指等待皇帝召唤的官员,也指技艺高超的人,如镊工、木工等。
翰林医工:翰林医工是指被待诏翰林的医术人才。
相工:相工是指被待诏翰林的占卜人才。
占星:占星是指研究天文星象以预测未来的学问。
射履:射履是指古代一种礼仪,指官员穿着射鞋行走。
冗食:冗食是指多余的官员,没有实际职责。
章服:章服是指古代官员的官服。
名号:名号是指官职的名称。
翰林供奉:翰林供奉是指被选入翰林院的官员。
学士院:学士院是翰林学士的办公地点。
内命:内命是指皇帝直接下达的命令。
承旨者:承旨者是翰林学士中负责处理机密诏令的高级官员。
书成于张九龄:指《唐六典》一书是在张九龄时期完成的。
员:员是古代官职中的一种编制单位。
秩:秩是古代官职中的一种等级。
谒者:谒者是古代官职中的一种低级官员。
式:式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动作。
惊奔:惊奔是指马匹受到惊吓而奔跑。
讠朋:讠朋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官。
具茨之山:具茨之山是古代的一座山名。
大隗:大隗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比部:比部是古代官名,掌管户籍、赋税等事务,属于六部之一。在《周礼》中,比部负责审查户籍和财产登记。
大比:大比是指对全国人口和财产的全面审查和登记,通常每三年进行一次,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国家的人口和财富状况。
比要:比要即比部要籍,是比部负责的户籍和财产登记的汇总。
比部郎中:比部郎中是比部的官员,负责勾稽诸司百僚的俸禄、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等事务。
员外:员外是官职名称,原指额外设置的官员,后来泛指非正式官员或低级官员。
员外郎:员外郎是员外的官员,通常指比部郎中的副职。
主事:主事是古代官名,负责文书、档案等事务,属于低级官员。
主簿:主簿是古代官名,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和财务等事务,是官员的助手。
郎中:郎中是古代官名,指医生,南方称医生为郎中。
外郎:外郎是古代官名,指郎中的一种,负责管理门户和车骑。
门子:门子原指守门人,后来泛指低级官员或仆役。
快手:快手是指技艺高超的人,尤其在军事和武艺方面,如精射手、精手等。
兵:古代的士兵,负责战斗和军事行动。
户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户籍。
火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火(火器)。
伍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五人的小队。
伯:古代的一种尊称,相当于现代的“先生”或“老板”。
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
队:古代军队编制,五火为一队。
火: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火。
可汗: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册:古代皇帝赐予封号或官职的文书。
白衣:古代庶民或未受官职者的服装,以麻布制成。
处士:古代指未仕的士人。
白衣左右:古代指皇帝身边的近臣。
皂衣:古代指低级官吏的服装。
麻衣:古代用麻布制成的衣服,常为深色。
郎:古代官名,指低级官员。
弟子:古代指直接从师学习的人。
门生:指学生的意思,在古代,门生不仅是学生的意思,还有依附于某位有地位的人的门下,以获取庇护和帮助的人。在古代中国,门生往往是对老师或权贵的一种尊敬和依赖关系。
拜:古代的任命或授予官职的行为。
三吴:指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因吴国曾在此地建立,故称。
姿质端妍:指容貌端正美丽。
涂巷:指街道。
泥雨日:指下雨天。
後车:指随从的车。
义故:指有交情的人。
北州旧姓:指北方有世袭贵族血统的家族。
门附:指依附。
宿卫:指宫廷的警卫。
奔走仆隶之役:指奔走效劳的仆役。
建康:指当时的都城,今南京。
左尉:指都城的左尉官,负责治安。
狼狈步走:形容匆忙慌张地跑。
胡床:一种可折叠的椅子。
假资礼解:指用财物来换取某种资格或地位。
八座:指古代官署中的八个高级官员。
冗贱:指职位低微。
阍:指守门人。
弑:指杀害。
吴子馀祭:吴国的君主。
间者:指最近。
夷射:人名。
府君:古代对太守的尊称。
官人:古代对士人的尊称,后来也泛指官员。
官人冷:形容官员冷清。
