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接识

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人物志》是刘义庆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成就。该书共分若干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记。刘义庆在书中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智慧、个性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历史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接识-原文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

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

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

何以论其然?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

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贵变化之术。

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

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

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

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

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

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

取同体也,则接论而相得;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知。

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

若二至已上,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

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

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

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

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

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

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

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

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

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逊;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

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

此偏材之常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接识-译文

人们一开始很难了解别人,但是士人不论人数多少,都自认为能了解别人。所以,用自己来观察别人,就认为别人是可以了解的;用别人来观察别人,就认为别人是不了解的。这是为什么呢?因此,能够识别与自己相似之人的优点,却可能错过不同类型之人的美质。

为什么这样说呢?

清节之人,以正直为标准,所以他在观察各种人才时,能够识别出人的品行和性格的常态,但有时会怀疑人的法术是否诡谲。

法制之人,以分数为标准,所以能够识别出比较正直的人,但不重视变化多端的法术。

术谋之人,以策略为标准,所以能够制定出奇特的策略,但不了解遵循法度的好处。

器能之人,以辨别为标准,所以能够识别出策略的规范,但不了解制度的根源。

智意之人,以深意为本,所以能够识别出深藏不露的权谋,但不重视法度的常规。

伎俩之人,以邀功为标准,所以能够识别出进取的功效,但不理解道德的教化。

臧否之人,以观察为标准,所以能够识别出批评和指责的明确,但不理解超凡脱俗的不同。

言语之人,以辩论为标准,所以能够识别出敏捷的智慧,但不理解含蓄的美。

因此,人们互相非难,没有人愿意认同别人。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就能互相讨论而得到共识;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人,即使相处很久也不知道。

所有这些情况,都可以说是同一类型的人才。如果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也随着他们所具备的能力,以及特殊之处。所以,同一类型的人,能够识别同一类型的美质。两个类型的人,能够识别两个类型的美质。如果具备所有类型,那么也能通达各种才能。所以,多才多艺的人,与国家的体制相同。如果想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那么一整天就足够了;如果想深入了解,那么需要三天时间。

什么是三天之后才足够呢?国家的体制之人,具备三种才能,所以三天之内,不足以完全了解:一是讨论道德,二是讨论法制,三是讨论策略,然后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不会怀疑。

那么,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否具备多种才能,并与之交谈呢?他的为人,总是以自己的才能来衡量别人,给别人的长处贴上标签,这样就是多才多艺;如果只是展示自己的优点,希望别人称赞,而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这样就是偏才。

如果不想了解别人,那么说的话就没有不怀疑的。因此,用深奥的话来说浅显的事,越深奥越显得不同;不同则相互对立,对立则相互非难。

因此,多展示自己的优点,别人就会认为你是有才华的;静静地听别人说话,别人就会认为你是空虚的;高谈阔论,别人就会认为你不谦虚;谦虚不够,别人就会认为你肤浅;只称赞一个优点,别人就会认为你不够博学;列举许多奇特的例子,别人就会认为你多变;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别人就会认为你是在分摊功劳;因为失误而难以理解,别人就会认为你不懂;用对立的话来回答,别人就会认为你在比较自己;用复杂多样的话来讨论,别人就会认为你没有重点。

只有用与自己相似的观点来讨论,别人才会高兴;于是就有亲密和赞赏的情感。这是偏才常见的失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接识-注解

夫人初甚难知:人们最初很难了解别人。

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士人不论多少,都自认为能了解别人。

观人:观察别人。

察人:了解别人。

同体:同一类型的人。

异量:不同类型的人。

清节:清高廉洁。

正直:正直无私。

法制:法制。

分数:比例。

术谋:策略。

思谟:思考策略。

器能:才能。

辨护:辨别和保护。

智意:智慧和意图。

原意:本意。

韬谞:深藏不露。

权:权谋。

伎俩:手段。

邀功:追求功名。

进趣:追求进步。

道德:道德。

化:教化。

臧否:评价。

伺察:观察。

诃砭:指责。

倜傥:英俊潇洒。

言语:言语。

辨析:分析和判断。

捷给:敏捷。

含章:含蓄。

流数:流派。

杼:编织。

兼偏:既全面又有所偏颇。

深说浅:深入浅出地讲述。

异则相返:不同则相互排斥。

反则相非:相反则相互否定。

处直:正直。

虚空:空洞无物。

抗为高谈:高谈阔论。

逊让:谦让。

博:博学。

奇:奇特。

先意而言:先入为主地发表意见。

对反:对立面。

较己:比较自己。

无要:没有重点。

亲爱之情:亲密的感情。

称举之誉:称赞和提拔。

偏材:偏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接识-评注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

此句揭示了古代士人普遍存在的一种自负心态,认为能够轻易地识别他人。从专业角度出发,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即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

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人们认知他人的局限性。以己观人,即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他人,自然认为他人是可知的;而观人之察人,即通过观察他人来认识他人,却往往认为他人难以理解。这反映了人们对于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矛盾。

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能够识别与自己相似的人的优点,却往往忽视与自己不同的人的美丽之处?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个体差异的忽视,以及对于群体认同的强调。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

此句描述了清节之人对于正直的坚持,以及对于法术的怀疑。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术的辩证关系,即道德与法术既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贵变化之术。

法制之人强调分数和方直,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规则和秩序的重视。同时,不贵变化之术,也体现了对于传统和稳定的追求。

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

术谋之人注重策略和谋略,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智慧和计谋的重视。然而,不识遵法之良,也暴露了他们对于规则和秩序的忽视。

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

器能之人擅长辨别和保护,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才能和能力的重视。然而,不知制度之原,也暴露了他们对于制度和规则的忽视。

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

智意之人注重原意和韬略,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智慧和策略的重视。然而,不贵法教之常,也暴露了他们对于规则和秩序的忽视。

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

伎俩之人注重邀功和进取,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然而,不通道德之化,也暴露了他们对于道德和文化的忽视。

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而不畅倜傥之异。

臧否之人擅长伺察和评价,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批评和评价的重视。然而,不畅倜傥之异,也暴露了他们对于个性差异的忽视。

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言语之人擅长辨析和表达,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语言和沟通的重视。然而,不知含章之美,也暴露了他们对于艺术和审美的忽视。

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

这句话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即人们往往互相非难,难以达成共识。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刻认识。

取同体也,则接论而相得;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知。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对于同类和异类的认知差异。与同类相处,人们容易达成共识;而与异类相处,则难以理解。

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

这句话将上述各类人才归为一类,即一流之材。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分类和评价体系。

若二至已上,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

这句话说明了人才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人才发展的层次性,即一流人才能够识别一流之美,二流人才能够识别二流之美。

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

这句话说明了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即人才不仅要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还要具备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

这句话将兼材之人与国体相提并论,强调了兼材之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

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一个人的过程,即从表面到深入,需要时间和耐心。

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认识一个人的深度,即需要从多个方面全面了解一个人,才能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这句话说明了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兼才和偏才。兼才之人能够全面了解他人,而偏才之人则只关注他人的某一方面。

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

这句话揭示了偏才之人对于他人的不信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担忧。

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

这句话说明了人们对于他人观点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沟通和理解的困难。

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逊;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

这句话详细描述了人们对于他人言行的误解和偏见,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

这句话说明了人们对于同类观点的认同和赞赏,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群体认同的重视。

此偏材之常失。

这句话总结了偏才之人的常见失误,即对于他人的不信任、误解和偏见。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刻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接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