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序

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人物志》是刘义庆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成就。该书共分若干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记。刘义庆在书中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智慧、个性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历史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序-原文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袛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

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序-译文

圣贤所认为最美的,莫过于聪明;而聪明的价值,莫过于懂得如何识别他人。真正懂得识别他人,就能让各种人才各得其所,从而使各种事业兴盛起来。

因此,圣人通过著述爻象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言辞,通过整理《诗经》来辨别风俗的雅正与否,制定《礼》和《乐》来考察六艺中的中庸之道,亲自治理国家时则选拔杰出的人才作为辅佐,这些都是为了达到各种善行并完成天命。天命完成之后,所有人都会得到名誉。

因此,尧以能够明察贤德而著称,舜以提拔二十八位贤才而成就功业,汤以选拔有莘国的贤才而闻名,文王以举荐渭滨的老者而显贵。

由此看来,圣人弘扬道德,谁不是在寻找人才时用尽聪明,在任用人才时获得安逸呢!因此,孔子没有亲自测试的人就不推荐升迁,但他还是按照四科来排列学生的次序,广泛讨论各种人才来分辨他们的等级。他又赞叹中庸之道来凸显圣人的德行,推崇道德来鼓励那些有志向的人。

他还教导六种偏颇的品德来警示偏才的缺失,思考狂放和拘谨的人才如何能够得到发挥;他痛恨那些言不由衷、没有诚信的人,因为这很难保证他们的真实意图。

他又说:观察一个人安于什么,看他从哪里来,以此来了解他的行为。

对于人物的考察,就应该如此详细。因此,我敢依照圣人的教诲,记载人物的顺序,希望以此来补充和弥补那些被遗忘的东西;只有博学多识的君子,才能鉴赏其中的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序-注解

圣贤: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通常指古代的圣人或贤人。

聪明:指智慧、才智,古代认为聪明是美德之一。

知人:了解人,识别人才,是古代政治家、领导者的重要能力。

诚智:真诚的智慧,指真实无欺的判断力和知识。

众材:各种人才,指不同才能和专长的人。

庶绩:各种业绩,指各种事业和成就。

爻象:指《易经》中的卦象,是古代占卜的一种形式。

君子小人:指道德高尚的人和品德低下的人。

《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风俗: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的风俗习惯。

雅正:指文雅纯正,指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高雅和正确。

《礼》:指《周礼》,是古代礼制的总称。

《乐》:指《乐经》,是古代音乐理论的总称。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袛庸:指符合常规和道德的标准。

南面:指君王面南而坐,象征君权。

俊逸:指才智出众、英俊潇洒的人。

辅相:指辅助君王的人,即宰相。

天功:指君王治理国家的大功业。

名誉:指好的名声和荣誉。

克明俊德:指能够显明美好的德行。

登庸二八:指选拔任用八位贤人,古代认为这是贤明的表现。

拔有莘之贤:指选拔有莘国的贤人,有莘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举渭滨之叟:指选拔渭水边的一位老人,古代认为这是贤明的体现。

仲尼:即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序门人:指对门下弟子进行排序。

四科:指孔子的教育理念中的四类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泛论众材:广泛地讨论各种人才的特点。

三等:指将人才分为三个等级。

中庸:指中正平和的道德原则,孔子认为这是圣人的德行。

庶几:指普通人,这里指一般的人。

六蔽:指六种缺点或错误,孔子认为应该避免。

狂狷:指过于狂放和过于拘谨的性格。

悾悾:指言语空洞无物,缺乏实质内容。

居止之行:指一个人的居住和生活行为。

人物之察:对人物进行观察和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序-评注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此句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圣贤之美在于聪明,而聪明的价值在于能够识人用人。此处的‘美’与‘贵’二字,既体现了古人对智慧的崇敬,也揭示了人才识别与运用在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知人的重要性。‘知人’意味着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价人才,使各种人才各得其所,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庶绩之业’则是指各种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对全面发展的重视。

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袛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此句列举了圣人在不同领域的作为,如著爻象、叙《诗》志、制《礼》、《乐》等,都是为了达到‘达众善而成天功’的目的。这里的‘天功’指的是圣人的德政和成就,体现了圣人在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此句强调了成就与名誉的关系,即只有成就了‘天功’,才能获得相应的名誉。这既是对圣贤的肯定,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此句列举了古代圣贤的事迹,如尧、舜、汤、文王等,他们因识人用人而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得到了后人的称颂。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识人用人的重要性,认为圣人在兴德过程中,无不劳心劳力地寻求和任用人才,从而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安逸。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此句以孔子为例,说明孔子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才能。孔子不轻易提拔人,但一旦发现人才,便给予机会。他还将门人分为四科,对众材进行分类,体现了孔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分类管理的智慧。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此句表明孔子推崇中庸之道,认为这是圣人之德的表现。同时,孔子还强调尚德的重要性,以此鼓励人们追求道德上的提升。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此句说明了孔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他告诫人们要警惕偏才的不足,思考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孔子还批评了那些言而无信的人,认为他们难以得到真正的信任。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此句是孔子关于识人用人的方法论,强调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判断其品德和能力。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此句总结了前文所述的识人用人方法,认为只有如此详细地观察和了解一个人,才能真正识别和选拔人才。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此句表明作者在撰写人物志时,以圣人的教诲为指导,力求详尽地记录人物事迹,以弥补历史的遗忘。同时,作者也期望博学的君子能够审阅其作品,从中领悟到更深的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