镇国将军:古代官职,位次较高。
郡王府:指郡守和王公的府邸。
官长:指官员。
臣:古代臣子对君主的谦称。
诸侯王:指各国的王。
先卿:对已故官员的尊称。
先妾:对已故妾室的尊称。
父老:古代对老人的尊称。
尉缭:人名,古代军事家。
郡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
君臣:指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
殿:殿在古代指高大的房屋,常用于指代重要的建筑,如皇帝或高官的居所。在汉代,殿不仅是皇帝的居所,也可以指代其他高官的住所,如丞相的居所。
法驾:法驾是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后来也用来指代皇帝的出行。
行在:行在是指皇帝出行时所驻扎的地方,也可以指代皇帝的临时居所。
本朝:本朝在汉代指代汉朝,后来泛指所在的朝代。
郡朝:郡朝是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政府。
府朝:府朝是指府一级的地方政府,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政府。
陵:陵在古代指帝王的坟墓,后来也用来指代高官或贵族的坟墓。
卤簿:卤簿是古代帝王或高官出行时的仪仗队,由甲盾等装备的士兵组成。
宗室:宗室是指同一家族的后代,特指皇族。
登遐:登遐是古代对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
谅暗:谅暗是指古代官员在父母丧期间所居的居所,表示居丧。
太渐:太渐是指病重垂危的状态。
垂拱:垂拱是指皇帝无为而治,象征国家治理得当。
万岁:万岁是古代对皇帝或尊贵者的祝福语,表示吉祥长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二十四-评注
《汉书·霍光传》中的‘殿’字,在古代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含义。首先,‘殿’字并非仅指太子宫中的建筑,而是泛指高大宽敞的屋宇。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高大和宏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威和地位的尊崇。‘殿’字的这种用法,也体现在《黄霸传》中,丞相所坐之屋被称为‘殿’,进一步强调了‘殿’作为权威象征的地位。
《董贤传》中的‘重殿洞开’,描绘了宏伟的建筑景象,也反映了当时建筑的技艺水平。‘重殿’意味着建筑的多层结构,‘洞开’则表明建筑的开放和通透,这种描写方式增强了建筑物的宏伟感。
《後汉书·蔡茂传》中的‘梦坐大殿’,则将‘殿’字与梦境相结合,赋予了‘殿’字一种神秘和神圣的色彩。
《三国志·张辽传》中的‘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则将‘殿’字与个人生活相结合,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家庭和家族的重视。
《鲍宣传》中的‘为人臣亦得称法驾’,表明了古代对于人臣的尊重,即使是法驾这样的尊贵称号,也可以由人臣使用。
《旧唐书·吴元济传》中的‘是人臣亦得称行在’,说明了古代人臣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和贡献,即使是行在这样重要的职位,也可以由人臣担任。
《司隶从事郭究碑》和《豫州从事尹宙碑》中的‘本朝’、‘郡朝’、‘府朝’等称谓,反映了古代对于地方行政机构的重视,以及地方官员在地方政治中的地位。
《汉《丹阳太守郭碑》》中的‘君之弟故大尉薨,归葬旧陵’,说明了古代对于陵墓的重视,以及陵墓在家族和宗族中的地位。
《石林燕语》中的‘卤簿’一词,揭示了古代对于军队和仪仗队的重视,以及卤簿在军事和政治中的重要性。
《左传·昭六年》中的‘宗室’一词,说明了古代对于宗族和家族的重视,以及宗族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地位。
《颜氏家训》中的‘奄忽登遐’,反映了古代对于生死和宗教信仰的态度。
《晋书·山涛传》中的‘人臣称谅暗’,说明了古代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
《列子》中的‘季梁得疾,七日大渐’,描绘了古代对于疾病和死亡的看法。
《书·武成》中的‘垂拱而天下治’,反映了古代对于君主权力的看法。
《後汉书·韩棱传》中的‘人臣称万岁’,说明了古代对于君主权力的尊崇,以及人臣对于君王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