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英雄

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人物志》是刘义庆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成就。该书共分若干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记。刘义庆在书中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智慧、个性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历史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英雄-原文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是以,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

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

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

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

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

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

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

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英雄-译文

草木中最精华的部分叫做花,动物中特立独行的是雄性;因此人的文才和武略出众,也是从这个角度命名的。所以,聪明而才华出众的称为英,胆量过人、勇猛的称为雄。这就是他们大致的别称。

如果比较他们的分数,那么他们互相需要,各自有五分,取对方一分,才能形成完整的个体。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明是英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雄的胆量,那么计划就无法实施;胆量和力量是雄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英的智慧,那么事情就无法成立。因此,英以他们的聪明来策划开始,以他们的明察来预见到机会,等待雄的胆量去实施;雄以他们的力量服众,以他们的勇气排除困难,等待英的智慧来完成;然后他们才能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果聪明能策划开始,但明察不能预见到机会,那么只能空谈,不能处理实际事务。聪明能策划开始,明察能预见到机会,但勇气不能行动,那么只能遵循常规,不能应对变化。如果力量超过常人,但勇气不能行动,那么只能成为有力的人,但不能成为先锋。力量超过常人,勇气能行动,但智慧不能决断事务,那么可以成为先锋,但不足以成为将领。必须聪明能策划开始,明察能预见到机会,胆量能决断,然后才能称为英,张良就是这样的人。力量超过常人,勇气能行动,智慧足以决断事务,才能称为雄,韩信就是这样的人。

身体和才智的分配不同,以多者为目标,所以英雄有不同的名称。然而,他们都是偏才,是臣子的职责。因此,英可以成为宰相,雄可以成为将领。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英雄的特质,那么能够长久地掌权;汉高祖、项羽就是这样的人。然而,英的分数要多于雄,而英的数量不能少。英的数量少,那么智者就会离开,所以项羽虽然力量盖世,明察能合变,但不能采纳不同意见,没有任用范增,因此陈平一类的人,都归附了汉高祖。英的数量多,所以群雄都服从他,英才都归附他,两者都得到了利用,所以能够吞并秦国,打败楚国,拥有天下。

那么,英雄的多少,是能够自我超越的数字。只有英而没有雄,那么雄材就不会服从;只有雄而没有英,那么智者就不会归附。所以雄可以吸引雄,但不能吸引英;英可以吸引英,但不能吸引雄。所以一个人如果同时具备英雄的特质,才能役使英和雄。能够役使英和雄,所以能够成就大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英雄-注解

英:指聪明智慧,有卓越才能的人。在古代,‘英’常用来形容那些才智出众、有卓越成就的人。

雄:指勇敢有力量,能够领导他人、克服困难的人。在古代,‘雄’常用来形容那些英勇果敢、有强大领导力的人。

文武茂异:指文才和武艺都非常优秀,形容人才能全面。

分数:这里指才能的比重或分量。

聪:指聪明,智慧。

明:指明察秋毫,洞察力强。

胆力:指勇气和力量。

机:指时机,机会。

体分:指才能的分布或比例。

目:指标准,评价的依据。

人臣之任:指作为臣子的职责。

相:指宰相,古代朝廷中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

将帅:指军队的将领。

长世:指能够长久地保持权势或地位。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项羽:指西楚霸王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

吞秦破楚:指刘邦推翻秦朝,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历史事件。

宅有天下:指拥有天下,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自胜之数:指自我超越的能力或智慧。

役:指驾驭,统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英雄-评注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此句以自然界的草和兽作为比喻,阐述了英雄人物的特质。‘英’字取自草中精秀之品,意指才智出众的人;‘雄’字取自兽中特立独行之辈,意指勇猛有力的人。通过这种类比,强调了英雄人物在文武方面的卓越才能,其名字的由来便源于此。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此句进一步明确了‘英’和‘雄’的定义。‘英’强调的是智慧和才华的出众,‘雄’则强调的是勇气和力量的超越。两者共同构成了英雄的两大要素。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此句提出了英雄的构成比例,即‘英’和‘雄’各占一半,相互依存。这种比例的提出,强调了英雄的全面性,即既有智慧又有力量。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英’和‘雄’的互补性。聪明人需要雄的勇气去实施其策略,而勇猛的人则需要智者的智慧去指导行动。

是以,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此句说明了‘英’和‘雄’如何互补,即英以其智慧引领,雄以其力量执行,共同成就大事。

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

此句指出了仅有智慧而不善于观察时机的‘英’可能只会空谈而不付诸实践。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

此句说明了仅有智慧且能观察时机,但缺乏行动力的‘英’可能只会遵循常规,而无法应对变化。

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

此句指出了仅有力量和勇气而不善于行动的‘雄’可能只能成为力量之人,而无法成为先锋。

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此句说明了仅有力量和勇气且能行动,但缺乏决断力的‘雄’可能只能成为先锋,而不足以成为将领。

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

此句以张良为例,说明了成为‘英’的条件,即必须具备智慧、洞察力和决断力。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此句以韩信为例,说明了成为‘雄’的条件,即必须具备力量、勇气和智慧。

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

此句说明了英雄之所以有不同的名字,是因为他们的体分(即才能和特质)不同。

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

此句指出了无论是‘英’还是‘雄’,都是偏才,适合作为人臣的职责。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此句说明了‘英’和‘雄’分别适合担任宰相和将领的职位。

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此句指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英’和‘雄’的特质,那么他就能成就伟业,并以汉高祖和项羽为例。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

此句说明了在‘英’和‘雄’之间,‘英’的比重应该更多,而且‘英’是不可或缺的。

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

此句指出了‘英’的重要性,并以项羽为例,说明了缺乏‘英’的特质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此句说明了‘英’的比重多,能够吸引英才,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伟业。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

此句指出了英雄的多少是一个能够自我超越的数字。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

此句说明了仅有‘英’或仅有‘雄’的人无法得到其他人才的认可。

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英’和‘雄’的不可替代性。

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此句指出了只有同时具备‘英’和‘雄’的人,才能驾驭这两类人才。

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此句总结了全文,强调了只有能够驾驭‘英’和‘雄’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英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